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改造了汉代的儒学与道家思想,同时它还对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艺术,乃至文人学士们的生活习俗等,都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
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玄学产生背景
玄学产生于魏晋盛行于隋唐,这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魏晋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及当时的知识分子都有强烈的朝不保夕的感觉,所以谈玄说易成为当时社会茶余饭后的主要活动,以此来达到精神世界的暂时满足,回避社会现实的残酷。乱世之中,老庄思想抬头,加上曹操等人崇法术刑名,便有了玄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玄学发展阶段
魏晋玄学的发展经过四个时期:第一是曹魏正始时期。玄学家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以《易》、《老》为理论论据,盛倡“贵无”,主张“言不尽意”,“名教出于自然”,为门阀士族利益服务;第二是西晋初至元康时期。玄学家以竹林名士阮籍、嵇康为代表,思想上与何王学派对立,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代表庶族寒门的利益;第三是晋元康时期。玄学家以裴为代表,提倡“崇有论”,反对“贵无论”;第四是晋永嘉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是玄学的综合和完成时期。
魏晋玄学的基本特点
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用《老子》、《庄子》来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 ;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④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解《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
⑤以“得意忘言”为方法。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 ,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 ,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⑥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延伸阅读
玄学五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玄学的内涵不断被后世方术家所充实,产生了包括山、医、命、卜、相在内的五种体系。
山,包含的内容是指修身养性,静坐内炼等,大略可以包括有:导引、内丹术、外丹术、武术等。代表著作有《太清导引养生经》、《伍柳仙踪》、《唱道真言》、《铜符铁》以及太极拳、五行拳等。
医,就是古代中医系统,治疗手段为:针灸、汤剂、推拿、祝由等。代表书籍有《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脉经》、《针灸大成》、《本草纲目》、《汤头歌》等。
命,指的是占算人生命运的学问。大略分有:四柱、紫微斗数、九星论命等。代表著作有《渊海子平》、《滴命髓》、《紫微斗数全书》等。
卜,指占卜运程的行为,大略分有:六爻、梅花、六壬、奇门等。代表著作有《易林》、《增删卜易》、《梅花易数》、《皇极经世书》、《大六壬全书》、《奇门旨归》等。
相,是观察人的面貌、地理环境等的方法。大略分为:面相、手相、风水等。代表著作有《柳庄神相》、《麻衣神相》、《地理全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