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梅笔名云听星语、莘苒,她是我素未谋面的网友。红梅是山东省郓城县电力部门的职员,擅长写作,其作品发表得很多,而且时有作品在省内外获奖。无意间碰见红梅,是我四年前在涛声依旧文学吧论坛当版主的时候。红梅最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散文,是《相望·相忘》。这篇散文不仅具有诗意美,意象丰满,显示了红梅早期散文的审美趋向。我记得这篇散文后来在湖北青青主编的《涛声》杂志上发表过。近两年来,红梅的散文长进很快,其创作几近喷薄之势,相继在《散文选刊》《安徽文学》等刊亮相,并入选权威文学读本,因为散文创作成绩突出,受邀参加了中国散文年会和山东省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摆在我面前的这本《倚栏独语》清样便是红梅近几年散文习作的集成。认真通读红梅的散文,我发现她的散文有“四美”:清新俊逸的语言美、铿锵明快的节奏美、灵动传神的形象美和如诗如画的意境美。
首先是清新俊逸的语言美。散文集《倚栏独语》的开篇散文是《生命的绽放》,其清新俊逸的语言风格像极了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这种清新脱俗的行文,还有她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使得红梅的散文不知不觉间浸润着一股励志情怀。因此,我认为红梅的散文不仅在中青年读者当中拥有一大批忠实读者,而且还会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红梅散文的这种俊逸是大方得体的,与那种搔首弄姿的“华美派”大不相同,红梅的散文在清新俊逸之中,还散发着一股平和的静美,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愉悦身心的审美功效。
其次是铿锵明快的节奏美。红梅的散文没有一般女性的拖沓散漫,因为她懂得节制,行文简洁。这实属难能可贵。窃以为,这应该跟她从小便喜爱朗诵有关吧!在故乡抚顺高尔山,红梅有幸遇到了两个王老师。所以,红梅不仅作文写得漂亮,而且朗诵水平亦日渐成熟。殊不知抑扬顿挫、张弛有度的朗诵艺术,无意间为红梅散文铿锵明快的节奏美奠定了稳固的根基。譬如第四辑“岁月流声”中的《彼岸灯火》一文中有一段话,它有效地印证红梅散文的节奏美:“那彼岸灯火,亮晶晶、光灿灿,犹如一个个闪亮的小眼睛,将流动在夜色里的藏青色的河面照亮。燕剪柳丝,桃香杏红。麦苗葱青,景色怡人,一派原生态景象。霓虹灯池芦苇荡,水产丰富景怡人。鹭鸟向着蓝天唱,藕荷娇艳四溢香。”通过红梅的创作实践,我认为多朗诵也是修改、完善散文的一条好途径。
再次是灵动传神的形象美。读过许多女性散文写手的文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稍不留神就会步入一味展示文采的误区,使得文章流于肤浅平庸甚至庸俗。红梅写散文则不是这样,她淡化了对哲学意蕴的阐释,通过灵动传神的形象思维弥补了抒发宏大意旨容易造成空洞说教的缺憾。有些女性作家非常喜欢华美的形容词和副词,殚思竭虑筑构抽象思维,殊不知拓展形象思维是文学创作要义之一。我个人认为,写好文学作品,主要是用好名词和动词,用生动的、鲜活的等富有质感的语言去感染读者。红梅写散文,不像有的女性作家议论起来没完没了、拖泥带水,她在概述、讲述或议论的时候,往往着墨不多、点到为止,非常注重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灵动传神的形象思维)去烘托、推进并抵达散文主旨。比如《生命的绽放》和《秋夜如水》便是红梅在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最后是如诗如画的意境美。红梅不仅擅长朗诵表演,而且还学会了绘画技艺。童年时代关于绘画艺术的熏陶,为她以后投身入绘画埋下了伏笔。我在红梅的博客里面欣赏过她的绘画,她的绘画色彩搭配得当,意境优美,很像那么回事。自古诗画是一家。不是有个词语叫“如诗如画”么?多年的绘画创作实践浸淫着她的散文,使得她的散文在铿锵明快的节奏美之外,还增添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走近匡庐》和《彼岸灯火》便是红梅在这方面的力作。
在《倚栏独语》后记中,红梅这样表明她的文学审美倾向:“好文字当如行云流水,浩荡不息、意味隽永。”我想,正因为红梅对自己的写作要求如此之高,她才把散文写得这么美,犹如清新隽永的乐章。另外,红梅有着热爱生活、感恩生活的情怀,红梅的散文不但感情真挚,而且漫溢着温情、柔情与豪情。
听说徐福亮老师送了一副对联给红梅:“家少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知。”(林则徐语)也许,这幅字是对红梅这些年醉心于艺术的最高精神奖赏吧!可以想象得出,没有坐十年冷板凳的韧劲和毅力,红梅是难以取得今天的艺术成就的。
我曾说过,写作实践联系理论,才能创造更高的艺术境界。令人欣喜的是,红梅除了创作散文,还有意识地积累写作思想素养,注重文学理论的探讨,写了一些读书随笔。由此,我对红梅的创作充满了期待。
当然,红梅的散文并非十全十美的,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比如少数篇章流于散漫,立意较浅,因为过于注意诗性与哲思,导致忽略了氛围的营造和意绪的张扬,故其散文意境还可以进行深入拓展。不过,毕竟瑕不掩瑜,像红梅这样年轻的女性作家,能够把散文写得如此清新隽永而又简练传神,已是相当不易。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红梅的散文达到了一种平和的静美。这是红梅作为女性作家可以引以为荣的资本。红梅的散文已经达到了相当雅致的境界,作为老朋友,我建议她尝试一下用幽默、轻快、调侃等多种笔调写散文,希望她的散文今后多一些人间烟火味,要深入到寻常百姓的心灵世界,学会运用土得掉渣的语言道出广大人民的心声,从而早日达到雅俗共赏、言浅意深的文学境界。
(原载《世界汉语文学》2012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