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因此被戏剧史称为“元曲四大家”。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旨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字筹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可见其对“四大家”的评价之高。
戏剧家概略
关汉卿是元代著名杂剧家,编有杂剧六十七部,现存十八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其代表作。(见《关汉卿与窦娥冤》篇目)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当过官,“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后辞官居杭州。开始杂剧创作。代表作为《倩女离魂》。
马致远(1250~1321年)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存世的剧种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
白朴(1226年~?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
戏剧家白朴
白朴生于1226年,是金代望族。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二叔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曾做过县令,很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时期正是蒙古灭金的时期,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无暇顾及妻儿。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炮轰城墙,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白朴母子相失,多亏诗人元好问收留了他们姐弟。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之臣,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悉心培养,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他不无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其感物伤情款款道出。他的《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对苍凉人生的感慨。他写了大量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历史评价
元代钟嗣成的《录魂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圆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远,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
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郑光祖而贬低其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励而少蕴籍,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清人王激烈《曲谈》中则认为“关、白、马、郑诸家”。
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旨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字筹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延伸阅读
马致远与“逢马不杀”的传说
马致远仕途坎坷,闲暇时创作杂剧自娱,他想不到他的杂剧还使自己的家乡躲过了一场劫难。明初,燕王朱发动“靖难之役”,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百姓惨遭杀掠,但是河北东光县却幸免于难。原来燕王曾学过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对马致远非常崇敬。军队到马致远家乡东光,便下令说:“逢马不杀”!其他不姓马的也纷纷说自己姓马,因此得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