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始终承载理解世界和人类的责任,对人类精神的深层关怀。它的魅力在于我们必须有能力不断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对生命新的追问;必须有勇气反省内心以获得灵魂的提升。还有同情心、良知、希冀以及警觉的批判精神。”
——铁凝语录
多年前我就知道古华出了本精致洗练的长篇小说《芙蓉镇》,可惜本地图书馆却没有她的踪迹。曾在书店大致浏览一番,看得出这是部好小说,却舍不得花钱买。前些时,在一位文学同道的撺掇之下,终于下定决心买回一本学习。
《芙蓉镇》以湘南一个弹丸之地“芙蓉镇”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为线索,勾画了一系列性格丰满形象逼真的人物,通过这些典型人物的命运来展示芙蓉镇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作者将人物命运贯穿于政治风云之中,通过惟妙惟肖酣畅淋漓的心理描写凸现各色人物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人们对那些特殊年代的迷惘与愤懑,还有对新生活的朦朦胧胧的希冀与憧憬。作者通过幽默调侃讥讽的笔调,运用俗语、谚语、俚语、民歌、民谣等熟语或者韵语,展示一幅波澜壮阔悲喜交集的乡村风情画卷。《芙蓉镇》是一部充满浓郁地域特色的鸿篇巨制。《芙蓉镇》既有乐观主义,也漫溢着悲观主义色彩;既有客观唯物主义,也有挟裹着封建迷信色彩的宿命主义。在这部被誉为宏大题材的长篇小说里,作者以第三人称叙述者的笔调,对那个特殊年代的荒唐荒谬的政治运动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毫不留情的揭露以及痛彻心扉的抨击;作者以生动活泼朴实凝练的语言描写,展现了绘声绘色的农村生活场景;以扣人心弦的笔触,带给读者多次热泪盈眶的阅读感受,让读者见识了古华先生驾驭汉语言文字的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
作家凸凹说过:“自然的风致与文学的情怀,从来都是交融在一起的”。大凡优秀的小说家都注重乡村民俗风情的刻画。现代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以散文化的笔致,对乡村风俗民情做了浓墨重彩的勾勒与描述,便是侧重乡村风俗描写的典范。古华在湘南五岭山区的小镇一住就是十四年,不仅对芙蓉镇上“居民的升迁沉浮、悲欢遭际、红白喜庆、鸡鸣犬吠”烂熟于心,而且“山区小镇古老的青石板街、新造的红砖青瓦房,枝叶四张的老樟树,歪歪斜斜的吊脚楼”对古华产生了天然的吸引力和亲切感,这些客观主观的因素导致作家古华对湘南小镇人文风情了如指掌,因此古华笔下写起自然风致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亲切自然、倍加传神:
“每当湖塘水芙蓉竞开,或是河岸上木芙蓉斗艳的季节,这五岭山脉腹地的平坝,便颇是个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水芙蓉则上结莲子,下产莲藕,就连它翠绿色的铜锣一样圆圆盖满湖面的肥大叶片,也可让蜻蜓立足,青蛙翘首,露珠儿滴溜;采摘下来,还可以给远行的脚夫包中伙饭菜,做荷叶麦子粑子,盖小商贩的生意担子,遮赶圩女人的竹篮筐,被放牛娃儿当草帽挡日头……一物百用,各各不同,小河、小溪、小镇,因此得名‘芙蓉河’、‘玉叶溪’、‘芙蓉镇’。”
芙蓉镇逢圩场上胡玉音的米豆腐摊子是圩场兴衰的缩影。小说第一章通过几个出场人与胡玉音的几次调侃式对答、极具风趣式的神态举止的工笔,寥寥三四页三千来字的描写,不仅使得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而且竭力呈现了芙蓉镇上绚丽多彩的生活场景和乡村风情。
小说《芙蓉镇》第一个成功之处,便是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心灵手巧、朴实善良的“芙蓉姐子”胡玉音,胆小怕事、忠厚纯朴的屠户黎桂桂(胡玉音的前夫),历经沧桑、笑对人生的五类分子秦书田,因背叛义妹、力求自保而心存愧疚的镇大队支书黎满庚,五大三粗、勤劳泼辣的“五爪辣”,借酒解愁、慈悲为怀的正义使者、“北方大兵”谷燕山,老谋深算的县委书记杨民高,妖冶风流、处心积虑的公社革委主任李国香,好吃懒做、投机取巧、见风使舵的“运动根子”、吊脚楼主王秋赦。这几个典型人物随着水起风生的政治运动起起落落,小说通过这几个主要人物的矛盾冲突来推进故事情节,通过他们集中凸现小镇十几年来的沧桑巨变。
豆腐西施胡玉音是该小说的女主人公。俗语云:自古红颜多薄命。胡玉音年轻漂亮,自然难逃多桀的命运。芙蓉镇政治风云的变幻,集中体现在对胡玉音命运的展示上。胡玉音在圩场上摆个米豆腐摊子,做个小买卖,由于容貌姣美气质优雅,加上为人和气,做生意讲良心,一时博得芙蓉镇上男人们的好感。初恋情人黎满庚念念不忘她,“北方大兵”对她亦有恋慕之情,五类分子秦书田欣赏她“体态婀娜、声清如玉”,丈夫黎桂桂更是对她千依百顺。胡玉音一度成为芙蓉镇上的新闻人物,抢占了饮食店女经理李国香的风头,为以后的各种政治运动埋下伏笔。
女经理李国香对经济富有的鳏夫谷燕山大献殷勤,希望与他结为夫妻,却遭到他严词拒绝。李国香对此恨之入骨,处心积虑做谷燕山与胡玉音的作风调查工作,以解心头之恨。李国香本来想从大队支书黎满庚口里获取证据,不料黎满庚却是玉音从前的男朋友;路上正好遇见“运动根子”王秋赦,两人一拍即合,沆瀣一气,同流合污,在历次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一对臭味相投的默契搭档,共同撑起《芙蓉镇》反面人物的台柱。
胡玉音与黎桂桂用勤扒苦做的血汗钱建起了一幢豪华住宅楼,号称“芙蓉镇第四大建筑”,恰好逢上“四清运动”开始,胡玉音被当作运动靶子,即将被划成反动新富农婆。听到风声,胡玉音跑到黎桂桂的远房亲戚家避难。等到她两个月后回家,丈夫黎桂桂为了她含冤被整死。原来,胡玉音离开芙蓉镇避难时,义兄黎满庚为了个人家庭利益,背叛了兄妹情谊,将胡玉音行前交给他的1500元“赃款”全部上缴给公社,导致了胡玉音被划成反动新富农婆。黎满庚做了残酷政治运动的帮凶。富农婆胡玉音和右派分子秦书田被罚一同打扫芙蓉镇的青石板街。此时,镇粮站主任谷燕山因为“严重丧失阶级立场”(每圩供给胡玉音六十斤碎米谷头子)而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降薪一级处分”,大队支书黎满庚因包庇右派分子(擅自将秦书田的“右派”份子改为“坏”份子)被降职,做了大队的秘书、王秋赦的跟班,“运动根子”摇身一变成为镇大队支书。李国香和王秋赦一时成为芙蓉镇上的大红人,其他百姓皆自身难保,人人自危。
在扫街期间,李国香和王秋赦偷情苟合的事情被秦书田和胡玉音撞见。两人设计“调戏”了王秋赦一番:在供销社二楼李国香住处的窗下,秦书田放了一堆臭牛粪,“害得”王秋赦崴了脚,在床上躺了两个多月。两个五类分子为此高兴了好一阵子。长期的同甘共苦,两把扫帚一条青石板街给同病相怜的他们做了一次媒人。秦书田和胡玉音,这对孤男寡女在形影不离的生活中,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
老天真会作弄人。胡玉音跟黎桂桂几年都没有小孩,跟秦书田一结合就身怀有孕。秦书田不想再这样过偷偷摸摸的日子,想名正言顺地过夫妻生活。于是,写了申请书给支书王秋赦。好说歹说,王秋赦同意在胡玉音家门口贴副对联:上联是“两个狗男女”,下联是“一对黑夫妻”,横披是“鬼窝”。没有想到两人精心设计的计谋被老谋深算的李国香识破了。在李国香的授意下,公检法以“非法同居罪”判处秦书田有期徒刑十年,胡玉音有期徒刑三年,监外执行。秦书田在外服刑期间,身怀有孕行动不便的胡玉音得到众多乡亲的关照。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走在青石板街上多喝了二两的谷燕山听见了老胡记客栈内胡玉音因阵痛而失声叫喊的声音,他利索地烧开水、打蛋花汤,来到大路上拦截了一辆军车,将胡玉音送到军医院,“当”了一回父亲:在剖腹产协议书上签字,守在手术室门口心急如焚地走动,体会到做一个母亲真了不起。军军出生后,谷燕山无微不至地关照着他们母子俩,尽到了一个义父的责任。慢慢的,连心存嫉妒的“五爪辣”也转变思想观念,有吃食、做衣服总记得给军军留一份、预备一件。
新社会的太阳冉冉升起,拨开云雾见青天。胡玉音和秦书田都要被摘帽平反啦!胡玉音许久没法接受这个现实,好多天都不敢停止扫街。在等待了数个日日夜夜,拖着疲惫的身躯扫街的胡玉音,终于与日思夜想的书田哥在青石板街重逢了。胡玉音对残酷荒谬的政治运动尚心有余悸,她紧紧地依偎在秦书田的怀抱里,生怕秦书田突然撒开双手,会想影子一样消失似的。面对此情此景,古华用声情并茂的语调写道:“这时,秦书田倒哭起来了,双泪横流:‘你为了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今生今世,我都还你不起,还你不起……多少年来,我只是想着,盼着,能回到你身边,看上你一眼,我就心甘情愿……’”这正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读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我又找到当年读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活着》时的感觉了。
《芙蓉镇》书中像这样让人怦然心动的地方还有三处。一处是当“五爪辣”得知丈夫黎满庚私藏了他的野老婆、富农婆胡玉音的“赃款”,逼着黎满庚上缴公家以保全家平安,和黎满庚发生争斗,结果黎满庚打赢了,“五爪辣”擂着自己的脑门,“低声抽泣起来”,满腹委屈的“五爪辣”发自肺腑的表白,软化了黎满庚的心,黎满庚“泪流满面,一把搂住自己的女人……”读到这里,我第一次忍不住热泪盈眶。第二处是拨乱反正后,胡玉音娘儿俩相依为命,常常食不果腹,黎满庚送零食给军军吃,军军半天不伸手,可眼睛却盯住果子不放,心思细腻的“五爪辣”问及他家的口粮够不够吃,军军说:“娘总是等我先吃。我吃剩了娘才吃。有时我不肯吃,娘就打我,打了又抱起我哭……”读到此处,我再一次感到自己红了眼眶。第三处是秦书田和胡玉音贴了白对联,做了“黑夫妻”拜天地的当晚,“北方大兵”谷燕山冒着会被连累的危险,“手上提着纸盒,屁股上吊着酒葫芦”讨喜酒喝,给他们当证婚人,胡玉音心里热浪翻涌,双膝跪下,抽泣着说:“谷主任!你要单独受我一拜……你为了我,为了碎米谷头子,背了冤枉啊……是我连累了你,害苦了你……呜呜呜,谷主任,日后你不嫌我贱,今生今世,做牛做马,都要报答你!”读到这里,我感同身受,第三次为胡玉音苦难的人生热泪盈眶。当我打开电脑,在荧屏中的电影里看到这一幕场景时,我受到艺术感染,其一是为胡玉音的悲苦,其二是被胡玉音的扮演者刘晓庆精湛的演艺、投入的情感所折服,不由得拍案叫绝。像这样一些感人细节的插入,淡化了小说的悲剧色彩,为小说营造了一股温馨情怀,让读者对新生活还保留着或浓或淡的希冀与憧憬,是这部小说鹤立鸡群的坚实根基。
另外,小说中周易阴阳类学说的插入,以及对封建迷信思想的揭示,无不是小说人物在动荡不安的时代的精神的寄托(即特殊年代“芙蓉镇”乡村农民的意识形态),在那些受过极左思想制约的年代里,即使是圣贤也难免产生宿命主义的意识。
大量俗语、谚语、俚语、俏皮话、歌谣等熟语以及韵语的穿插,使得小说生动活泼、摇曳生辉,读来让人倍加亲切,洋溢着湘南地区小镇浓郁的地域风情,具有醇厚而独特的民族风味,极大地扩展了小说的人文底蕴。
读书随笔写到这里,该收尾了。在我心里,忽然萌生一个愿望:那就是有朝一日有幸路过湘南风景秀丽的“芙蓉镇”,一定去看看那里歪歪斜斜的吊脚楼,绿荫拂岸的木芙蓉树,踩一踩被沧桑岁月浸润的青石板街,赶一趟人山人海琳琅满目的圩场,喝一碗清醇可口的米豆腐,不知道能否遇上像豆腐西施“胡玉音”一样体态丰盈、热情爽朗的少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