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中,穷奢极欲与为富不仁是一对双生子。一般人看来,大富大贵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追求享受。然而富裕之后仍然保持原先的简朴生活确实难能可贵,甚至可以说是为人处事的一种最高境界。
1995年8月,香港《文汇报》刊出有关李嘉诚的访谈录。
访谈过程中,李嘉诚说过这样一句话:“就我个人来说,衣食住行都非常简朴,跟三四十年前根本就是一样,没有什么分别。”
李嘉诚的确是一位简朴的商人,从他的生活中能够明显地看出。
李嘉诚常穿一套黑色西服,这套西服并不是什么名牌,而且还比较陈旧。李嘉诚自己曾说:“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我都不怎么讲究。一套西装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我的皮鞋10双有5双是旧的。皮鞋破了,扔掉太可惜,补好了照样可以穿。我手上戴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经用了好多年。”
不仅如此,李嘉诚很随便,在公司里,与职员一样,他吃的也是工作餐。巡察工地时,工人吃大众盒饭,李嘉诚照样吃得津津有味。
另外,李嘉诚不抽烟,不喝酒,也很少跳舞,打高尔夫球是他惟一的嗜好。
李嘉诚的个人生活如此俭朴,但在公益事业方面,他从不含糊,常常一掷千金,确实令人深思。
中华民族古有训诫:成由俭,败由奢。诚然,李嘉诚的财富并不是单靠节俭积攒而来,但我们仍然不能排除节俭在财富积累上的重要作用。
一个人如果养成了挥金如土的习惯,即使他有一座金山,早晚也会被他弄得没了踪影。我们简单而实在地举例来说,在香港山顶区买一幢豪宅就需耗资数亿港元,此外,买一艘超豪华游艇也需耗资数亿元。试想,别的一切不计,单买几幢豪宅、几艘豪华游艇,就可使金山坍塌。李嘉诚没有这样做,他在他买的那幢房子里一住就是30多年。
李嘉诚的境界还不止于此,他不是单纯地为了节俭而节俭。“充实人生,勿使虚度”,这是李嘉诚先生的一条座右铭。
李嘉诚从潮州古城走进香港,他创建的小塑胶厂摇身一变,成为了令世人瞩目的长实集团。他创立的企业从香港的西环走向新蒲岗,走向北角,进而走进中环的心脏地带皇后大道中的华人行,并走向了世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力打拼,李嘉诚成了世界著名的华人企业家和经济战略学家。
李嘉诚迈着坚实的步子走到了今天,要想取得如此成就,没有坚强的毅力和自我克制力是不可能的。尽管自己是华人巨商,但他不为自己的功业感到骄傲;尽管自己拥有众多财富,但他没有因此安于现状,享受人生。
那么,李嘉诚是怎样看待自己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功业和财富呢?他所持的态度是:“要多做公益事业,多救济残疾及贫困的人。特别是要用在教育和医疗方面……。
“要乐于助人。对自己要节俭,对别人要慷慨……”。
据知情者说,李嘉诚先生虽贵为长江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但他的办公室和会客厅的装饰和摆设却极为简单,“里面几乎没有什么太值钱的东西”,他的那只普通的皮座椅一坐就是20多年,从来没有要求更换过。据了解,就是与“长实”系财团属下的附属公司总经理们的办公室相比,李嘉诚的办公室也多少有些寒酸。
一般人会认为,如李嘉诚这般的“大人物”应该是高贵威严、唯我独尊的。他浑身上下应该穿着超级的名牌货色;吃的,大概也是“满汉全席”的规模了;在他的身后,肯定会跟着一批“保镖”的。然而,李嘉诚的做法与世俗人的想法是截然相反的。
李嘉诚经常穿一套普通的黑色(或者深蓝)西装,搭配着雪白的衬衣和条纹领带,并且春夏秋冬几乎都一样。夏天天气热,在巡视工地时,他有时也把西装外衣脱下来。一个冬天,一位陪同人员笑问他:“李先生,您不怕冷吗?”他却笑着回答说:“我倒喜欢较冷的天气!”工作过程中,西装衬里的骑缝线裂开了,他一忙起来,来不及叫人去缝就走了。李嘉诚从来都不炫耀自已的衣饰和身份,人们从没有看到他披金戴钻的。他穿的皮鞋同样很普通,不过擦得很亮,当然这是礼仪。出门时,他带的小皮箱简单得很,装着洗漱用具、内衣睡衣,还有一些必要文件。
李嘉诚的饮食也比较简单,经常是一菜一汤或二菜一汤,饭后一个水果。有时,他也会吃稀饭加咸菜,还有咖啡、牛奶、面包什么的。宴请客人的时候,他常常把客人带到公司总部的宴会厅吃饭。通常情况下,连水果在内共8道菜。碗是小号的,分量也是有控制的,使得客人能够吃得恰到好处,不致不够,也不致胀腹,更不致浪费。
多年来,李嘉诚不抽烟不饮酒,并且很少去参加舞会,当受人邀请时,他都极力避免。朋友们知道他这个习惯后,也就不勉强他去了。
李嘉诚现在住的房子,仍然是30多年前他在深水湾购下的那座别墅式楼房。他虽有名贵的房车,但他却喜欢乘坐普通的轿车,有时也会坐的士。
中国人很重视过50岁大寿或60岁大寿生日,但李嘉诚对这方面并不在意。花五六十万元过生日对他来说很容易,但他却觉得这样“没有多大意思,也没有这个必要”,只要能够和家人好友欢聚一下就很好了。
总而言之,李嘉诚给别人的整体形象是朴实中透露着风度,简约中流露出气质。
或许人们不明白李嘉诚为何要这样做,李嘉诚说了:“我的生活标准甚至还不如1962年的生活标准。我觉得简单的生活更有趣。”
“披星戴月出门去,万家灯火返家来”是李嘉诚青少年时期曾度过的一段岁月的真实写照。那时,他每天的工作时间是15—16个小时,还没有星期天。如此辛苦的工作没有让李嘉诚低下头来,为了早上不迟到,他在床头放了个闹钟,以便早上能够准时赶到单位上班。就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李嘉诚仍然没有忘记学习,他渴望学到知识。挣钱的不易和对知识的渴望使得李嘉诚节衣缩食,他勤俭度日,用自己省下的钱从旧书摊上买来旧书杂志以增加精神文化营养。
立业之后,李嘉诚仍然很惜时,积极工作和学习知识。他手上带着的普通电子手表比别人的手表总要快10分钟,以免误事。为了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有一段时间,他坚持上夜校进修,回家后通过收听收音机的“空中隐形教师”节目来学习英语。
成为“地产大王”之后,他仍然坚持学习,就连坐车上下班或办事的空隙都不愿放过。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他要么读书读报,要么看文件看资料。
李嘉诚经典语录:
我不打算摆满月酒,省下的钱拿去做公益。将来第二个儿子结婚,如果女家方面肯听我劝,我照样不铺张。我认为一些事在内心庆祝就可以啦,我一生都未摆过生日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