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在同一情境中受到相等强度的挫折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在能否经常受得起挫折打击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不仅因为各人经受挫折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对挫折的认知、评价和理解不同,还在于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应付挫折的行为方法的差异。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和合适的方法对待挫折、克服障碍的人,其挫折的承受能力就强,就能更好地获得对挫折的良好适应。
1.正确认识挫折
要能够正确地认识挫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自己处在旁观者的地位,看到别人遭遇挫折时,或许有时还能做出一些较为正确的分析,而当挫折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时,要能做出正确而清醒的认识则就很不容易了。在挫折情境中许多不理智的反应,不正确的行动,都是与缺乏对挫折的正确认识有关的。因此,我们就应当有正确的挫折观。
这表现在:
①挫折具有普遍性
可以说,挫折也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不是遇到这种不幸,就是遇到那种厄运;不是遇到大坎坷,就是遇到小麻烦。虽然我们不欢迎挫折,不喜欢挫折,但又总是躲避不开它。所谓“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往往只是人们的良好希冀而已;“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倒是司空见惯的。纵观古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大都是在逆境中坎坷中磨砺过来的,人类创造文明与进步的事业,无不经过挫折与失败。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时,曾遭到当时朝廷政治上的打击,对他降职使用。别人也嘲笑他搞科学是不务正业。但他不为功名利禄和嘲笑讽刺所动摇。
世界著名科学家、大西洋海底第一条电缆的设计者威廉·汤姆逊教授(凯尔文勋爵)曾说:“有两个字最能代表我50岁前在科学进步上的奋斗,这就是‘失败’……失败当然会产生忧虑的,可是,对于从事科学的人,天赋的才能常会带来一种特别的兴致,借此使他不致十分失望,也许反会使他的日常生活格外快乐。”
当艾利斯·赫利还是一个尚未成名的文学青年时,在4年中他每周都能收到一封退稿信。后来艾利斯几欲停止写作《根》这部著作,并自暴自弃。如此9年,他感到自己壮志难酬,于是准备跳海,了其一生。当他站在船尾,看着波浪滔滔,正欲跳海,忽然他听到所有的先人都在呼唤:“你要做你该做的,因为现在他们都在天国凝视着你,切勿放弃!你能胜任,我们期盼着你!”在以后的几周里,《根》的最后部分终于完成了。
巨作《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念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无头脑,又缺乏学习意愿;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过去连参加大学班际比赛都落选。
历史上,只要是成功的人,就似乎必须在:政治的落魄、家庭的不幸、理想的破灭、爱情的悲剧、身体的伤残、世俗的妒忌、人情的冷漠等逆境中顽强地走完漫长的磨难岁月。如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孔仲尼扼而作《春秋》、姜太公武略超群却垂钓渭水、屈原流放仍赋《离骚》、孙子脚膑《兵法》修列、司马迁受“腐刑”作《史记》、为写不朽的长诗《失乐园》和《复乐园》以致弥尔顿双目失明、为了写出流传世界的名著的海涅身患重疾等等。
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有127人在生活中遭遇过重大的挫折。
因此可以说,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认识它和对待它。如果对挫折没有正确的认识,遇到挫折就会惊惶失措;如果有了正确的挫折观,认识了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就能把挫折当作进步的阶梯。
个人挫折容忍力的大小,取决于下列因素:
生理因素。身体强壮的人比体弱多病的人更能容忍挫折。
思想政治因素。思想觉悟高的人,一般对挫折的容忍力大,不怕挫折。
处境因素。身处逆境,道路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对挫折的容忍力强。
认识因素。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苦难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对挫折的容忍力就会强。
预见因素。对挫折精神上有准备比精神上无准备的人容忍力强。
②挫折具有两重性
挫折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挫折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美国作家推朗·科维克,在他参加完越战回美国时,已经是坐在轮椅上的残障者。然而他并没有因为在越南战场上的失败而痛不欲生,反而选择了以抗议越战的方式重新展开了人生。他写的自传《七月四日诞生》,经导演奥利佛·史东搬上银幕,立即成为成功的影片。
大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在分解钾、钠等碱金属的时候,经过几个月紧张危险的实验,在最后一次实验中,发生了意外爆炸,他的脸被炸伤,左眼也失明了,但却获得了最后的成功。后来他说:“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最重要的发现是由失败给我的启发。”戴维是从失败之树上摘取了胜利之果,伴随着不断的失败,他得到了最后成功。
医学博士乔纳斯·索尔克,经过201次实验发现了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的疫苗,结束了这一病症对人类的肆意蹂躏。有一次人们问他:“你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成就,彻底结束了脊髓灰质炎对人类的肆虐,取得这样的成就后,你是怎么看待先前的200次失败呢?”
索尔克博士这样回答:
“我这一生中从来没有经历过200次失败。我们家的字典上没有‘失败’这个词。前200次尝试增加了我的经验,让我学到很多东西。实际上是我做了201次发现。没有前200次的学习,我不可能得到这样的结果。”
索尔克博士回答的多好啊!他没有把以前的失败看成是失败,反而看成了是学习!用这样的态度去研究,哪里会有不成功的呢?
富兰克林当年的电学论文曾被科学权威不屑一顾,皇家学会刊物也拒绝刊登;第二篇论文又遭到皇家学会的一阵嘲笑。他的论文被朋友们设法出版后,因论点与皇家学院院长的理论针锋相对,遭到这位院长的人身攻击。但富兰克林没有被挫折所吓倒,没有放弃自己的科学信念,而是更积极地投入实验,以实践来证实自己的立论,这就是使他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进行了风筝攫电的有名实验,他终于获得了成功。于是,他的著作被译成德文、拉丁文、意大利文,得到了全欧洲的公认。
大文豪巴尔扎克也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并不都是坏事。挫折的积极作用,就在于它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促使人为改变境遇而奋斗,它能磨炼人的性格和意志,增强人的创造能力和智慧,使人对所面临的问题能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增长人的知识和才干。
要知道,平静、安逸、舒适的生活,往往使人安于现状,耽于享受;而挫折和磨难,却能使人受到磨炼和考验,变得坚强起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吧。痛苦和磨难,不仅会把我们磨炼得更坚强,而且能扩大我们对生活的认识范围和认识的深度,使自己更加成熟。
成就事业的过程往往也就是战胜挫折的过程。强者之所以为强者,不在于他们遇到挫折时根本没有消沉和软弱过,而恰恰在于他们善于克服自己的消沉与软弱。鲁迅彷徨过,哥白尼忧郁过,伽利略屈服过,歌德、贝多芬还曾想自杀过。但他们通过斗争,最终都坚定地走向了真理,更加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得好:“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2.如何总结教训
遭受挫折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是十分重要的。总结经验教训时,下面4点可资参考:
目标是否恰当。要检查主观的智力、能力、体力是否适应目标的达到。若目标过高,就要适当降低或改换目标。更不要把远期目标当做近期目标。
方法是否稳妥。若目标确属可能达到的,就要检查达到目标的途径、方法是否稳妥。如发现“此路不通”,就要改弦易辙,不要停留在十字路口观望、徘徊,坐失良机。
阻力来自何方。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要想方设法排除阻力,化阻力和助力。
争取社会支援。遭受挫折后,采取新的实施行为时,要注意争取社会支援,也就是运用助力、抵消阻力,以期化险为夷,转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