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中期,索尼彩电在日本已经很有名气了,但是在美国却不被顾客所接受,因而索尼在美国市场的销售相当惨淡,但索尼公司没有放弃美国市场。后来,卯木肇担任了索尼国际部部长。上任不久,他被派往芝加哥。当卯木肇风尘仆仆地来到芝加哥时,令他吃惊不已的是,索尼彩电竟然在当地的寄卖商店里蒙满了灰尘,无人问津。
如何才能改变销售的现状呢?卯木肇陷入了沉思……
一天,他驾车去郊外散心,在归来的路上,他注意到一个牧童正赶着一头大公牛进牛栏,而公牛的脖子上系着一个铃铛,在夕阳的余晖下叮当叮当地响着,一大群牛跟在这头公牛的屁股后面,温顺地鱼贯而入……此情此景令卯木肇一下子茅塞顿开,他一路上吹着口哨,心情格外好。想想一群庞然大物居然被一个小孩儿管得服服帖帖的,为什么?还不是因为牧童牵着一头带头牛。索尼要是能在芝加哥找到这样一个“带头牛”商店来示范销售,岂不是很快就能打开局面?卯木肇为自己找到了打开美国市场的钥匙而兴奋不已。
马歇尔公司是芝加哥市最大的一家电器零售商,卯木肇最先想到了它。为了尽快见到马歇尔公司的总经理,卯木肇第二天很早就去求见,但他递进去的名片却被退了回来,原因是经理不在。第三天,他特意选了一个估计经理比较闲的时间去求见,但回答却是“外出了”。他第三次登门,经理终于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接见了他,但却拒绝卖索尼的产品。经理认为索尼的产品降价拍卖,形象太差。卯木肇非常恭敬地听取经理的意见,并一再表示要立即着手改变索尼形象。
回去后,卯木肇立即从寄卖店取回货品,取消降价销售,在当地报纸上重新刊登大量的广告,重塑索尼形象。
做完这一切后,卯木肇再次叩响了马歇尔公司经理的门。可听到的却是索尼的售后服务太差,无法销售。卯木肇立即成立索尼特约维修部,全面负责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重新刊登广告,并附上特约维修部的电话和地址,并注明24小时为顾客服务。
屡次遭到拒绝,卯木肇还是痴心不改。他规定他的每个员工每天拨5次电话,向马歇尔公司询购索尼彩电。马歇尔公司被接二连三的电话搞得晕头转向,以致员工误将索尼彩电列入“待交货名单”。这令经理大为恼火,这一次他主动召见了卯木肇,一见面就大骂卯木肇扰乱了公司的正常工作秩序。卯木肇等经理发完火后,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对经理说:“我几次来见您,一方面是为本公司的利益,但同时也是为了贵公司的利益。在日本国内最畅销的索尼彩电,一定会成为马歇尔公司的摇钱树。”在卯木肇的说服下,经理终于同意试销2台,但有个条件:如果一周之内卖不出去,那就要立马搬走。
为了开个好头,卯木肇亲自挑选了两名得力干将,把订货的重任交给了他们,并要求他们破釜沉舟,如果一周之内这2台彩电卖不出去,就不要返回公司了……
两人果然不负众望,当天下午4点钟就送来了好消息。马歇尔公司又追加了2台。至此,索尼彩电终于挤进了芝加哥的“带头牛”商店。随后,进人家电的销售旺季,短短一个月内,索尼彩电竟卖出700多台。索尼和马歇尔获得了双赢。
有了马歇尔这只“带头牛”开路,芝加哥的100多家商店都对索尼彩电群起而销之,不出3年,索尼彩电在芝加哥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了30%。
剑桥哲语
剑桥的教授告诉他的学生:当出现同题时,要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千万不能找借口推辞。
有些人之所以不成功,就在于对困难的屈服,无端地将困难放大,把自己看轻。其实,只要你努力去找方法,就一定能找到,而且越去找方法,便越会有方法:越会有方法,就越能创造更高的价值。
面对困难,一流的人才找方法,无能的人找借口。那么,你要努力成为一个不找借口,找方法的人才。
方法使“不能”成为“能”
罗宾以前经营着一家小规模的皮鞋厂,只有十几个雇工。
他很清楚自己的工厂规模小,要挣到大钱是很困难的。资本少,规模小,人力资源又不足,无论从哪一方面都不能和强大的同行相抗衡。
那么,该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
罗宾面前摆着两条路:
一是提高鞋料的成本,使自己的产品在质量上胜人一筹。然而在现在这种状况下,自己的成本原本就比别人的高,若再提高成本,那么就只能赔钱卖了。所以,这条路现在根本行不通。
再有就是在款式上下工夫。只要自己能够翻出新花样、新款式,不断变换、不断创新,就可以为自己打开一条新的出路。罗宾认为这个主意不错,并决定走这条道路。
随后,他立即召集工厂的十几个工人开了个皮鞋款式改革会议,并要求他们各尽所能地设计新款的鞋样。
罗宾还特设了一个奖励办法:凡设计出的样式被公司采用者,可得到1000美元的奖励;若是通过改良被采用的,奖励500美元;即使没被采用,但别具匠心的仍可获得100美元的奖励。工人很快就响应号召,没过多久,被采纳的3款鞋样便试行生产了,当然这3名设计者也分别得到了应得的1000美元奖励。
第一批生产出的产品,被送往各大城市进行推销。
顾客很欣赏这些款式新颖的皮鞋,这些皮鞋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被抢购一空。
两个星期后,罗宾的工厂便收到了2700份订单,这使得工人们开始加班加点。生意越做越大,公司也扩充成为有18家分厂的规模庞大的工厂了。
没过多久,危机又出现了,当皮鞋工厂一多起来,做皮鞋的技工便显得供不应求了。其他的工厂都出重资挽留自己的工人,即使罗宾提高工资,也难以把工人从其他工厂拉过来。没有工人,工厂将难以维持,这是最令罗宾头疼的事。他接了不少订单,但如在规定的期限内交不上货,那么他将赔偿巨额的违约金。
罗宾为此煞费脑筋。
他召集18家皮鞋工厂的工人开了一次会议。他坚信,3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众人协力,一定能把问题解决掉。
罗宾把没有工人的难题告知大家,并宣布了那个动脑筋有奖的办法。会场陷入了寂静,人们都在埋头苦想。
过了片刻,一个不起眼的小伙子举起了右手,在罗宾应允后,他站起来发言:“罗宾先生,没有工人,我们可以用机器来造皮鞋。”
罗宾还未表态,底下就有人嘲讽说:“小伙子,用什么机器造鞋呀?你能给我们造台这样的机器吗?”
那个小伙子听了,怯生生地坐回位子上。
这时罗宾却走到他的身旁,然后把他拉到主席台上,朗声向大家宣布:
“诸位,这个小伙子说得很对,虽然他还造不出这种机器,但这个想法很重要,很有用处。只要我们沿着这个思路想下去,问题肯定会很快解决的。”
“我们永远不能安于现状,不能把思维局限于一定的框架之中,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创新。现在,我宣布这个小伙子可获得500美元的奖金。”
通过4个多月的大量研究和实验,罗宾的皮鞋工厂里很大一部分工作已经被机器取代了。
罗宾·维勒,这个美国商业界的奇才,就像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美国商业界的前途。他的成功证明了:商海茫茫,只有那些相信自己,并使不可能成为可能的人才能抵达胜利的彼岸。
剑桥哲语
剑桥大学教授安东尼·霍金森认为,要使“不能”成为“能”,最好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创造力。任何人取得成功,都是因为他能找到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