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在19岁那年,独自一人带着6个窝窝头,骑着一辆破自行车,从小山村到离家80千米外的城里去谋生。
他好不容易在建筑工地上找到了一份打杂的小工活。一天的工钱是1.7元,这对他而言只够吃饭,但他还是想尽办法每天省下1元钱接济家人。
尽管生活十分艰难,但他还是不断地鼓励自己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为此,他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两个月后,他被提升为材料员,每天的工资加了1元钱。
靠比别人多付出,他初步站稳了脚跟。之后,他开始思考,他认为:要在新单位站稳脚跟,就得更多地得到大家的认可,甚至成为单位不可缺少的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冥思苦想之后,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小点子:工地的生活十分枯燥,他想,能不能让大家的业余生活过得丰富一点呢?想到这点,他拿出自己省下来的一点钱,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认真阅读后,讲给大家听。这一来,晚饭后的时间,总是大家最开心的时间。每天,工地上都洋溢着工友们欢快的笑声。
一天,老板来工地检查工作,发现他有非常好的口才,于是决定将他提升为公关业务员。
一个小点子付诸实践后就能有这样的效果,他极受鼓舞。于是,他便将主动找方法的特长,运用到工作的各个方面。
对工地上的所有问题,他都抱着一种主人公的心态去处理。夜班工友有随地小便的习惯,怎么说都没有用,他就想尽办法让大家文明上厕;一个工友性格暴躁,喝酒后要与承包方拼命,他就想办法平息矛盾,做到使各方都满意……
别看这些都是小事,但领导都看在眼里。慢慢地,他成了领导的左膀右臂。
由于他经常主动找方法,终于等来了一个创业的良机。有一天,工地领导告诉他,公司本来承包了一个工程,但由于种种原因,难度太大,决定放弃。
作为一个凡事都爱想办法的人,他力劝领导别放弃。领导看他充满热情,突然说了一句话:“这个项目我没有把握做好。如果你看得准,可以由你牵头来做,我可以给你提供帮助。”
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不是一个可以自行创业的绝好机会吗?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项目,然后信心百倍地干了起来。
这位年轻人用自己不懈的进取精神和不停的思考赢得了机会,从此更加努力。他现在不仅拥有当地最大的建筑队,而且还是内蒙古最大的草业经营者之一,每年有1万多户农民为他的企业提供玉米、草等饲料。拥有巨额财富的他,在贫困的家乡建起了一个全世界最大的金霉素生产厂,其生产量占全球的1/4,很多父老乡亲跟着他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这位创造了奇迹的人,他叫王东晓,是内蒙古金河集团的董事长。
剑桥哲语
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只要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主动运用我们的大脑,让好点子如泉水般涌出,我们便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