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可谓家喻户晓,但其深刻的寓意可能见仁见智。笔者认为这句话昭示了一个真理:人是思维着的存在,人凭靠思维存在,人借助思维创造而存在。思维是人本质力量的核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美国著名的国际管理培训师杰拉德?库希尔教授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有效思维。他阐述这个命题的著作叫《思维决定一切》。断言思维决定一切,可能会引起争议;但是如果说思维决定创意,却是千真万确的。文化创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思维问题。所谓创意,实质上就是某种创造性思维或创新思维的成果;如果缺乏这种创造性思维或创新思维的能力,那么,创意也就无从谈起。
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思维方式及其展开与运行方式的研究也日益深入。著名心理学家Sternberg 和Wagner 编制的思维方式测查表(The Thinking Styles Inventory),从功能、形式、水平、范围和学习5个维度把人的思维方式分成了13种,在教学、职业管理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我们这里主要探讨四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和五组主要的思维的展开与运行方式。
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人类的思维具有两种基本能力,一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提取其本质的能力,可以称之为“舍象取质”的概括抽象能力;一是在洞察事物的本质后,创造性地将事物的本质与现象熔铸再现的能力,可以称之为“造象显质”的具象能力。思维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因为思维的表现方式与思维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必然是一致的,人类的思维成果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将认识的成果凝聚在概念、判断、推理、公式、定理等理论的形式之中,如科学、哲学等;一种是将认识的成果呈现在具体、生动、富有感情色彩和审美价值的形象体系之中,如文学、艺术等。
1.形象思维及其特征
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是文学艺术家在观察、体验和表现生活时所使用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思维活动始终结合着具体生动的形象
形象思维不像科学的逻辑思维那样逐渐地抛开具体生动的形象材料,最后用概念做出数据性、抽象性的结论;而是始终以具体生动的感性意象作为思维运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形象的整合、虚构、夸张等构成思维轨迹,把认识的结果用活生生的形象表现出来。郑板桥有一篇题画竹的跋文,最能说明形象思维的规律与特征,他说: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日光云影,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于是展纸磨墨,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所谓眼中之竹,就是实际生活中的竹子,即物象形态的竹子,或表象形态的竹子;所谓胸中之竹,是指艺术家创作构思中的竹子,即意象形态的竹子;所谓手中之竹,则是指最后物化为艺术作品的竹子,即作为艺术形象呈现出来的竹子。
(2)形象思维以感情作为思维运动的推动力,思维过程伴随着某种审美情感
逻辑思维主要是对事物作冷静、客观的分析研究,并力求避免感情用事;形象思维则是在情感的过滤下选择和提炼素材、在情感的激励下塑造形象。因此就有“愤怒出诗人”、“创作总根于爱”之类的说法。
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人在平静的状态下,大脑中活跃着的表象数目不到情绪激动时的1%,记忆也近于休眠状态,而在情感激动时,大脑的想象就会活跃起来。可见,情感是想象的动力。俗谚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个“西施”就是在情感的激荡下想象出来的,真实的情况也许与“西施”相差十万八千里。
(3)形象思维的过程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
想象是人脑从特定的意向和需要出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后所出现的新形象思维。人在认知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客观外界给予的信息既不全面也不连贯,往往有许多断点和空白点,而主体也不具备足够的现成知识。但是依靠想象,则可以弥补主体生活经验和生活素材的不足,填充事实链条的空缺,将那些分散的、零乱的、互不相干的材料整合并且熔铸成为艺术形象体系。这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面对难题时,“必须搜集漫无秩序地出现的事件,并且用创造性的想象力去理解和连贯它们”。
由于想象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冲破思维活动的限阈,克服事物或概念在意义上的阻隔,把不同事物、形象、概念联系起来悟出新的见解,所以想象的功能主要体现为巨大的创造力。意大利学者莱欧巴迪说:“创造力是想象力里一个通常的、主要的、特具的属性和部分。”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不仅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知识,而且作为知识进化的源泉推动了知识的进步。
想象有许多形态,一般可分为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联动性想象、虚构性想象和幻觉性想象五种。
①再现性想象是通过回忆过去的生活经验使印象在大脑中再现出来,即记忆表象的再现。
②创造性想象是通过改造记忆表象来创造出新的形象。在创意活动中,再现性想象是基础,创造性想象是关键。前者与主体的生活阅历、工作经验有密切关系;后者与主体的灵气、才气有密切关系。
③联动性想象即联想,是由于某一触发点,而由此物迅速过渡到彼物的心理过程。亚里士多德曾将联想分为接近联想(近时空联动)、类似联想(特征联动)和对比联想(相反联动)三种。
④魔幻性想象,即幻想。这是一种与偶然性密切相关的变幻不定的想象,它往往会迅速而大量地散布千奇百怪的思想或意象。幻想的作用在于激发和诱导人们天性中的暂时部分和非理性部分,而这也往往是创造力的特殊显示。
⑤虚构性想象即构想。它正好与幻想相反,是人的理性思维的表现。华兹华斯曾经指出,在艺术创作中,虚构性想象拥有一种不可摧毁的统治权,即整合联想和幻想,虚构出逼真的画面。
艺术创作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文化创意活动也大量运用形象思维。例如,艺术设计师在进行创作之前,必定通过感官直接吸取并在大脑中积淀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这些以表象形态储存在脑海中的东西就可能成为未来创意设计的胚芽。如果设计师在某种设计意念的指导下继续培育这个胚芽,使它同更多有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而得到充实,它就会成长飞跃,以一种新的更加完美的面貌突现出来,这就是设计意象。当这种意象被一定的物质手段显示出来的时候,就产生了艺术设计形象。
创意设计虽然不像写实型艺术创作那样惟妙惟肖地再现生活形象,但也是生活形象的概括和提炼。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是圆形方孔钱的形象;国际纯羊毛产品的鉴定标志是蓬松的羊毛线团的形象;雀巢咖啡的标志是一个鸟喂养幼雏的雀巢的形象;花花公子集团的标志是一只戴着领结的兔子的形象;再如甲壳虫式的吸尘器、小狗式的电话机、小猪式的储蓄罐等。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翻开工业设计史,许多设计大师运用形象思维独出新意,如在波普主义中,1971年意大利设计师罗莫齐将沙发表现为一只巨大的棒球手套形象;1985年格雷夫斯为阿勒西公司设计了一种自鸣式不锈钢开水壶,为了强调幽默感,他将壶嘴的自鸣哨做成小鸟式样。在环境设计领域,包括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店容设计等,也经常运用形象思维。在建筑内部会搬进大自然的景象,成片的竹林会出现在幽雅的茶室;儿童游乐园也会运用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形象进行布置。
2.抽象思维及其特征
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以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它的特征可以从“抽象”和“逻辑”这两个术语中看出。
首先,“抽象”的意思就是抽离具体形象。这个术语源于拉丁文abs(离去)和trahere(抽引),意思可以理解为抽离出来。亚里士多德认为,抽象是指将形式与质料分离的理智分析。洛克指出,把观念和其他存在加以分离,从而使概念反映属于同一种类的全部对象的过程就是抽象。黑格尔说得更为简洁明快:抽象就是指与感性内容相脱离。所以,抽象思维的第一个特征,也是区别于形象思维的重要特征,就是非具象性。思维过程是在经验感知的基础上不断抽离于感性内容或具体形象,形成反映事物本质的观念或概念,即对事物一般性或规律性的反映。作为一种思维形态,抽象思维可以把握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对整个客观世界间接、概括的反映,并且上升到对具体事物多样性的把握的层面。爱因斯坦曾有过一个形象贴切的比喻:“物理学家的工作必须像侦探那样用纯粹思维来进行。”所谓“纯粹思维”就是指思维的材料是具有纯粹性的概念而不是驳杂缠绕的形象。
其次,“逻辑”一词在英文中为logic,包含有法则、理性、规律等意思,称之为逻辑思维,是表示思维过程具有严谨的逻辑性。这一点恰好是抽象思维区别于形象思维的第二个特征:非情感性。抽象思维通过缜密的分析判断,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和本质,并通过逻辑推理过程进行论证,最后形成定义、定理、公式,这一切都是在理智的严格控制下进行的,不允许情感介入推理和判断的过程,更不允许情感支配或控制严谨的理论阐述和精确的数学计算。
复次,抽象思维的第三个特征:超象建构性。抽象思维通过对林林总总事物的高度抽象,达到对大千世界的一种纯粹性质的提取和数理升华,前者创造了对事物质的把握,后者以数字的等值变换来把握对象量的变化,这无疑是对有限经验认识的一种超越,是对无限纷繁复杂的客体的一种有序化、系统化的建构。抽象思维的这种独特的超象建构性,代表了人类本质力量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核心力量。
最后,抽象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特征:隐喻性。长期以来,隐喻一直被视为一种用来装饰语言的修辞手法。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莱可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对隐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揭示了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在我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隐喻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使我们通过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认知和理解那些结构相对抽象的概念。随后,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认知学等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对隐喻的本质、分类、结构、工作机制以及特征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即是借助此一事物理解和体验彼一事物。
抽象思维的隐喻性特征在文化创意中具有重要意义。概念隐喻理论喻示我们,隐喻概念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以各种方式与其他或更大的概念体系相连,在大千世界中,任何事物之间都有无限相似性,它们共享无数特征,因此,任何一个新的目标都会使选择过程趋于无限自由,因为它的任何显在特征及潜在特征都能用作源域的目标,这对于创意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实上,源域的很多特征从未被映射到目标域,这就为创意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综上所述,抽象思维的纯粹性、客观性、超象建构性和隐喻性,不仅可以使人对杂乱无序的事物进行整体的认识,使经验认识达到有序化和系统化;而且同时可以揭示人们未知的可能情景,使人们在陌生的世界面前,知道如何把握。
抽象思维的这些特性对于创意设计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设计中的节奏、比例、重复、渐变等形式美的原则都是建立在逻辑思维概念中的。在艺术设计学院的课程中,三大构成的教学内容就是使用逻辑思维方法进行的。例如关于比例方面的问题,是通过线、面和体积来探讨的,线条不同部分的变化可以由比率来决定。有些设计师很排斥逻辑思维,认为这样限制了创造力,这种想法是对逻辑思维的认识不够。20世纪抽象艺术的先驱者约瑟夫?阿尔贝斯在他的题为《不顾直线》的书中以一系列图案回答了同样的挑战,他证明:用甚至最简单的构图成分也能变化出各种难以捉摸、令人惊叹的图案。人类为自己创造的世界也是一个由简单几何形状构成的世界,如方形的图书、圆形的烙饼、三角形的内裤等。很显然,逻辑思维方法在艺术设计中起着一种理性主导作用,我们运用这个方法使所设计的作品与环境和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列奥那多?达?芬奇曾说自己的艺术在追求数学的秩序;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学院的门口写过不懂几何学的人不要进来。这些足见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二、灵感思维与直觉思维
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两种基本的、常规性的思维能力不同,灵感思维与直觉思维属于人类的超常规甚至是反常规的特异思维能力。现代科学对于这两种思维能力的研究尚较欠缺。
1.灵感思维及其特征
灵感是英文inspiration的意译,在古希腊原文中指神的气息。柏拉图最早对灵感现象作了深入地研究,他说:
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作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由于这种灵感的影响,他们正如酒神的女信徒们受酒神的凭附,可以在河水中汲取乳蜜。这是她们在神志清醒时所做不到的事。抒情诗人的心灵也正像这样,他们自己也说他们像酿蜜,飞到诗神的园里,从流蜜的源泉吸取精英,来酿成他们的诗歌。
柏拉图的这个思想表述了一个披着神学外衣的真理:艺术创作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艺,富有创造性的文艺创作并不仅仅是建筑在技术性的知识上的,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意志行为。清代诗人赵翼有诗句:“少时学诗苦难圆,只道功夫半未全,至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当代科学泰斗钱学森曾经指出:
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对问题突如其来的顿悟。灵感思维就是人们在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中,突如其来的领悟和理解。关于灵感思维的特征,美学之父鲍姆加敦有一段话讲得比较透彻,他认为有三点:灵感状态下产生的艺术作品具有非模仿性和不可重复性;在灵感状态中,思想感情的表达是十分敏捷和有序的;理智在灵感状态中,一方面呈现为鲜明的形象,另一方面又下降到感性世界,也就是陷入迷狂和热情。
鲍姆加敦实际上揭示了灵感的三个特征,即突发性、迷狂性和创造性。突发性是指灵感是不为意志所左右的,突如其来又突如其去,其来去往往是一瞬间的事,难以预料和控制。迷狂性是指灵感状态常常伴随着某种程度的亢奋,一时间似乎失去了神志,陷入如醉如痴、神魂颠倒的迷狂状态。创造性是灵感思维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特征和功能。毫无疑问,创造性的工作,有赖于创造性的劳动,而灵感就往往出现在劳动过程中最富创造性和效率最高的那一时刻。文艺创作、文化创意中的许多关键地方、画龙点睛之笔,大都是灵感的杰作。
总之,灵感的确有其神秘的一面,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现代心理学、人体功能科学尚未解开的一个谜。但从另一方面看,也不能将灵感说得神乎其神,我们可以从脑科学和认识的规律、科学发现的规律去探寻灵感激发的原理和规律,探求灵感的激发过程。
(1)从大脑思维规律的角度看,灵感是紧张思考的中断。
灵感一般是在持续紧张的思考中断之后才产生的,或者说是在按照固定思路进行长时期的沉思基本停止后才发生的。对此,我们可从脑活动规律加以说明。人的脑电波有三种:第一种是慢波(alpha节律),每秒8~13周,是正常人闭眼休息时的脑活动节律;第二种是快波(beta节律),每秒14~30周,是努力工作时的脑活动节律;第三种是theta波,每秒3~7周,是幻想状态或“微明”(The twilight State)状态的脑活动节律。theta波的呈现与灵感闪现、幻想出现有着密切联系。换言之,灵感的闪现总是与theta波的呈现相伴随着。而theta波的出现恰好是alpha波的中断即“渐进过程的中断”。这就启示我们,灵感发生的一条基本规律:基于长时间的专注性思考之后alpha波的中断,绝不是凭空的跳跃。正如黑格尔曾经指出的:
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艺术的灵感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说,它不是别的,就是完全沉浸在主题里,不到把它表现为完满的艺术形象时绝不肯罢休的那种情况。
灵感常常是因顽强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如果要问灵感出现的规律是什么,那就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2)从灵感的发生几率看,其往往得力于外在机遇的启示。
人类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认识速度上看,一为渐进速度,一为突进速度。前者是一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速度;后者是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的速度。灵感思维不同于直觉思维的一个特性,就是其思维突进的产生需要一种激发因素,机遇正是这样一种激发因素。由外界偶然机遇提供的触发信息可以成为灵感、顿悟的激发机制。触发灵感的外在机遇主要有三种。一是思想碰撞激发。一般产生在读书、开会、谈话等思想观点交流、撞击的场合。例如,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理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竞争思想,就是他在偶然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一书时突然悟出的。二是事件激发。一些偶然发生的事件激发了灵感,使此前苦思冥想也未能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例如,我国木匠祖师鲁班被一种带锯齿的草划破手而发明了锯子,英国的木匠哈格里夫斯碰翻纺车而发明了竖锭纺纱机。三是情景激发。这是文艺创作中灵感诱发的常见形式之一。如曹植的七步诗就是在曹丕试图加害的危机情景中喷涌而出,李白的《清平调》则是在醉意朦胧中面对风流皇帝李隆基和天姿国色的杨贵妃的曼妙情景时一挥而就。
(3)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看,灵感是潜意识的自由跃出。
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类意识依据其自觉程度的不同可区分为显意识和潜意识(无意识)两种状态。显意识是人们自觉、可控,并可用言词表达的意识活动状态;潜意识或无意识则是非自觉性、非控制性、非语言性的“暗涌”状态。平时,在强大的显意识控制下,潜意识所具有的潜质、潜能均被压抑着,一旦这种控制解除,潜意识所携带的智慧和能量便会自由跃出,并在瞬间转化为自觉的显知和显能。灵感的涌现就是潜意识的自由跃出。只不过这种跃出往往是在梦中、醉中或幻觉中。因为,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中,显意识的控制力极大地削弱,甚至完全丧失,潜意识储存的各种信息自由碰撞、自由匹配,甚至同处于休眠状态的显意识信息发生撞击,于是被显意识“捕捉”,人从梦中惊醒之时也就是灵感出现之际。例如,19世纪美国的赫威发明缝纫机的灵感就是出现在梦中的。当时,他在多次实验均告失败之后,一天夜里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国王命令他必须在24小时之内完成缝纫机的试制,否则就用长矛将其刺死。他看到尖端带孔的矛头在他面前戳来戳去,睡梦中惊醒的赫威获得了解决缝纫机问题的灵感。
2.直觉思维极其特征
直觉(intuition)的拉丁文为intueri,原意是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汉语一般译为直观、直觉、直感。若不深究的话,这三种翻译都是可以的,但如果要通过命名把握本质的话,就必须加以区分。直观和直感都有较重的感性色彩;直觉则含有领悟的因素,属于理性认识。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指出:
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是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是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
这就是说,直觉具有理性的高度,是一种理性认识,但却舍去了理性的步骤,而经由某种捷径、不循常规的逻辑法则进行。所以他又指出:
那种引起分析并且隐身于分析之后的单纯的行动,却是出于一种与分析能力完全不同的能力,这种能力按其真实的定义来说就是直觉。
可见,直觉就是在面对新出现的事物或现象时,不经过分析、推理的认识过程而直接快速地进行判断的心理功能。梁漱溟称之为“不虑而知的当下反应,初度一次就得如此的意思,圆满具足无少欠缺。”直觉是一个人的全部心理能力在短时间内的整体显现,是人的思维在刚刚接触外来实体或抽象信号刺激时,所做出的直接理解、直接判断。这种理解与判断是整体性的,它来得十分突然、快捷。正是由于直觉没有经过推理和思索,所以常常被理解为一种超感的、先验的、天赋的、非理性的东西,是一种本能,一种与理性认识相对立的认识的高级形式。事实上,直觉不经过严密的理性分析程序,不等于没有理性。直觉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在某种媒介的激发下,往昔那种自觉不自觉地沉淀下来的心理成果,在思维主题的大脑中突发性的、序列化的复呈。
直觉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点:即获得的直接性、思维能力的综合性和思维的敏捷性。
(1)获得的直接性,指直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获得,是在面对现象之际的直接洞察和感悟,不经过推理论证等理性认识的环节和程序。既不是通过其他命题、概念自觉推论而得出,也不是主体自觉的、有意识的追求的结果。直觉的这一特征,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称为“直寻”。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
至乎吟咏性情,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维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外假,皆由直寻。
钟嵘所引证的诗句都是魏晋时期著名诗人的名作名句,其创意立象都是面对眼前情景的直接感悟,而不是借助于其他典故、概念的推导、搜求。
(2)思维能力的综合性是指直觉具有整合想象力和抽象力的功能,即能够把想象的形象创造性与抽象的逻辑概括性整合起来。
想象和直觉本来就不是一回事。首先,想象的过程一般都是有意识的(也有无意想象),而直觉过程是无意识的;其次,想象是由形象到形象,尽管这两种形象之间可能有创造,但毕竟都是感性形象。直觉则是从感性形象“起跳”,立即超越形象,直接领悟形象的内在意蕴。但是,想象与直觉也有共同之处。首先,二者都与感性因素密切相连,没有感性因素则不存在想象,也不存在直觉;其次,都具有创造新形象的功能。这些共同点使直觉与想象具有了融合的基础。
直觉和抽象具有殊途同归的一致性:所谓一致是指二者都包含着高度的概括;所谓殊途是指二者的概括路径不一样。抽象思维的概括是按部就班的、呈现出一种线性有序的轨迹;而直觉思维的概括是快速跳跃的、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无序的轨迹。古人称之为“无理而妙”。
单凭想象力的创意很可能造成形象的罗列,肤浅的明喻;单靠抽象力进行创意则很容易落入概念化的窠臼。直觉正好将二者的优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是对想象的抽象,也是抽象中的想象。
(3)思维的敏捷性是指直觉所经历的时间极其短暂,许多直觉的涌现都是一瞬间的事,根本就没时间记录。前苏联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直觉思维的速度是每分钟400万单位,而普通思维的速度是每分钟125个单位。这种悬殊的思维速度使直觉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敏捷性。
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是千古名诗,其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更是家喻户晓的名句。叶梦得分析道:“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到。”所谓“猝然与景相与”说的就是敏捷性,这种敏捷性导致对面前事物或现象的当下把握,可迅速建构起一篇作品;这不是常情、常理所能获得的。元好问有一首论诗绝句:“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陈师道(正字)作诗常常是闭门卧床慢慢地思索,似乎从来没有直觉出现,所以元好问嘲讽他“可怜无补费精神”。
关于直觉生成的类型,也有很多说法,一般将直觉分为经验直觉和理性直觉。
经验直觉,是指未经理性抽象而直接呈现给经验主体的某种感性确定性。我们在一些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工人、老农民、老军人等职业人士身上,都会发现某种能够迅速发现问题、作出判断的职业敏感力,实际上就是经验直觉的感性确定性。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这种感性确定性在其内容上“显得好像是最丰富的知识,甚至是无限丰富的知识。”“感性确定性又好像是最真实的知识;因为它对于对象还没有省略掉任何东西,而对象整个地完备地呈现在它面前”,但是“这种确定性所提供的也可以说是最抽象、最贫乏的真理”,所以经验直觉也有误人、误事的时候。
比较而言,理性直觉更值得重视。这是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的观念统摄或对其本质与规律的整体把握。理性直觉的突出特征就是不拘细节的统摄性和直探本质的洞察性。在创意活动中,对创意对象进行整体把握和本质洞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某一创意思想时,不可能对细枝末节考虑得非常清楚,也不可能对日后的验证或论证设想得很周到,所以只能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但这种整体把握的前提是必须抓住本质,否则会流于表面而浮泛。
最后,简单地谈谈灵感与直觉的关系。目前学术界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直觉包括灵感,后者是前者的表现形式之一;二是认为灵感包括直觉,后者是前者孕育成熟的标志;第三种意见是认为二者是不同的心理现象。我们同意第三种看法。第一,从心理机制看,灵感纯属潜思维或思维中断的后效,故多产生于主体意识不清晰时(梦中、醉中)并伴有亢奋。而直觉是在神志清醒意识明确的状态下对事物的突兀判断。一见钟情属于直觉,热恋中胡言乱语突然冒出几句好诗来则是灵感。第二,从触发机制看,直觉以直观为基础,而且就是针对直观对象的;灵感可以受到感性对象触发,也可以受理性观念触发,但只是引发不是对象。第三,从认识功能看,灵感与问题的解决或关键性的突破相联系;直觉则在确定方向、作出预见和洞察方面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