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的思维并不完全是实用型的、理智型的,它主要是情感型的。而情感与理性是天生的一对矛盾,二者对于普通思维可以是破坏性的东西,但对于幽默感则可能是建设性的成分。
先听听这段对话:
老师:“今天我们来教减法。比如说,如果你哥哥有5个苹果,你从他那儿拿走3个,结果怎样?”
学生:“结果嘛,他肯定会揍我一顿。”
从数学的角度来说这完全是愚蠢的,因为偷换了概念。老师讲的“结果怎样”的含义很明显是指还剩下多少的意思,属于数量关系的范畴,可是孩子却把它转移到未经哥哥允许拿走他的苹果所造成的后果的人际关系上去。
从幽默感的形成来说,好就好在能利用概念转移或偷换。仔细分析一下就可发现这段对话的设计者的匠心。他本可以让教师问“还剩多少”,然而“剩下”这个概念在这样的上下文中很难转移,于是他改用了含义弹性比较大的“结果”一词,这就便于孩子把减去的“结果”偷偷转化为拿苹果的“结果”。
这一类幽默感的构成,其功力就在于偷偷地无声无息地把概念的内涵作大幅度的转移。有一条规律是:偷换得越是隐蔽,概念的内涵差距越大,幽默的效果越强烈。
再来看这样几个例子:
虎子:“你说踢足球和打冰球比较,哪个门难守?”
阿杰:“我说什么也没有后门难守。”
这是把“球门”这个具体的有形的“门”,一下子转移到无形的、完全不同的抽象的“门”上去了。
“先生,请问怎样走才能去医院?”
“这很容易,只要你闭上眼睛,横穿马路,5分钟以后,你准会到达的。”
人家问的是如何正常地到达医院,并没有涉及受伤了被送到医院去,可是回答却扯到只要故意违反交通规则就会受伤,而受伤的结果自然是被送到医院,回答虽然仍然是到医院,却完全违背了上文的本义。
概念被偷换了以后道理上也居然讲得通。这有点像是胡闹,甚至愚蠢,但却很幽默。
概念被偷换得越是离谱,所引起的预期失落、意外的震惊越强。概念之间的差距掩盖得越是隐秘,发现越是自然,接受性也越大。
在许多幽默故事中,趣味的奇特和思维的深刻并不总是平衡的,有时主要给人以趣味的满足,有时则主要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但最重要的还是幽默的奇趣,因为它是使幽默之所以成为幽默的因素。
顾客:“我在这儿站了半个多小时了。”
服务员:“我已经在这儿站了30多年了。”
这个意味本来是比较深刻的,但由于缺乏概念之间的巧妙联系, 因而很难引起大家的共鸣。这看起来像是一种赌气,并没有幽默。服务员并没有把自己的感情从恼怒中解脱出来。
再看看相反的另一段对话:
编辑:“你的稿子我看了,艺术上不够成熟。”
作者:“那就把它当儿童文学发表吧!”
这时作者如果赌气或者谦虚一下,就会造成尴尬或沉闷的氛围,而他利用概念转移法则把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他这样回答不但有趣味,而且又有丰富的意味让对方去慢慢品味。因为被偷换了的“儿童文学”的概念,不但有含蓄自谦之意,而且有豁达大度之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