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效应大小是央行制定和调整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一些学者主要从货币政策一般效应和区域效应角度进行了研究。
(一)货币政策一般效应
1、货币政策的效应状况。闫力等利用1998年1月到2009年3月的经济金融月度数据,采用HP滤波法分离出M1、GDP、CPI增长率序列的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后,运用VAR模型及其脉冲响应函数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M1的波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十分明显,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显著;货币供应量M1的波动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影响,但相对而言,产出效应不如价格效应大。同时,货币政策效应呈现出非对称性,货币政策紧缩效应大于扩张效应。677曲强等在货币数量论的理论框架下,利用“票据净发行量”和“货币净回笼额”两个指标实证分析了央行货币冲销操作的有效性,并将理论效果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比较。通过建立SVAR模型,研究了外汇储备增量和货币冲销额的变动对物价水平以及产出水平的动态影响和传导机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的货币冲销政策从总体上看是有效的,货币冲销能有效缓解由于外汇储备增加引起的通胀压力,以央行票据作为货币冲销的主要工具到目前为止仍然具有很强的作用效果;央行必须尝试多样化的货币冲销手段,进行有效的政策组合,稳定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实现外汇冲销的有效性;货币冲销确实能缓解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对物价的压力;经常性的货币冲销会对产出产生不利的影响,在短期内不宜频繁操作,应该积极完善货币冲销政策的外部环境,提高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2、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学界认为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主要有:
(1)财政政策。王宇伟认为,中国人民银行有必要关注财政政策可能对货币政策效应形成的影响,在政策制定中强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强对经济部门货币需求差异的理解,关注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这对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2)汇率。宋金奇等认为,汇率变动是影响我国长期广义和狭义货币需求函数稳定的关键变量。就货币政策的含义而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从长期货币需求函数来看,汇率变动会影响国内长期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因此,忽视汇率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会增加货币需求的不可预测性和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短期货币需求函数来说,忽视广义货币需求短期非对称性的调节机制,将会影响其向长期均衡调整的时间和短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3)货币错配。贺庆春等认为,我国货币错配程度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则揭示货币错配对货币供给量所造成的影响是长期的,这不仅削弱了央行的独立性,而且还直接导致了当前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效果的弱化。而负风险溢价理论的分析结果则显示,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货币政策会陷入流动性陷阱之中,导致货币政策的完全失效。
(4)货币政策可信性、权威性。谭旭东认为,货币政策可信性理论指出,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会导致较差的政策效果,而货币政策的可信性会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随着我国货币政策可信性的提高,相应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有所提高。然而,我国货币政策的可信性和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在于:中央银行独立性仍需进一步加强。国务院与中央银行目标的不一致性可能会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可信性,继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要加强研究,努力实现基于对未来经济的预期来制定货币政策能够增进决策判断的前瞻性,科学性,并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和可信性;要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保证货币政策的顺利传导,货币政策传导的不畅必然造成货币政策不能发挥预期效果,从而导致货币政策的可信度下降。682徐亚平也认为,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已越来越借助于货币政策的预期引导功能。当前,在防止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稳定和引导公众的通胀预期对于货币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货币政策预期引导效应的实现,既依赖于中央银行作为调控主体的调控能力和调控艺术,更需要以相关的制度条件为基础,因此,进一步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预期引导效应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通过相关制度建设为货币政策预期引导效应的发挥奠定基础;二是通过货币政策实践树立货币政策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三是通过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性,加强与公众的有效交流与沟通。
(二)货币政策区域效应
1、我国具有明显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卢盛荣等认为:在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不仅存在方向上的效应非对称性,扩张性政策与紧缩性政策之间的非对称性,而且又同时体现为区域之间的非对称性。在中西部地区,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反应弹性小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反应弹性;在东部地区,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反应弹性小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反应弹性。因此,货币政策效应的地区间差异不仅仅是一种量级或时滞上的不同,而且是一种方向上的系统性差异,二者同时兼具,我们称之为货币政策地区间效应的双重非对称性。对于同一个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行为,东、中、西部地区的政策的反应不相同,而且这种不同从动态角度看,具有累积效应,即如果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在较长期的经济周期过程中,中央银行统一的货币政策调控,会使我国现存的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684蒋益民等运用SVAR模型及其脉冲响应函数对八大经济区的实证检验表明,存在明显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区域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是影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长期因素。生产力水平越高的区域,可能受到货币政策的冲击效应越大。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金融结构都是影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区域金融机构对削弱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更具实际意义。
2、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原因。卢盛荣等提出了产生货币政策地区间效应双重非对称性的成因:一是地区经济周期的不一致,使逆经济周期的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效果不同;二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形成了地区间的资金利润率差异,从而导致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地区差异,最终导致两类地区之间的货币政策的地区间效应非对称性;三是地区间经济结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货币政策的地区间效应非对称性的一个原因;四是开放与市场发育程度不同会导致东西部地区在央行实施扩张或紧缩政策时不同的反应,这也将导致货币政策的地区间效应非对称性的产生。686蒋益民等认为,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相关系数而言,区域生产力水平指标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稍大一些,由于区域生产力水平受制于自然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短时期内不易改变,且长期而言,其差别也难以完全消除,因此,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也是客观的。生产力水平高的区域其货币脉冲响应的峰值可能越大,即受货币政策的冲击效应也越大,反之,则越小。区域金融结构指标与货币脉冲响应最大值的相关性略低于区域生产力水平指标,总体上高于区域产业结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