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初期,有许多的机遇可供选择,有许多有利条件可供利用,似乎前景非常广阔,然而挑战和机遇并存,伴随成功到来的也有危机。有些商人好大喜功,贪图暴利,结果却出现意想不到的危机。一旦出现危机,就要用真诚去求得别人的原谅,因为真诚的心最容易打动别人。危机过后要痛定思痛,认真反思过错,总结教训。
李嘉诚人如其名,其诚可嘉。
在塑胶厂蓬勃发展的同时,危机渐渐向李嘉诚靠拢,但当时的他并没有意识到。
不久,一位客户告知李嘉诚,他的塑胶厂生产出来的塑胶制品存在质量问题,要求马上退货。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嘉诚,此时清醒了过来。他分析了情况,为了急于发展工厂,他忽略了产品的质量问题,而是一味地追求数量,是自己的疏忽酿成了今天的苦果,但此时悔过已经来不及了。此时的李嘉诚手中还有很多订单,不知情的客户还在不断地打电话催货。李嘉诚进退两难,一方面,依靠厂里的这些异常陈旧的机器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是很困难的,另一方面,客户的订货如果不能按时送到,生产方是要被罚款的。
很快,问题越来越严重。客户份份找上门来,要求退货的同时还要长江塑胶厂赔偿他们的损失。因为,长江塑胶厂的客户都是中间商,他们将自己订购的产品批发给零售商或通过出口卖给海外的经销商,通过买卖中间的差价来获利。信誉是这些中间商能够获利的重要保证,因为,当时的塑胶行业竞争尤为激烈,用户愈发关注塑胶制品的质量和款式。而长江塑胶厂的产品质量恰恰出了问题,也难怪中间商们向李嘉诚索赔损失。
形势对长江塑胶厂越来越不利,仓库里存满了因质量问题和未如期交货而被退回的塑胶玩具。看着客户一个个与自己的厂子脱离合作关系,李嘉诚心急如焚,没了客户,塑胶厂就会面临倒闭的境况。
祸不单行,银行了解到长江塑胶厂这一情况后,立即派人去向李嘉诚收回贷款。当时,因为借贷关系,银行对企业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如果企业内部出现了大问题,随时都有被银行清盘的危险。长江塑胶厂的内部也有所动乱,由于半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造成开工不足,一部分员工被裁减了下来。被裁减的员工心中不满,而继续工作的员工内心七上八下,不知道塑胶厂的命运如何。全厂上下充满怨言,人人心浮气躁。
身处危机中的李嘉诚体会到了做老板的难处。虽然以前自己在别人的塑胶厂做过总经理,但毕竟只是处理一些日常事物,而不是公司的最终决策人。此时的他却是一个企业的带头人,他的决策代表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决策中出现任何失误,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的毁灭。这次的教训使李嘉诚充分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带头人的难处。后来,李嘉诚也承认,创业之初自己不是一个出色的船长,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天生的优秀经营者,他悟出了一些经商要诀是在经历过很多磨难之后。
在塑胶厂濒临倒闭那些日子里,李嘉诚回到家里,强做欢颜,怕母亲为他的事寝食不安。知儿者,莫过其母。母亲从嘉诚憔悴的脸色、布满血丝的双眼,洞察出长江厂遇到了麻烦。母亲不懂经营,但懂得为人处事的常理。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李嘉诚走向社会,母亲总是牵肠挂肚,早晚到佛堂敬香跪拜,祈祷儿子平安。她还经常用佛家典故,来喻示儿子。
母亲对李嘉诚平静地说道:很早很早之前,潮州府城外有一座古寺。云寂和尚已是垂暮之年,他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把他的两个弟子——一寂、二寂召到方丈室,交两袋谷种给他们,要他们去播种插秧,到谷熟的季节再来见他,看谁收的谷子多,多者就可继承衣钵,做庙里住持。云寂和尚整日关在方丈室念经,到谷熟时,一寂挑了一担沉沉的谷子来见师父,而二寂却两手空空。云寂问二寂,二寂惭愧道,他没有管好田,谷种没发芽。云寂便把袈裟和瓦钵交给二寂,指定他为未来的住持。一寂不服,师父道:“我给你俩人的谷种都是煮过的。”
李嘉诚悟出母亲话中的玄机——诚实是做人处世之本,是战胜一切的法门。李嘉诚为自己所做的事,流下悔恨的眼泪。
翌日,李嘉诚回到厂里,工厂仍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李嘉诚召集员工开会,他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经营错误,不仅拖垮了工厂,损害了工厂的信誉,还连累了员工。他向这些天被他无端训斥的员工赔礼道歉,并表示,经营一有转机,辞退的员工都可回来上班,如果找到更好的去处,也不勉强。从今后,他保证与员工同舟共济,绝不损及员工的利益,而保全自己。
李嘉诚说了一番渡过难关、谋求发展的话,员工的不安情绪基本稳定,士气不再那么低落。
紧接着,李嘉诚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并分别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保证在放宽的限期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款,一定如数付账。李嘉诚丝毫不隐瞒工厂面临的空前危机——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
李嘉诚的诚恳态度使他得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谅解,他们都是业务伙伴,长江塑胶厂倒闭,对他们同样不利。银行放宽偿还贷款的期限,但在未偿还贷款前,不再发放新贷款。原料商同样放宽付货款的期限,对方提出,长江厂需要再进原料,必须先付70%的货款。
客户虽然态度不一,但大部分还是做了不同程度的让步。有一家客户曾把长江厂的次品批发给零售商,使其信誉受损,经理怒气冲冲来长江厂交涉,恶语咒骂李嘉诚。李嘉诚亲自上门道歉,该经理很不好意思,承认他的行为莽撞,还说李嘉诚是可交往的生意朋友,希望能继续与其合作。他还为长江厂摆脱困境出谋划策。
李嘉诚的“负荆拜访”,达到初步目的。他却不敢松一口气,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只给了他十分有限的回旋余地,事态仍很严峻。
积压产品太多,库满为患。这之中,一部分是质量不合格,另一部分是延误交货期的退货,产品质量并无问题。李嘉诚抽调员工,对积压的产品普查了一次,将其归为两类,一类是有机会做正品推销出去的,另一类是款式过时,或质量粗劣的。
李嘉诚如初做打工仔那样,马不停蹄地到市区推销,结果正品卖出一部分。他不想被积压产品拖累太久,全部以极低廉的价格将积压产品卖给专营旧货次品的批发商,在制品的质检卡片上,一律盖上“次品”的标记。
李嘉诚陆续收到货款,然后分头偿还了一部分债务。
在危机之中,原来的一些亲戚朋友,有的对李嘉诚敬而远之,生怕他开口借钱或带来麻烦;有的来电话,或主动上门,为李嘉诚分担忧愁,安慰激励,献计献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李嘉诚又一次体验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李嘉诚求发达,丝毫不含报复的成分,他后来发达,成为一名巨富,不计前嫌,仍与这些在危难中曾疏远他的亲友保持来往。
危难见人心,路遥知马力。李嘉诚正是靠那些真诚亲友,获得新订单,筹到购买原料、添置新机器的资金。被裁减员工又回来上班,李嘉诚还补发了他们离厂阶段的工薪。长江塑胶厂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
1955年的一天,李嘉诚召集员工聚会。他首先向员工鞠了三个躬,感谢大家的精诚合作。然后,他用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宣布:“我们厂已基本还清各家的债款,昨天得到银行的通知,同意为我们提供贷款。这表明,长江塑胶厂已走出危机,将进入柳暗花明的佳境!”
话音刚落,员工顿时沸腾起来。散会前,每个员工都得到一个红包,是由李嘉诚亲自分发的。
夜深沉,海风裹挟着丝丝凉意。忙碌了一整天的李嘉诚,爬上附近的一座小山岗,极目远眺中区的万家灯火和海域中行走的巨轮,他陷入了沉思之中。
由于当时塑胶行业竞争激烈,如果某个企业一帆风顺,必然会遭到其他企业的排挤,排挤的过程中,各种正当和非正当的竞争方式都会出现,刚走出困境的长江塑胶厂同样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长江塑胶厂刚要重新起步,报刊上就登出了长江塑胶厂破旧的厂房照片,这些照片会让人觉得这个企业的生产条件如此落后,一定没有远大的发展前途,而这正是同行业的某些竞争对手希望看到的。
经过上次企业几近倒闭的磨难后,他充分感受到作为一个企业带头人的重大作用。面对眼下的情况,李嘉诚变得异常冷静,大脑也比较清醒,他开始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很快,李嘉诚有了主意。他拿上这份报纸,带上自己企业的产品,开始走访香港的各个代销商。见到代销商后,李嘉诚会诚恳地对他们说:“我们的企业尚处于创业初期,厂房正如报纸上曝光的那样破旧。生产条件虽然不好,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企业的产品质量,欢迎到我们厂参观考察,如果觉得满意,我们非常愿意合作。”然后把产品给代销商看。
李嘉诚就这样走访了近百位代销商,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代销商们被李嘉诚的真诚和坦率打动了,再加上他的产品质量相当好,实在无法挑剔。不久,很多代销商纷纷在长江塑胶厂订货。由于李嘉诚的正确策略,塑胶厂这次没有遭到不幸,而是呈现出一番兴隆景象。
李嘉诚回首这段岁月时说:
“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李嘉诚经典语录: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我认为一生中做很多事,确是付出金钱、时间和心血去贡献别人,这令我一生引以为荣和自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