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其诗、书、画、词、赋、散文皆工,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艺术全才。其书法造诣高深,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书家生平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栾城。苏轼的父亲是文学家苏洵,弟弟是文学家苏辙,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第二名的成绩中榜,深受文学家欧阳修赏识。
熙宁二年(1069年),他续任凤翔府判官,正在春风得意的时候。这时,隐藏在北宋政府背后的政治危机逐渐露出端倪。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都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因此,不久苏轼就被迫出京,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三年任满后,先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担任地方官近十年。元丰(1079年)二年,沈括以“乌台诗案”诬陷他,下狱,几乎被杀。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生活困窘,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神宗驾崩后,新党倒台,苏轼被召还朝,升起居舍人,但是旧党也不容于他。再次外放做地方官,此后再也没有还朝的机会。
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苏轼遭到一再贬谪,甚至被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来大赦,苏轼北归,死于途中。谥号文忠。
艺术风范
苏轼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书法豪健,开创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情,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
苏轼的书法师法“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等人,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他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的书法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进行艺术创造,丰富和发展了书法艺术,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仿古人。
作品特点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时期的代表作为《寒食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所作,苏轼因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所写。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境界。元代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延伸阅读
苏轼的智慧
苏
年轻时赴京师参加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备下酒菜请苏赴宴,打算借此戏弄他。苏
受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才能独吃一盘菜。众人轰然叫好。其中一个年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鱼肉。“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扒走了猪肉。“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素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挂着嘲笑的神色望着苏,苏
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拉回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