读四年级的国良是班上的数学尖子,他的数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而他成绩好的法宝,就是他能进行有效的数学预习。
每次上课前,国良都会先将上一节课讲过的内容大致看一看,巩固一下已经学过的知识,然后再按照书上的内容顺序,将新一节内容的知识点看一遍。不过,这时他并不会对某些问题太坚持,只是顺着课本的思路向下走。
这样一遍看下来,他对新知识就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他会再细细看一遍知识内容,这时他就能发现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他也并不慌张,因为他明白,数学的知识是连贯的,前后内容提到的公式、定理都很重要,所以他会根据以前学到的知识去思考,并再次将以前的公式、定理搬过来与新知识一起进行练习,直到完全弄明白为止。
而到了第二天上课时,由于之前已经提前将新旧知识进行了联系,无论老师怎么讲,他都能跟得上老师的思路,不会出现卡壳、断档的现象,所以他总是能迅速地学会知识。
与语文那种每一篇文章都独立存在的课程特点不同,数学是一门连贯的学科,它的前后知识具有很强烈的连续性。如果说语文适合课前预习,那么数学就非常适合阶段预习、学期预习。
不过,很多同学却经常会用预习语文的方法去预习数学,比如通读全篇,找找重点。虽然这样的做法也是数学预习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并不是数学预习的关键所在。预习数学也有其独到的方法,我们只有找对了预习的重点,才能提高数学的预习效率。
好方法
第一,抓住课程中的概念。
数学课程中会出现许多概念,比如,数的概念、圆的概念、线段的概念,等等。我们不要小瞧了这些概念,它们都是数学课最基本的内容。一般来说,书上都会将概念用不同的字体表示出来,对于这些特殊字体的文字,我们要重视起来。
之所以说数学是一门连续性强的学科,是因为它的许多概念都会出现前后连接的情况,比如关于四边形的概念,最早我们会接触到“什么是四边形”,随着不断学习,我们又会开始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等,而这些概念间显然是有着相互联系的。
此时我们可以将相似的概念都抄录下来,并回忆一下老师是如何讲解最初的概念的;而对于新的概念,我们也可以尝试着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找找已知概念与未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新知识。
第二,将公式、常数等记录下来。
公式是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比如,面积计算公式、二次乘方公式,等等。我们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公式,才可能做得出来各种各样的数学题。所以,看到书上的公式后,我们就要有随手记录的意识。
除了公式,有些常数也需要牢记,比如,圆周率就是数学计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数值,记住了它,我们在解答诸如圆的面积这样的计算问题时就会轻松许多。
记录公式、常数最好也有一个专门的本子,平时也要经常拿出来翻一翻,记一记,或者经常对照书上的例题用公式常数来演算练习,逐渐加深印象。
第三,用课后练习来检验预习效果。
数学课的每一节课后,老师都会留一些针对本节内容的课后练习题,这些练习对巩固概念、公式来说是最好的“练兵对象”。即便是预习,这些练习也能帮我们进行提前演练,试着做一做题,这样可以检验我们的预习是不是有效。
如果能套用公式定理正确解答出问题,那么就表明我们的预习是有效的,那么将来听课时我们就会比较轻松;当然,如果解答不出来,我们也没必要气馁,等到第二天上课,只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公式、定理的使用方法,我们也一定能最终掌握知识。
小贴士
数学,起源于人类的早期生产活动,在我国古代被视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在古希腊则被学者们视为是哲学的起点。
“数学”一词源自于古希腊语,有学习、学问、科学、数学研究等意义。我国古代曾将数学称为“算术”,又叫“算学”,后来才改为数学。
现今的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学科,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