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哲理部分与儒、道等相融会、相激荡,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
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是创立时间最早的一种宗教,时间在公元前6世纪,其创始人名为悉达多,姓乔达摩(前565-前486年),佛教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一般公认是始于汉明帝。
据说有天晚上,汉明帝做了个梦,梦里看见有个金人,头顶上有一道白光,绕着大殿飞行,忽然升到天空,往西去了。第二天,他把这个梦告诉大臣们,大臣们说不出那个头顶发光的金人是谁。有个叫傅毅的博士说:“天竺有神名叫佛。陛下梦见的金人准是天竺的佛。”
傅毅的话,引起了汉明帝的好奇心。他就派蔡和秦景两名官员到天竺去求佛经。蔡和秦景经过千山万水,终于到达了天竺国。
天竺人听到中国派使者来求佛经,表示欢迎。天竺有两个沙门(高级僧人),一个名叫摄摩腾,一个叫竺法兰,帮助蔡和秦景懂得了一些佛教的道理。蔡和秦景就邀请他们到中国来。公元67年,蔡、秦景带着两个沙门,用白马驮着一幅佛像和四十二章佛经,经过西域,回到了洛阳。
汉明帝既不懂佛经,也不清楚佛教的道理,但是很尊敬前来送经的两位沙门。第二年,他命令在洛阳城的西面按照天竺的式样,造一座佛寺,把送经的白马也供养在那儿,这座佛寺就叫白马寺(在今洛阳市东)。
根据这个传说来看,佛教传入中国即使不始于汉明帝,但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得到政府的认可与崇信,并在中国初步建立了它的基础和规模,也可以说是始于汉明帝年代。
佛教在中国的盛行
佛教刚开始传入中国时,流传的地区有限,佛教信徒也比较少,多是社会上层人物。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普遍流传。其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在社会矛盾激化、长期战争的状况下,民不聊生,恐怖、悲观、厌世的情绪充斥在整个社会中。而佛教宣扬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其二,佛教教义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统治者一方面组织人力翻译了大量佛经,另一方面兴建和开凿了许多的寺院和石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真实写照。
佛教在隋唐时期进入全面繁荣和鼎盛时期。其繁荣和鼎盛的原因,主要是统治者的提倡,隋唐统治者及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佛道关系上有意识通过儒家思想予以调和,消融两者间的矛盾。这样,在唐朝,儒、佛、道三者一方面鼎足而立,另一方面又在统治者的有意协调下表现得和谐一致。这一时期佛教繁荣的主要标志就是众多佛教宗派的形成,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八宗。
延伸阅读
“腊八粥”与佛教
对于“腊八粥”的来历和传说很多,各地说法不一。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有关纪念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
传说释迦牟尼逃出王宫到迦嘟山当了和尚以后,在深山之中苦度6年学习经典,而学经完毕的日子正是腊月初八,也就是佛教所说的“释迦牟尼得道日”。释迦牟尼因6年苦行,无暇顾及个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麦,常年不得温饱。在他学成之时,已是瘦骨嶙峋,容形似枯木一般。
他疲惫不堪地走下迦嘟山,坐在河畔,向村人乞讨。村中一牧牛女子,用钵盂煮牛奶给释迦牟尼吃,使释迦牟尼很快恢复健康。佛教兴盛以后,为了纪念这件事,就规定这个日子为古印度人民“斋僧”和救济穷人而施舍饮食的日子。
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腊月初八施舍这件事逐渐变成了熬煮“腊八粥”的习俗。随着佛教的兴盛,腊八粥也流行到民间。有钱人家的腊八粥要用几十种米豆果料熬成,亲朋好友之间还互相赠送。穷人也要在这一天用小米红枣熬一锅粥应应时令。传说“腊八不喝粥,明年会更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