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于魏晋南北朝时已具独立发展意识,但到五代两宋期间方成熟起来,其中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等四人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面目在画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南宋画院名家辈出,李唐、刘松年、马远、夏
等“南宋四家”是南宋画院诞生的著名画家群体之一。明代学者王世贞认为李刘马夏四人是改变中国山水画的第四波人物,是中国绘画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画家概况
李唐(约1050~1130年)早年师法五代、北宋的荆浩、关仝、范宽而稍变其法,画风苍厚凝重。李唐喜欢用峭利劲健的刮铁、马牙、小斧劈一类的皴法来画山石,传世《万壑松风图》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晚年的李唐开始改变自己的画风,以高度概括的造型手法作“边角之景”,用笔则删繁就简,以粗放的笔法来突出描绘对象的主要特征,《清溪渔隐图》、《采薇图》中山石所用的大斧劈皴是他晚年画风特征的集中体现。
夏
,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宁宗时画院待诏,曾得到“赐金带”的荣誉,其画风无论笔墨还是构图,都与同时代的马远较为接近,即善于从局部景物中发掘山水意境的辽阔深远,以求达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效果,故画史多以“马夏”并称,马被呼为“马一角”,夏则被称为“夏半边”。总体说来,马远凝练,夏清邃。
马远在继承李唐画风的基础上,同夏褉一起将这种画风发扬光大,不仅确立了自己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更影响了当时的整个画坛。他各科皆能,在花鸟、人物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他画梅花往往随手写去,耳濡目染,皆比皇宫中所植为本,有“宫梅”之称。但他的主要成就还是在山水画上。其用笔简朴有力,墨色凝重,善用墨色的浓淡对比来表现烟云掩映的意境。其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摆脱了北宋时期的全景式构图法,大多用近景,所谓“边角之景”,他也因此有了“马一角”的称号。《踏歌图》是马远山水画的代表作,而《十二水图》则充分体现了马远在画水方面过人的技巧。
刘松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住在清波门而被人称为“暗门刘”或“刘清波”,是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画院画家。同李唐、马远、夏的笔法和墨法相比较,刘松年的绘画要显得温柔、文静,对画面的刻画也更为细腻。刘松年的画,楼台水榭,界画工整,笔精墨严,清丽细润,不工不简,巧妙地将工整的青绿和淋漓的水墨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有的风貌。刘松年擅长画山水和人物,他的人物画以《猿猴献果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尤为著名,画中描绘的对象是传说中的人物,形貌奇古。
影响
李唐作为承上启下的大家,以苍劲浑厚的“斧劈皴”开创了南宋院体山水画之先河,是南宋山水画新风的创格者和奠基人。马、夏、刘等人在师法李唐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成为南宋山水画的集大成者,在画坛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山水画,画风多变,艺术成就很高,山水画上的第一个高峰是唐代的李思训,及其儿子李昭道,二人并称“大小李”;第二波高峰是五代时期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四人;第三波高峰是北宋时期的李成、范宽;第四波高峰就是画院派的刘松年、李唐、马远、夏等四人。自南宋四家之后,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更加深长幽远,气势廓大。
延伸阅读
《溪山清远图卷》
《溪山清远图》是夏
的传世佳作,纸本长卷,墨色,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该图描绘了晴日的江流景色:群峰、岩、茂林、长桥、村舍、楼阁、茅亭、渔舟、远帆,勾笔虽简,但形象逼真。
这幅画极尽画工,体现了夏
擅长运用墨色的特征,他惯用层层加 、加染的“积墨法”,往往加用“蘸墨法”,即先蘸淡墨,后在笔尖蘸浓墨,依次画去,墨色由浓渐淡,由湿渐枯,变化无常。再加上“破墨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使墨色苍润,灵动而鲜活。空旷的构图,简括的用笔,淡雅的墨色,极其优美地营造了一幅清净旷远的湖光山色。
李公麟: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
宋代人物画多有发展,不仅在于形象结构上的进步,还在于对人物内心刻画的变化上。李公麟的白描笔法,淡毫轻墨,开一代人物画新风,被誉为“宋画第一”。
画家生平
李公麟(1049~1106年)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江郡舒县(今属于安徽舒城县)人。熙宁三年(1070年)中进士。曾先后任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和朝奉郎等。元符三年(1100年)因病辞退,归老龙眠山。
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去世。他的一生在仕途上不甚得意,但诗文书画成就很高,擅长鉴别古器物。李公麟虽然被列入了文人画家之列,但是他除了后世文人画家所擅长的山水花鸟题材之外,更擅长人物、鞍马。在此方面,他继承了顾恺之以来的传统,而又有所创造,自立新意,在刻画人物个性和情态上极具功力。
艺术成就
李公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画家,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绘画才能,首先表现在他的题材的多样性上,当时人评他六法兼全,“鞍马愈于韩于,佛像追吴道玄。山水似李思训。人物似韩愿。”(《画继》)根据他现存的作品来看,他的绘画大致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类是宗教题材,即道释画;第二类是现实人物题材(包括历史人物),第三类是鞍马。他也画过一些山水和花鸟,颇为人所称道,但数量不多。以上三类,基本可以包括他绘画创作的主流。
李公麟曾经大量临摹过传统绘画,同时重视写生,敢于独创。他所画的人物可以从外貌上区别出身份、地域和性格特点。在画法上,他以白描著称。这种善用线描,多不设色的白描,造型准确,神态生动,这样就把传统的线描造型方法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准,对后世人物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画的山水,亦有创格,后人论其作画“以立意在先,布置缘饰为次”。
李公麟的白描人物画,他把过去仅作为粉本的白描画法确立为一种画种,使之独立成科,创造出“扫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的艺术效果,将传统绘画中线条的功能发挥到一个高峰。
《五马图》
李公麟善于画马,每次要画马的时候,一定先纵观群马,以把握它们的形态。苏轼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五马图》是他的代表作。《五马图》为其传世佳作,纸本墨笔,纵29.3厘米,横225厘米,无名款。图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每匹马后有宋黄庭坚题字,注明马的年龄、进贡时间、马名、收于何厩等,跋称是李公麟所作。五匹马的名字依次是: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而五位奚官则前三人为西域装束,后两人为汉人。马的造型因品种而异,大小、肥瘦、高低、毛色各别,但性情都温顺平和,以示已被调教驯服。大凡画贡马的题材,马的神态和步态都是如此。如《宣和画谱》卷七所云:“大抵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意在生动的表现人、马的性情。五个奚官则因身份不同,或骄横,或气盛,或谨慎,或老成,举手投足,无不恰如其分。
除《五马图》外,尚有《临韦偃牧放图》、《免胄图》、《维摩诘像》、《十六小马图》、《龙眠山庄图》、《辋川图》、《九歌图》、《洛神赋图》、《草堂图》、《莲社图》、《汴桥会盟图》、《白描罗汉图》、《海会图》、《百马图》、《明皇演乐图》、《农节图》、《西园雅集图》、《明皇醉归图》、《维摩演教图》等。
延伸阅读
李公麟的《免胄图》
《免图》也被认为是李公的作品,题材和其《郭子仪单骑降虏图》相同。《免图》反映的是唐代的将军郭子仪和回
酋长们在共同反对安禄山的战斗中结成了友谊,取得了唐和回间的和解。在战场上郭子仪为了表示和平意向,十分镇定,单骑出阵,解甲释兵,徒步向回酋长走来,回酋长辨认出是郭子仪本人时慌忙下马行礼。画幅描写了这个事件的瞬间,远处还有跃跃欲试,急切求战的回骑兵和严阵以待的唐朝骑兵,充满了浓郁的战斗气氛,说明了战斗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