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是融合儒、道的思想家,在哲学上,他上承《易经》、《老子》,下启王充、张衡乃至魏晋玄学;在政治思想上,扬雄承继孔孟和董仲舒,提倡德治,主张以礼义教化人民,反对为政先杀后教,并影响了后来的思想家。
扬雄(前53—前18),字子云,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
扬雄在汉赋写作方面成就尤为突出,与司马相如并称为“扬马”,辞赋代表作有《甘泉赋》、《羽猎赋》;语言学代表作为《方言》等;历史学代表作为《蜀王本纪》。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太玄》和《法言》。
概括起来,扬雄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扬雄学说的最高范畴——玄
《太玄》是他表达自己宇宙论、本体论哲学思想的著作。就《太玄》的结构和形式而言,是一部模仿《周易》而作的书,既有《经》也有《传》。但扬雄还是有所创新,如《周易》用奇、偶二分法,《太玄》则用奇、偶、和三分法;《周易》注重以卦象判吉凶,《太玄》则主要以数来断否泰等。《太玄》核心思想是建立了一个以“玄”为宇宙万物的本源的哲学体系。
扬雄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玄”。“玄”的观念来源于《老子》和《易传》,他用来概括天道、地道、人道的最高的道,天的高远幽隐为“天玄”,地的广阔无垠为“地玄”,人的内脏深藏为“人玄”。“玄”是超越感觉、无所不在的最高原理,只要懂得“玄”,就懂了万物的奥秘。
因革改变的历史发展观
扬雄具有新旧交替的辩证思想,认为新生事物能够发展壮大,旧事物则将衰败以至灭亡。因而,历史必将进化,不断向高级阶段进展,尧舜时代必然开明于伏羲时代,因革是历史进展的普遍规律,新事物对旧事物来说必有改变,即“不革不生”。他的结论是,“可则因,否则革”,“新则袭之,敝则益损之”。
善恶相混的人性理论
扬雄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也就是说性善性恶混于一人之身,人的一身就有善、恶这两个成分。但是,无论人之初为善为恶,通过修习,都可以改变其质地和状态。 所以,他又说:“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杨雄还以孔子和颜回的关系为例,说明修“性”不仅是成善成君子,而且也是人生的“至乐”。
《法言》中的儒学倾向
《法言》是扬雄晚年之作,成书于王莽称帝前夕。扬雄撰写此书的目的,在于捍卫和发挥正统的儒家学说。在形式上,《法言》模仿《论语》,采用了问答体。就其内容而言,扬雄在书中确立了尊儒尊孔的思想,认为“通天、地、人曰儒”。
在《法言》中,扬雄对于先秦诸子,都是加以批判吸收的,而对于孔孟和儒家学派却是极力赞美的。最重要的是,扬雄与当时流行的今文经学家和谶纬学以孔子为“素王”或“圣王”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孟子和孔子无异,并以孟子自况。
延伸阅读
扬雄善解师意
扬雄少时拜博学多才的道士严君平为师,因此学业大进,才华名扬蜀中。后来,他到京师为官,常在别人面前称赞君平先生德才并重。
杜陵、李疆与扬雄十分要好。杜、李两人被委派去管理益州,他们说:“如果能得到君平先生辅助,今生之愿足矣!”扬雄猜度君平先生秉性素淡,未必会出山。但又希望老师能辅助杜陵、李疆。所以,他还是带着杜、李二人去见严君平先生了。君平先生垂帘静坐在屋内,李疆拱手问:“先生能告诉我为官之道,从何作起吗?”先生说了一些为官的人要多体恤百姓、多去帮助一些弱者的道理,三人深受启发。
这时,杜陵、李疆二人起身说明来意,先生一言不发。扬雄拱手对两位朋友说:“君平先生志在于教化于民,他无意于仕途。人各有志,你们就不要强求了。”先生握住扬雄双手:“理解我君平的人,当属你了!” 此后,君平先生深居简出,专注老子经典,著书数十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