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锣鼓听音,说话听声。谈判中也应如此。悉心聆听对方吐露的每个字,注意他的措辞、选择的表述方式、语气,乃至声调,这是获悉对方无意间透露消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认真倾听过后,我们已经可以掌握一些有关对方的情况,这时候就可以用幽默的语言来回击对方了。
这种谈判术有时候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其实就是把返还幽默的技巧用在谈判中。返还幽默术很是巧妙,它使用的思维套路是对方的,而后由此及彼,物归原主,它的目的是让对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位顾客因为饭馆的菜做得不好吃而与饭馆老板展开了谈判:
餐馆里一个顾客叫住老板:“老板,这盘牛肉简直没法吃!”
老板:“这干我什么事?你应该到公牛那里去抱怨。”
顾客:“是呀,所以我才叫住了你。”
顾客按照老板的荒谬逻辑,推论出老板应是“公牛”,搞得对方哭笑不得,自食其果。这种方法在谈判中用处极大,它抓住对方的话柄,顺着说下去,让其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从而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
这种谈判方法的特色是不作正面抗衡,而是在迂回的交谈中,顺着对方的话说下去,借力胜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和产生幽默感。当自己在谈判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时,也可用这种“善倾听,巧反驳”的谈判方法使自己摆脱困境。
隋朝时,有个人很聪明,但说话结巴。官高气盛的杨素,常常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把那人叫来说说笑笑。
年底的一天,俩人面对面的坐着,杨素开玩笑地说道:“有个大坑,深一丈,方圆也是一丈,让你跳进去,你有什么办法出来吗?”
这个人低着头,想了想,问道:“有有有有梯子吗?”
杨素说道:“当然没有梯子,若有梯子,还用问你吗?”
那人又低着头想了想,问道:“是白白白白天,还是黑黑黑夜?”
杨素说道:“不要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你能够出来吗?”
那人说道:“若不是黑夜,眼眼眼又不瞎,为什么掉掉掉掉到里面?”
杨素不禁大笑。又问道:“忽然命你当将军,有一座小城,兵不满一千,只有几天的口粮,城外有几万人围困,若派你到城中,不知你有什么退兵之策?”
那人低着头想了想,问道:“有救救救救兵吗?”
杨素说道:“就因为没有救兵,才问你。”
那人又沉吟了一会,抬头对杨素说:“我审审审慎地分析了形势,如如如如您说的,不免要要吃败败败仗。”
杨素大笑了一阵,又问道:“你是很有才能的人,没有事情不懂得。今天我家里有人被蛇咬了脚,你能医治吗?”
这个人应声答道:“用五月端午南墙下的雪涂涂涂涂就好了。”
杨素道:“五月哪里能有雪?”
那人说:“五月既然没没没有雪,那么腊月哪里有有有有蛇咬?”
杨素笑着打发了他。
故事中的人尽管是个结巴,但回答问题却很能运用“善倾听,巧反驳”的幽默技法,他不但没有被杨素难倒,还在谈判中处处显出他的幽默和智慧。这虽然是一个古代的谈判故事,但类似的事情在现代生活中时常会遇到。“善倾听,巧反驳”的幽默技法不仅能在生活中小事情的谈判上发挥作用,在国家之间的谈判陷入僵局时,运用它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1971年,中美会谈讨论到台湾问题时,周恩来总理一开始就表明立场,基辛格也亮明观点,双方互不妥协,又使谈判陷入僵局。这时,周总理说:“毛主席说,台湾问题可以拖一百年,是表明我们有耐心;同时也包含不能让台湾问题妨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基辛格点头表示同意:“是的,我们必须向着未来有所前进……”周总理敏锐地抓住基辛格的观点,拿起记录美方观点的稿子晃了晃:“博士,你的措辞‘美国不会同台湾断交’,‘中国必须保证不用武力解决问题’,就不是如你所说的向着未来有所前进。”基辛格这次没有反驳,而是陷入了沉思,而后被迫改变思路:“我们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怎么样?”周总理笑道:“……这是一项绝妙的发明。博士到底是博士。”僵局打破了,周总理和基辛格都笑了。
周总理不愧是一位谈判专家。他机敏、睿智、善听、能言。在上例的谈判中,他认真倾听,机敏地抓住基辛格随口说出的“我们必须向着未来有所前进”这句话,然后明确指出基辛格的观点前后矛盾的事实,从而使基辛格陷入一种被动的局面,被迫作出明智的选择。在基辛格妥协后,周总理又幽默地赞扬了对方,彻底打破了谈判中的僵局。
善于倾听是幽默反驳的前提,幽默反驳是倾听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而两者的应用都是为了最终取得谈判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