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00500000035

第35章 董仲舒的神学著作:《春秋繁露》

西汉中期,战乱频仍的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便应运而生。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所著的《春秋繁露》中。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广川(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所著的《春秋繁露》中。《春秋繁露》有17卷,82篇,是西汉今文经学的重要著作。由于书中篇名和《汉书?艺文志》及本传所载不尽相同,后人怀疑其不全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春秋繁露》是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书名为辑录者所加,隋唐以后才有此书名出现。

天人感应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如果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汉代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的谶纬之学盛极一时,并在中国封建社会流传。在封建社会,天人感应说一方面对无限的君权进行了限制,同时也为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性三品”的人性论

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个品级: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为纯粹的仁和善,圣人不用教化,是可以教化万民的。“斗筲之性”是只有贪和恶的广大劳动人民,这些人即使经过圣人的教化也不会成为性善者,对他们只能加以严格防范。“中民之性”具有善的素质,经过君主的教化便可以达到善。这三个品级的人性,都是天所赋予的。这一套性三品的人性论,是孔子“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人性论的发展。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

这是董仲舒的一个哲学命题。其中的“道”是封建社会据以存在的根本原理,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天”主要是指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董仲舒认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原则是由天决定的,天是永恒不变的,因而按天意建立的封建社会之“道”,也是永恒不变的。一个新朝代的君王,受天命统治人民,必须改制,徙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就起居饮食等制度的具体形式作一些改变,但治理封建社会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大道,是不能改变的。在董仲舒看来,“王道之三纲”取诸阴阳之道。阳为主,阴为从,“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臣、子、妻受君、父、夫的统治之道也是不能变的。董仲舒以“天不变道亦不变”来论证封建制度和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后来成了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其他的思想、学问全部废除,只留下儒家的学问供世人学习。这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来的。董仲舒明确地主张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所谓一统,就是一切统一于天子朝廷的专制统治。要达此目的,首先必须统一人们的思想,具体办法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这个建议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此以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在最初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

延伸阅读

“天人感应”招来的祸患

公元前135年4月,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6月,辽东高庙又发生了火灾。正在家里养病的董仲舒听到这两件事,心里惴惴不安,连忙抱病给汉武帝写了一份奏章,大谈“天人感应”,说汉高祖庙园失火,是天对当时政治不满,有意降祸人间。他的草稿刚写好,恰巧中大夫主父偃来看他。主父偃也是个精通孔孟学说的人,他当了官后,便搜刮民财,敲诈勒索,无恶不作。平时他与董仲舒也不合,于是便把董仲舒的草稿送给汉武帝。汉武帝看后,大发雷霆,召集使臣商讨对付的办法。当时,董仲舒有个弟子叫吕步舒,也参加了讨论。他不知道这份奏章是自己老师写的,为了在汉武帝面前显示自己的卓识,便竭力攻击说:“这奏章表面是推算灾异,实际上是诽谤朝廷,欺世惑众,一派胡言。”因此建议杀掉写奏章的人。董仲舒被关进了监狱。后来,吕步舒知道了真相,百般营救,董仲舒才出了狱。此后整整十年,他都没有得到汉武帝的起用。

同类推荐
  • 道德情操论(经典超译本)

    道德情操论(经典超译本)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出版的第一本主要着作,他一生中共修订过六次。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译者在领会原著者思想脉络的同时,于编译中巧妙加入了现代理解与思考,缩小了阅读中的历史距离。行文简洁、有力,一改以往译文的晦涩拗口。该译本可从任何一页翻开阅读,精致的排版与精巧的开本适合随时、随地、随意、随性翻阅,特别适合非专业、非学术人群。
  • 周易全鉴

    周易全鉴

    《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通过设卦观象,描绘自然造化的奥妙,进而阐释人世间的吉凶祸福与因应之道,是培养德行、增强能力和启发智慧的至高宝典。时至今日,《周易》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不管你为政、治企、从军,抑或只是个普通人,都能从《周易》中聆听到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教诲,让你受益匪浅。
  • 中华家训(第九卷)

    中华家训(第九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 西方古典形而上学史研究:存在与第一哲学

    西方古典形而上学史研究:存在与第一哲学

    1986年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创办了《德国哲学》丛刊,为中国人了解德国开辟了一个“窗口”,为中德思想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今天该所又编辑出版《德国哲学与文化丛书》,旨在集中中国内对德国哲学、文化有兴趣、具有一定研究的不者,对德国哲学、文化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探讨,以洞察其奥秘,领悟其精义。这必将为我们中国人了解德国的一个新“窗口”,中德思想文化交流的一座新“桥梁”!本书为《德国哲学与文化丛书》之一,作者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围绕着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存在概念、对西方形而上学思想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考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沉思录I

    沉思录I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一本温家宝总理天天都在读的书。本著作以冷静而达观的姿态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热门推荐
  • 华生若梦

    华生若梦

    混沌栽新界,三者迁,四者眠。时空拓无间,太原书真言。万物造万物,情绪得所悟。树树生枝枝,叶叶缀木木。枝叶错繁生,残叶静默露。一柄破刃去残叶,尘聚星河古龙殿。他日尘散破刃现,华生若梦刹那间。
  • 一梦如世

    一梦如世

    一个宇航任务的意外,一次沙漠中的遇险。一个在科技文明努力证实自己的宇航特勤,一个在奇幻大陆充满理想的武者。两种人生,是梦,是真,还是一次穿越。让我们在梦幻与现实的交错中,见证主角的抉择与成长。享受科技与魔幻的冲击。
  • 云松巢集

    云松巢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捡拾青春

    捡拾青春

    那场漫长的暗恋,无数次辗转反侧,目光随你流转,追你直到中国的最北,你却面目全非。当暗恋变成明恋,我该如何继续你毫不在意的这场单恋?
  • 神魔录之龙阳传奇

    神魔录之龙阳传奇

    何谓神?何谓魔?有神则有魔,无魔则无神,神和魔是两个对立且不可分割的强大力量,以精神念力为其主要支撑,以人类的七情六欲为营养,在我们这个文明世界里,共生共长,没有神的世界,生命难以延续,没有魔的世界,文明难以前进。神的力量来源于光明,来源于生命,神代表着善良和正真,无私和热爱。魔的力量来源于黑暗,来源于死亡,魔代表着残暴和邪恶,贪婪和冷漠。神和魔从来都是对立统一的,佛家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指的是无论多坏的人,只要向善,心念一转,即可成佛,那么反过来说,拿起屠刀,转身成魔,亦是对的。所谓正邪一念间,神和魔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上的很多事,并不是那么能绝对分得清的。
  • 瓦洛兰历险记

    瓦洛兰历险记

    这是一个关于探险家伊泽瑞尔与瓦洛兰群雄的故事。
  • 张艺兴之穿越千年的爱

    张艺兴之穿越千年的爱

    灵界灵女被人陷害而落入凡尘,却和自己所爱的人却是敌人,张艺兴,我爱你,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认识你。在我最后走的那一刻,我看见他的笑容,没有往日的暖心,我会忘记你吗?
  • 心中的那份爱情

    心中的那份爱情

    每章分别讲了分手故事。甜蜜故事的开局,凄凉故事的结局。
  • 别叫我们怪胎

    别叫我们怪胎

    新作求收藏,求支持,求求求~
  • 兽血神皇

    兽血神皇

    力魄、敏魄,不同类型的兽魄造就不同类型的强者。直到兽王之路的出现,使得世间再度陷入了混乱纷争之中。能够获得兽王传承的人,自然更容易成为至强者。然而苏全却莫名其妙地闯进了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