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省各地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模式上看,目前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一)基本生存型创业模式
进行此类创业的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只有普通工的技能,在打工地从事技能较低的岗位工作,资金积累较少,加上年龄偏大,回乡创业基本上是出于生存的目的。这种创业群体,本身由于创业积累不足,而且各种融资渠道的支持力度也很小,但是有着传统农民的朴实、坚韧和毅力。这类创业表现为家庭小工厂、小作坊、小卖店、小餐馆之类,对资金、技术和管理的要求不高。
(二)政策引导下产业带动型创业模式
由于政府实施地方经济发展战略,鼓励某个行业或者某个产业发展,在政策和财税方面有所倾斜,使一部分返乡农民在产业导向下实现自主创业。如安义大力发展铝型材产业、分宜大力发展油茶种植等。江西这些年培育的“十大劳务品牌”——“吉安菜农”、“资溪面包军”、“余江眼镜人”、“高安汽车队”、“临川建筑军”、“南康木匠”、“鄱阳缝纫工”、“玉山铁路维护工”、“宜春焊工”、“武宁装饰工”就是受到地方产业发展的影响和地区发展优势作用形成的一系列品牌。这些地区的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基本方向就是跟随政府政策的引导,融入地区集体创业的大军中。
(三)打工转型的创业模式
许多外出经商务工的农民工,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技术和市场拓展的经验之后,往往选择回乡创业。这种创业模式的最大特征是创业者在沿海地区打工多年,熟悉市场,许多人有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他们选择创业的行业也是在打工时期从事的行业,利用金融危机对沿海的冲击,成功的把握时机将原打工的工厂设备、订单和客户承接下来,回乡办厂。这类创业者可称之为“四带”,即带回技术、管理经验、市场客户和订单,有的还带回熟练工人,因而创业成功率相对较高。永修县三角乡树下村的袁汝服就是这种类型,1994年就毅然随着打工潮奔向沿海,第一站便是服装行业比较发达的福建,随后又到服装业更欣欣向荣的浙江宁波和深圳,10多年的服装加工生涯锻造了扎实的服装加工技术,同时虚心向厂内管理人员讨教,学习了一套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2006年毅然返乡创办了永修情缘制衣厂,10多年的打工积蓄20多万元全部投入工厂建设,现在已发展到年产值100多万元,拥有50多名员工和40多台平车锁边机的企业。
(四)“能人” “返乡创业互助组”创业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由在外打工积累了一定资金和技术,甚至在外地有自己企业的创业带头人——“能人”,通过“返乡创业互助组”,能人创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劳动技能、资金等被充分整合利用。“返乡创业互助组”成员通过交流信息,可以提高互助合作水平,有效解决盲目生产的问题,创业就业就会容易一些。如宜春的茵宝制衣厂和元博实业有限公司的创业者均是在外地有着效益不错的企业,回乡创业是为了带动家乡的群众一起致富。丰城市铁路镇已成立“返乡创业互助组”7个,涉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100余名返乡农民工受益。
根据农民工创业过程的归纳,农民工创业基本共性为:主要依赖个人技术、能力,对于地区资源依赖程度比较高,但其专业化和分工程度不高;农民工创办企业还具有相当程度的集体性质,大多数还处于模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