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但它仅仅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在我们的整个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欢乐和幸福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去注意它们,而要对自己的一些创痛念念不忘呢?
德国文学家歌德是一个永远在谈恋爱的男人,虽然他每次爱到最高潮时,常自己从女人身边逃走,但一爱上不能爱上的人,他竟也会绝望得想自杀。歌德23岁时爱上朋友的未婚妻夏绿蒂,不被接纳就算了,夏绿蒂还把歌德的求爱,原原本本说给未婚夫听。挨了一记闷拳的歌德在听到夏绿蒂举行婚礼后,竟想以利刃了却残生,到底还是没勇气死,只好用4个星期的时间,一古脑儿把这个悲哀的爱情故事写成《少年维特的烦恼》,让小说中的维特替他自杀。结果,这部小说却在欧洲掀起了维特热,青少年们争相穿着维特装,甚至有人模仿维特为情自尽,歌德因此一举成名。
有的人在挫折袭来时,就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倒霉的人。其实,事情并不完全是这样。也许你在某件事上是“倒霉”的,但你在其他方面可能依然很幸运。和那些更不幸者相比,你或许还是一个十分幸运的人。
少年时代的作家蒋子龙,喜欢看小说,有一次他对两位同学感慨地说:“中国的作家那么多,如果每个人写一部像《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这样的书,中国就有很多好书可看了。”这本是一段很正常的议论,可在1958年的“整风运动”中,这成了蒋子龙的罪过。有人讽刺挖苦他说:“他也不拿镜子照照自己的模样,还想当作家!我们班40个同学,如果将来都成为作家,他当然也就是作家了;如果只能出39个作家,也不会有他的份!”
蒋子龙被激怒了。从此,他立下了坚定的志向:你们不是说我想当作家吗?我就是要当出个样子来叫你们看。
20世纪80年代后期,蒋子龙以《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曲》、《蛇神》等作品,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
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的确,如果我们以欢悦的态度微笑着对待生活,生活就会对我们“笑”,我们就会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愉快。而我们如果总是以一种痛苦的、悲哀的情绪注视生活,那么生活的整个基调在我们心中也就会变得灰暗了。
1.不要盯住挫折不放
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曾从拍卖市场买下一艘船。
这艘船原属于荷兰福勒船舶公司,它1894一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13次起火,27次被风暴扭断桅杆,然而它一直没有沉没。
劳埃德保险公司基于它不可思议的经历,把它从荷兰买回来,捐给国家。
英国《泰晤士报》说,截至1987年,已有1230万人次参观过这艘船,仅参观者的留言就有170多本。
留言形形色色,但总体的意思,却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在生命中旅行,没有不受伤的心灵,只要坚持住,就不会沉没!
挫折对人的刺激往往比较强烈,因而会给人以深刻和印象,使人产生强烈的情绪。如果挫折已经发生,就应当寻找解决的办法;如果已经过去,那就应当丢开它。
痛苦的感受犹如泥泞的沼泽地,你越是不能很快从中脱身,它就越可能把你陷住,越陷越深,直至不能自拔。
当然,不要盯住挫折不放,并不是主张有了挫折和坎坷,就采取逃避的态度。而是说,情感不要长久地停留在痛苦的事情上,但是我们的理智应当多在挫折和坎坷上寻找突破口,力争克服它,解决它。
2.正确归因
我们在认识和对待挫折时,还要学会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造成挫折的原因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外界客观因素,一类是内在主观因素。按照社会的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来看,人对原因的归结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外归因和内归因。倾向于外归因的人,惯常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外部力量控制的,这种外部力量可以是运气、机会、命运、他人的权力、自然界的力量等等无法预料和支配的因素。倾向于内归因的人,则习惯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内部力量控制的,支配自己成功、失败和前途的原因是本身的能力和技能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等。
正确归因,就是要对造成挫折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分析,弄清挫折的原因到底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或是内外部两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起作用的。正确的分析和归因,是应付和解决挫折情境的必要基础。把成败结果一概归因于外部因素的人,固然不能对行为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面对挫折会感到无能为力和束手无策,从而不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困难和改变失败的处境;但是,把成败结果统统归结于个人的努力不足,过多地责备自己,也是不现实的,同样不能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起合理的责任,有效地改善挫折处境。
对于惯常遭受挫折,不加分析,不问青红皂白,便按照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作片面归因的人,尤其应当注意要做符合实情的、准确的归因。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去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才能从本人的实际条件出发,用切实的行动去促使挫折情境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