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03500000094

第94章 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被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尤其是《牡丹亭》影响最大,作品问世后,盛行一时,许多人为之倾倒。

戏剧家生平

汤显祖(1550~1616年),明代末期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晚年号若士、茧翁,江西临川人。

汤显祖从小聪明好学,“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汤显祖21岁中举人。按他的才华,本可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但是,明代社会科举制度已经腐败,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骗局,而不以才学论人。万历年间汤显祖参加科举考试,当朝首辅张居正准备安排他的儿子取中进士,但为了掩人耳目,又想找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作陪衬。他听说海内才子无过于汤显祖等人,就派亲信去笼络。声言只要肯同宰相合作,就允许汤显祖等中在头几名。以宰相之威势,加以许多诱惑,很多人出卖了自己,果然高中;但汤显祖却洁身自好,不受笼络。结果名落孙山。由于得罪张居正,因此在张氏当权的岁月里,他一直不被录用。后来张居正病死,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担任首辅,曾许他以翰林的地位,但都被他拒绝了。

34岁,汤显祖才中进士,先在礼部观政(见习),次年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担任这个没有实权的小官长达七年时间。当时南京却是文人荟萃之地,戏曲家有徐霖、陈大声、何良俊、金在衡、臧懋循诸名家。汤显祖在此,一面以诗文、词曲同一些人切磋唱和,一面研究学问,作书中蠹鱼。虽至夜半,书声琅琅不绝于口。别人问他:“老博士何为嗜书?”答曰:“吾读书不问博士非博士。”

牡丹亭

汤显祖始作《紫箫记》,因被时人议为影射“秉国首揆”而辍笔。但他志向未泯,十年后又改为《紫钗记》,由此一发而不可止,后来他弃官返乡后作《牡丹亭》,接着完成《南柯记》和《邯郸记》,在这四出戏剧中以《牡丹亭》对后世影响最大。

《牡丹亭》共五十五出,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汤显祖在本剧《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故事说,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

《牡丹亭》问世后,盛行一时,使许多人为之倾倒。汤显祖的《滕王阁看王有信演〈牡丹亭〉》诗中写道:“愁来一座更衣起,江树沉沉天汉斜。”汤显祖还从朋友处得知娄江女读者俞二娘看了《牡丹亭》断肠而死,他写了《哭娄江女子》诗,其中写道:“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相传《牡丹亭》还使女伶人商小伶伤心而亡,这些都说明《牡丹亭》有着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

延伸阅读

俞二娘

娄江有个女子叫俞二娘,秀慧而且擅长诗文,但是没有合适的人所嫁。喜欢读《牡丹亭》,每次读书都用蝇头细字,批注其侧。常常废寝忘食,伤心不已。深感自己不如意的命运也像杜丽娘一样,终日郁郁寡欢,最后“断肠而死”。临终前从纤手中滑落的,正是《牡丹亭》的初版戏本。

同类推荐
  • 声乐理论与实践

    声乐理论与实践

    歌唱有益于身心健康、增强信心、焕发青春。歌唱是表现音乐灵魂和打动人们心灵的最佳手段。本书介绍了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以及技巧训练等声乐基础训练方面的知识;对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不同表现特征、演唱特点做了介绍;介绍了一些学科对声乐教学的影响,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声乐艺术;在声乐教学实践这部分中,对于在歌唱中遇到的实际的问题,例如声部的界定问题;如何解决喉头上提、如何解决音色等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分析和解决的方法;在声乐训练实用指导这方面,强调了学习声乐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并给出了一些具体的练声曲和歌曲分析,供大家参考。
  •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作者陈犀禾、聂伟)共辟为五编:“‘后百亿时代’的大片产业”、“后产业发展与文化省思”、“民间影像与生态图谱”、“华语规划与产业愿景”、“身份认同与空间想象”,在中国电影的产业现状、文化省思、民间影像和身份认同等问题上,汇集了多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它们做了深刻的分析和全面的阐释,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兼备,是中国电影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
  • 闲话香港电影

    闲话香港电影

    本书乃《香港类型电影漫谈》的姊妹篇,试图以一种更平民化的视角来闲谈香港电影中的趣闻趣事。其中“香港电影与民生”就讲述了香港电影中涉及到衣、食、住、行、教、娱乐、平民、婚礼和葬礼这些民生的话题;而“闲话香港电影”则写得更加散,从文化、类型和手法等多个方面对香港电影继续进行探讨。接下来“闲话香港导演”和“闲话香港演员”这两个单元则更贴近大众,依次介绍了许多大众所熟悉的香港导演和演员,还深入剖析了香港“明星电影”的发展,分析了香港女演员之现状,以及内地演员在香港电影中的表现。
  • 黑白之外

    黑白之外

    《黑白之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从本体的语言学诗学与外国的文化研究两个视角剖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本书第一、二两章以本体研究为主,从语言学诗学角度出发,探讨民族化的意识形态对中国电影的叙事形态、叙事方式、叙事图景(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乃至叙事类型的变迁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发挥了怎样的影响;第三章则开始从本体研究转向文化研究,探讨电影叙事的话语权争夺,揭示各个意识形态团体如何通过电影实现自己的意识形态利益,而意识形态话语又是如何渗透到电影的叙事话语之中。
  • 墨宝:书法传世名作

    墨宝:书法传世名作

    本书分为仲尼梦尊帖、自叙贴、送梨贴跋、前后赤壁赋、草书诗贴、醉翁亭记、难得糊涂等七部分,内容包括:欧阳询书房夜话写神帖、古典浪漫主义的艺术境界、苏轼两次作《前后赤壁赋》等。
热门推荐
  • 晚唐风之王的面具

    晚唐风之王的面具

    人们往往熟知秦皇汉武,精晓三国,向往大明,却又痴迷清风。然而,有多少人又曾真正倾心过那大唐末年一段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故事?那一副副铮铮铁骨,一颗颗赤胆忠心;那一段段催人泪下的往事云烟,一场场震荡人心的智斗与血战。善与恶,美与丑,忠与奸,生与死;兄弟情,家国恨,赤子心,臣子泪。也许当你览罢此书,你会于脑海中也依稀辨见一人。而随着绕梁余音叩动心弦,或许你会惊奇的发现,原来那人正是你自己!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曾经的你,亦或者还有你那纯真的梦?本书以大唐末年那段真实的历史为大背景,精心塑造的人物只为将一段段破碎的情节串联起来。览其文,犹如观其踪。亦是亦非之间,只如梦似幻。文无浮夸,回溯本心。
  • 声律启蒙

    声律启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汤汤与君诀

    汤汤与君诀

    她是上古始神,就是九重天宫中的天帝也得尊称她一声姑姑。他是白帝之子,三界六道中无人不知的青丘太子。相识于天之巅,她长他数十万岁。对旁人总是以帝君始神之态待之,可到了他这儿,非得事无巨细都要计较个清楚,稍有不顺心就将他打回原形。男子主动些乃是天经地义,可是主动得多了也累了,得不到回应也只得放弃。许他于她而言,不过是在她漫长等待的时光中闲暇时救过的一只九尾狐罢了。时光寂灭,他也会消散在她的记忆之中。
  • 鲤鱼缘

    鲤鱼缘

    传说琅城的洛河里有一条鲤鱼精;传说北巍与南峖的那场大战中南峖被神灵庇佑,以少胜多取得大胜;传说靖王爷大婚的那个冬天,洛河边的一棵桃花树开了三天三夜的桃花……所谓传说,却早已缘定一生。
  • BTS岁月的灯火都睡醒了

    BTS岁月的灯火都睡醒了

    尹圣希西晟大姐大,在学校绝对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自幼就被金家收养,尽管金家待她不薄,但有什么企图她不是傻子也不是看不懂。这里亦可。
  • 血族传说之鬼女归来

    血族传说之鬼女归来

    百年前,她眼睁睁看着姐姐堕入情海,万劫不复,以血肉之躯为禁忌之爱献祭;百年后,她复活归来,发誓要那些人血债血偿。
  • 撞神弄鬼仙道录

    撞神弄鬼仙道录

    简介:什么时候起,妖怪住进了总统套房?什么时候起,现代世界混进各种“人”?这些,鬼才知道!!单楚出生在道仙世家,她作为一个新时代少女,就得捉得了小偷,打得过妖怪,救得了流浪猫,没事还得串串门,还要不怕各种鬼,以及自带一颗强大的心。花空笼:还要有运气和顽强的生命喵大仙:还得多逛逛动物园<( ̄︶ ̄)↗[GO!]“.......”
  • 家有娇妻:萌宝请支招

    家有娇妻:萌宝请支招

    宋初沐亲身体会了一次什么叫‘防火防盗防闺蜜’了在自己的婚礼上,亲眼看着自己的老公跟着自己所谓的好闺蜜私奔了北闫城才叫真正的倒霉,出门碰见了‘碰瓷’,谁知这‘碰瓷’变成了‘劫色’一夜过后,宋初沐离开了S城,再也没有出现在北闫城的面前七年后的归来,身边带这个小萌宝,回头率超高的那种处处躲避北闫城,可最后还是相遇......“女人,睡了我还想跑?”北闫城挑起了眉宋初沐僵硬的转过了身,看着眼前这个神一般存在的‘大人物’“求放过!”“晚了,等着回去给我暖被窝!”
  • 烈风肝胆照而同

    烈风肝胆照而同

    黄泉路,奈何桥,三生石,青歌在这里住了三千年,只为离那人更近一些。
  • 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

    我初识李天柱先生,是在1993年春天宁夏政协全委会的分组会上。他是组长。在主持会议时,他正襟危坐,其言温和,其色蔼如,堂堂正正地维护着每个人的畅所欲言。我作了一次关于如何识别人才的发言,有“坚持包子馅第一,包子皮第二”的怪论,他把我记住了。我会后打听,才知他是宁夏名校名师、名校长,大名鼎鼎的李天柱先生。而今李先生年近八十,有文集《教育随笔》准备出版,嘱我作序,我恭谨从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