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新书买回家,妻爱不释手地看完,说写得蛮好啊。我怡然自得地说那还用说嘛,能让我掏钱的书绝对是一流的。为此我偷着乐了好一阵子。著名作家彭学明的新著《娘》用蘸着血泪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段段“我”和娘久经磨难、与命运作抗争的故事。这部长篇散文没有运用高蹈的笔法,而是采用平民大众化的语言,围绕着“紧紧贴着地面写”的创作宗旨,通过朴素无华的笔调,用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向读者真实再现了娘坚韧、凄苦而孤寂的一生,酣畅淋漓地描述了“我”与娘的长期心理对垒,尤其是痛彻心扉地陈述了“我”对娘的误解与偏见,以及“我”对娘冷漠粗鲁的行径和熟视无睹的“恶劣”态度,对“我”的“自私”言行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描绘与痛快淋漓的鞭挞。整部散文读来震撼人心,动人心弦,让人不禁热泪盈眶。那一唱三叹而错落有致的语言节奏让人由衷叹服,那一声声直抒胸臆的真情表白动人心魄,那一句句心灵的叩问惊天动地,字里行间浸润着作者满腹的愧疚,真乃一部《蘸着血泪的忏悔录》!
这本书紧紧围绕着两条线索来写。外部线索是娘为“我”吃尽千辛万苦,内部线索是“我”与娘的心理对抗。作者通过这两条线索来展开情节描写,设置悬念,激发矛盾,直抒胸臆,从而力求达到震撼人心的“在场”效应。在那个饿殍遍野的年代,娘被逼喝了七副打胎药,也没能扼杀“我”的生命。娘宁肯与爹离婚,也要生下“我”。于是,娘开始为“我”受尽种种人间折磨。下堂的娘和“我”在古丈县茄通公社上布尺寨受尽歧视与侮辱,为此,“我”对娘的怨恨日渐深广。娘不准别人动“我”手指头,就是提“我”一个不字,娘都会跟人闹得鸡犬不宁——“老牛护犊不惜舍命的娘牺牲她的尊严来争取我们孩子的尊严”;可“我”一点都不理解,认为娘跟人吵架很丢人。“我”为了摆脱被寨人侮辱的阴影,一年四季埋头读书,寒暑假守校,甚至不回家过年。娘为了多挣几个工分养家糊口,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与“地主婶娘”顶着风雪上山给生产队割牛草,时常摔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有一次竟然倒在冰天雪地里,幸亏被地主婶娘及时发现,娘为此付出瘫痪在床近两年的悲惨代价。而“我”对此居然一无所知。等到能够下地,顽强坚韧的娘便拄着双拐开始风餐露宿的缮粮之路,被人民公社当“流窜犯”抓获。第一次高考,成绩一向优秀的“我”出乎意料地落榜了,“我扭曲了人心,变态了人性”,怨天尤人,对娘“恶语相向、暴跳如雷”,娘终日如“惊弓之鸟、以泪洗面。”第三次高考,“我”终于不负众望考上了吉首大学,不要学费,还发生活费,吃住全免。娘带着“我”到上布尺寨一家家去感谢,使“我”懂得了娘原来是一个宽宏大量的母亲。娘“为了攒钱给儿女起新屋,不去乡诊所抓药,却用柴火头烫腿烫手,以痛止痛。等到屋盖成功,娘腿上手上全是烫伤的伤疤。”好在苦与乐总是相伴相随的,学明一家人终于告别了居无定所的日子,有了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真正的家!
等到“我”参加工作,娘因为操劳过度,类风湿、肺气肿、哮喘、肺心病,都先后潜入娘的肌体。“我”因故乡情结酽醇而选择在家乡工作。工作安稳后,“我”考虑让娘搬来城里跟我享福。可是,娘放不下山林和农田。在多次劝说、争吵无效的情况下,“我”狠心借用朋友的“阴招”欺骗母亲:领导告诉学明的母亲,学明因两地奔波长期服侍生病的母亲而被单位多次评为不合格,已严重影响学明的前途。娘信以为真,当即变卖家产,搬到城里和学明同住,却在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我”从而知道“房子、天地和山林是娘的筋和根。”
彭学明作为省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工作异常忙碌,经常忙得很晚才回家,娘始终如一开着电视和灯等着学明,“热天一杯凉茶,冬天一盆炭火”地等着。学明痛彻心扉地写道:“娘跟着我南征北战住了十年,我居然没有好好跟娘聊一次天。我现在真想边打字边抽自己良心几耳光!”“我”由于虚荣心作祟,连娘靠出去收废报纸、悄悄贩卖水果补贴家用也不准,深怕由此影响自己的名人形象;娘百无聊赖,学会打麻将,被人合伙骗了钱,“我”毫不含糊地批评娘不懂世故,打着“医生说打麻将易诱发心脏病”的幌子,堂而皇之地剥夺娘打麻将的权利!“我”坐镇市人大接待群众来访,娘没有征得“我”的同意,擅自大包大揽替“我”接状纸,气得“我”乱吼娘一通。市里即将推荐党外副市长人选,“我”民意测评得票很高,有人劝“我”去省里活动活动,然而“我”却对官场不感兴趣,放弃奔走。娘为“我”能顺利成为副市长候选人,冒着自讨没趣的下场去找“我”大姐大姐夫,结果可想而知:大姐仍对被娘抛弃的往事耿耿于怀,只让娘进一次家门,吃一顿饭,竟然没有留娘住一晚上,还一口断定“我”当不好副市长,惹得“我”心情纠结好一阵子。眼看着学明三十而立了,还对“问亲”不闻不问,娘着急了,忙不迭地给“我”物色对象。有一次,娘竟然不知深浅地把“掌握我前途生死大权的领导”的女儿带回家,让我郁闷至极;最滑稽的一次,是娘居然通过电视征婚为“我”找媳妇,弄得“我”啼笑皆非。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找了个女朋友,“我”几乎整年腻在女友家,不晓得给娘打个电话报个平安、问声好,害得娘天天在路口痴痴守望。连彭学明自己也无法解释——“我”对娘打麻将恨之入骨、暴跳如雷,对岳父打麻将却殷勤有加,“我”会欢天喜地去给岳父送饭送菜,并坐在旁边看上一个小时。
让娘孰不可忍的,是“我”在婚姻问题上对她的态度。商议婚姻的事情,本来应该母亲出场,可是“我”却让本家二叔出面协商。如果这也说得过去,那“我”不让娘出席“我”的婚礼——这件事就太伤娘的心了。“娘怯生生的……眼神里充满期待和渴望……我蛮横地阻止了,我厌恶和冷漠的表情让娘不寒而栗。”因为不能参加“我”的婚礼,娘伤感自己办不起像样的酒席,买不起昂贵的金银首饰和嫁妆,终于一病不起,在“我”新婚半月内驾鹤西去。
娘临死的前夜,靠在沙发上呻吟,还在等“我”回家。“我”对娘气势汹汹讲话,娘解释说浑身骨头都痛,睡不得,“我”咬牙切齿说娘活该,谁叫你有病不住院?娘感到大限将至,说要到二姐家去死。“我”却死活不听娘的忠言,以为这次娘照样可以挺过去的,不顾娘的百般反对,将娘送到了医院。在医院,娘苦苦哀求“我”不要扎针,“我”我行我素,让护士扎针,而此前娘的皮肉早已被针尖挑烂了。由于长期积压的恐惧感,娘当场被扎针活活吓得心脏停止了跳动;看着医生狠命抢救的架势,“我”于心不忍,愤怒地让医生停止了抢救,让娘失去了一次求生的机会;“我”在给娘穿寿衣时,明知娘的身体温软尚有余温,却因循守旧地按照湘西风俗封棺。(后来,“我”才知道有一种死叫做“假死”,悔之晚矣!)从此,学明倍尝“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与内疚。
所幸,“我”做过四件让娘感动的事情,这对“我”是一种极好的慰藉。“我”为娘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完成了“我”的成人礼:“我”为了娘,拒绝故乡父老乡亲单独把“我”的户口迁回熬溪的请求。当得知“我不愿做瓦孔雀和白眼狼,娘躲在一角,喜极而泣。”“我”感动娘的第二件事情,是“我”拿到了吉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娘“把通知书捧在手里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仿佛多年未见的亲人。”“我”感动娘的第三件事情,是娘和“我”的老师一同坐出租车,司机听说乘客是娘的儿子是著名作家,荣耀不已,热情周到,坚决不收取车费,让娘感觉自己的儿子当大官了,有出息了。娘应该感动的第四件事情是娘临终前夕,学明陪娘坐了一宿,说了许多话。
彭学明写这篇文章,是不是真如他自己所写,自己当真不爱自己的娘么?非也。不爱娘,学明就不会拒绝将户口迁入熬溪;不疼娘,学明不会想方设法将娘带在自己身边;不爱娘,学明不会这样殚思竭虑写下这洋洋洒洒十万字的文章……因为儿子的爱大多是隐忍的、粗犷的,儿子的爱往往不放在嘴边,儿子的爱藏在内心最柔韧的角落。
总而言之,彭学明敢讲真话,敢于自我审视、自我批评的写作立场,堪比中国文坛泰斗巴金老人。彭学明写这部长篇散文,使用的手法尽管不是很丰富,仅是运用了白描、比拟、排比和颇富质感的想象来传情达意,寄托自己无限的哀思和悔恨,却质地深沉,感人肺腑,达到了预期的“在场”审美效果。读罢全文,彭学明字里行间漫溢的勇于担当的情怀深深打动了我,彭学明“用情写作”的审美意趣与我不谋而合。通过这部散文集,彭学明不仅是想表达对娘亲“百折不挠的精神斗志、舍命相护的舐犊之情、海纳百川的宏阔之心”的称颂,而且是对普天之下所有母亲的礼赞。因而,这部书不仅具有个人纪念意义,而且还具备深刻的社会内涵;它不仅具有震撼人心的文学底蕴,而且还具有用心良苦的启人心智的思想价值。如果读了这部书,读者会扪心自问——我是一个合格的儿子或女儿么?如果读了这部书,许多读者会幡然顿悟,责备自己对父母漠不关心,要常常回家看看,抽空陪父母谈谈心,多陪亲人共享天伦之乐,并激发热爱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那么我想,这或许便是作家彭学明写这部书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