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晋之世到南北朝终的数百年间,相比于玄学理论,阮籍那种宏放旷达的精神风貌、生活情趣或行为,对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影响更大。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河南今县)人。父亲阮瑀,是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思想家,一生著述宏丰。《乐论》、《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和《大人先生传》,是他在哲学、政治思想方面的主要著作。由其著作来看,阮籍的哲学、政治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崇尚儒学期
大约在正始以前,也就是阮籍30岁之前,他“本有济世意”,《乐论》是这时期的代表。在《乐论》里,他赞颂礼乐的教化作用,强调要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道德规范。他说:“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人安其生,情意无哀,谓之乐。”这时的阮籍把礼正乐平看成是“固上下之位,定性命之真”的表征,是“四海共其欢,九州一其节”的反映。为此,他对魏明帝时期的弊政深表不满。
推崇老庄,主张名教自然相结合期
大约在40岁前后,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阮籍已转而用道家思想去解释儒学,主张名教本之于自然。《通老论》和《通易论》可视为这一时期的作品。在《通老论》中,他强调要因循自然,说:“圣人明于天人之理,达于自然之分,通于治化之本,审于大慎之训。故君臣垂拱,完太素之朴;百姓熙怡,保性命之和。”这里讲的“天人之理”,实际上就是名教与自然的结合。在《通易论》中,阮籍对名教和自然的关系作了进一步发挥,认为“《易》顺天地,序万物,方圆有正体,四时有常位,事业有所丽,鸟兽有所萃,故万物莫一也”。这种因循自然的哲学观点,表现在政治思想上便是无为而治。他说:“是故圣人以建天下之位,定尊卑之制,序阴阳之道,别刚柔之节,保之者身安,失之者身危。”为此,他希望为人君者,“在上不凌乎下”;为百姓者,“处卑而不犯乎贵”。这样,就会出现安定太平的局面。
倡导“无君”说,诋毁礼教期
正始十年(249)发生的“高平陵事件”,使阮籍的思想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大人先生传》和《达庄论》是这一时期思想的代表。在《达庄论》中,他否认有主宰天地万物的神,还认为那些“诵乎六经之教,习乎吾儒之迹”的人是伪君子,是“出媚君上,入欺父兄”岌岌于名利富贵的可怜虫。在《大人先生传》中,他进一步讽刺那些礼法之士,不过是“饥则啮人”的钻进裤裆里的虱子。阮籍在鄙弃虚伪的礼教前提下,主张建立一个“无君”的社会,他的论点是:“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盖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物理”。他认为,“夫无贵则贱者不怒,无富则贫者不争”,没有贫贱富贵,没有君臣礼法,才是一个理想的“至德之世”。阮籍这种无君无臣无富无贵的思想,实际上是在反对司马氏集团,反对虚伪的礼教。但他为了生存不敢公开去反对他们,因而在生活行为上故意违礼背俗,纵酒佯狂。
总而言之,阮籍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比何晏、王弼的“贵无论”前进了一大步。他的无君臣、无贵贱、无贫富的主张,反映出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认识,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延伸阅读
阮籍不拘礼法
阮籍秉性极孝,但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时,他正在和别人下围棋,对方要求终止这盘棋,阮籍却执意要一赌输赢。回家后饮酒两斗,大声一号,吐血几升。等到母亲快要下葬时,吃了一只蒸熟的小猪,喝了两斗酒,然后与母亲作最后的诀别,一直到说不出话,后来又大号一声,吐血几升,因过度哀伤,形体消瘦,几乎到了没命的地步。
传说阮籍黑白眼珠非常分明,能用青眼和白眼看人。母亲去世了,嵇喜来安慰他,阮籍用白眼对待,嵇喜十分不高兴地回去了。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后,就带着酒夹着琴去拜访他,阮籍很高兴,就用青眼对待嵇康。因此,拘于礼法的人都十分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