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社会已进入创意经济时代
OEC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于是人类社会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然而仅仅过了10年,即在2002年,美国康奈基梅隆大学的理查德?佛罗里达就提出,创意时代(Creative Age)已经到来。他把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分为农业经济时代(A)、工业经济时代(M)、服务经济时代(S)、创意经济时代(C)四个时期。他认为,在20世纪到来之前,世界还处于农业经济时代,那时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1900―1960年,工业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的主导经济。此后,经济社会的发展突然加速,仅仅过了20年,即到了1980年,服务经济便超过工业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与此同时,创意经济迅速成长,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创意经济已经超越服务经济成为世界主导经济。因此,佛罗里达认为创意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在创意经济时代,一国的经济不再主要由其自然资源、工业生产能力或者科学和技术构成。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创意。创意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究竟有多大?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2002年撰写的《创意经济》一书中提出如下数据: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现在,创意产业的规模和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标志。
二、创意经济的内涵
知识经济的浪潮方兴未艾,创意经济的火焰熊熊燃起。人们不禁要问:创意经济与知识经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此,目前基本上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知识经济包含创意经济,后者是前者的核心和动力,前者是后者的外延。创意经济创造知识与知识产权,经过产业创新过程,逐步形成大规模的知识经济。从广义上讲,创意经济与知识经济在广泛的范围内是互相融合的。创意经济需要的是高知识、高技术的人才,并依靠这些人才运用知识和技能,直接参与相应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著名经济学家罗默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创造财富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因此创意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动力。按照罗默的观点,创意就是知识的创意,所以创意经济可以表述为知识创意经济。
第二种观点认为创意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形态和发展模式。如果说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学技术,那么创意经济的核心就是文化内涵。所以创意经济往往也被称为文化创意经济或文化经济,它是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即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产物。主导和决定知识经济的是科学因素和技术因素,所以知识经济特别强调科技创新和科技含量;主导和决定创意经济的是艺术的、民俗的、审美心理的乃至信仰的等文化因素,所以创意经济特别强调文化内涵。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
笔者认为知识经济与创意经济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标志,以知识、信息资源为依托的知识密集型经济。而创意经济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必须借助于知识与信息,这是二者的联系。知识经济特别标举科学技术,而创意经济更加凸显文化内涵,这是二者的区别。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英国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经济理论家凯夫斯对创意经济的定义:创意经济为我们提供宽泛地域文化的、艺术的或仅仅是与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另一位经济学家约翰?哈特里则指出,创意经济是创意艺术(个人才能)与文化产业(质量因素)的结合。综上所述,可以说创意经济是以文化、艺术资源为依托,以新颖时尚的、个性化的智慧创意为标志的思维密集型经济。沈国明在《世界经济改革潮》中将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三个阶段,与之相对应的资源及生产特点分别是:原材料与劳动密集、能源与资本密集、信息与知识密集。现在我们再加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创意经济。
三、创意经济的优势和特点
与知识经济相比,创意经济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创意经济更加贴近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这在当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因此,社会上弥漫着一种“科技制胜”、“技术至上”的观念。其实,高科技具有两面性。荷兰著名学者E?舒尔曼在《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一书中指出:
技术有许多优越性,这尤其表现在福利领域:它解放了某种类型的劳动,带来了更好的食物,更好的健康条件,更多生存的可能性,更丰富的信息和交往等。但是,现代技术也存在着危及人类的隐患,这明显地表现在核技术、生物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方面。然而,技术最危险的不利之处还是环境污染及对自然和社会的扭曲甚至破坏。
如果作更深一步的审视,高科技可能存在的危害似乎远不止此。搞不好,它完全有可能异化为否定人的东西,致使“人格精神在抹杀个性的技术至上的意识中消失”。著名学者迈耶尔曾通过对古典技术与现代高科技的比较,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他指出:
技术的力量在其发展中成为与人对立的力量,这一点,可以从现代和古典技术的比较中得出。在古典技术中,人们掌握着技术,技术受制于人的感觉和身体结构。现代技术则打破了这些限制,人的力量通过量化的方式,对自然的控制增大了。然而,在增大了的知识力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技术却成为与人对立的力量。现代技术在其速度、准确性和成就方面超过了人。人不再掌握技术,而是听从于技术。
创意经济虽然也需要高科技的支撑,但其侧重点在人、在文化,在于包括各个文化层次的人所创造的人文环境和文化优势。文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具有主体性。所谓人性就是文化的特性,人性的丰富与文化的发展是一致的,因此文化就是人化。黑格尔指出:
人的一切文化之所以是人的文化,乃是由于思想在里面活动并曾经活动。
文化创意经济活动就是人的思想创意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消费等各个环节里面活动,使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无不融汇着文化的精华和人性化的东西。所以,如果说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存在着某种异化的张力和趋势,那么,以文化为核心的创意经济则是消解这种张力和趋势,并使之向人性化复归的经济。
以文化资源优势为依托的创意经济必然要求努力开发具有本民族或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使其更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通过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使文化在挖掘与传承、转型与发展、差异与交流、整合与创新、生产与需求等更广泛的领域与经济的运行紧密结合起来。
2.发展创意经济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
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实现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充分的知识化、科技化,而这对于所有的人、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不现实的,因而知识经济仅仅是一种只有精英阶层才能掌控和参与的经济,只有在高新技术非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才得以出现和发展。创意经济则没有这样“势利”的要求。虽然创意经济也需要高科技给予支持,但并不完全依赖高科技,它提倡和强调的是以文化创意为发展动力的崭新理念,依靠的是文化资源优势和具有创意思维的大脑。所以,发展文化创意经济,主要不是以科技竞争力,而是以文化竞争力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当然,我们这样说,绝不是意味着创意经济可以抛开高科技独立发展。事实上,脱离了高科技支撑的文化创意是很难有竞争力的。但是在高科技领域已经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的发展中国家,要想追赶上发达国家,如果仅仅盯着高科技本身,只会被发达国家扬起的“科技灰尘”蒙了眼。我们不难发现,自20世纪末以来,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知识经济使国际范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损不足而奉有余的高科技就是这样的“势利”。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发达国家已经率先发展起了创意经济,实现了知识经济与创意经济的联姻。那些没有多少文化资源的发达国家也不惜采取“编造未来”(美国)和“篡改历史”(日韩)的方法,借助高科技的手段发展创意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展中国家仍旧仅仅局限于在高科技领域做文章,那么不仅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会日益悬殊,而且本国固有的文化资源也会被以“和平”的方式大肆掠夺,本民族的文化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篡改、扭曲。
文化创意经济可以在发达国家得到高科技的支持而迅猛发展,也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借助于一定的科技手段而获得快速发展,甚至可以在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而经济技术不十分发达的地区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使人文资源和文化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那些没有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破坏的原生态的文化,反而更受人们的青睐。
就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文化资源的优势是一些发达国家无法企及的。我国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遗产已经令不少发达国家羡慕不已。这就为发展文化创意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也是我们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缩小与发达国家发展差距的一条重要路径。所以我们并不放弃高科技,而是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应对国际产业转移这一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挑战。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经济的两面性,又要深刻领会发展文化创意经济的重大战略意义。文化创意经济较知识经济更符合科学发展观,更加具有普世性和可持续性。推动社会快速、和谐发展的一定是以创意经济为主、知识经济为辅,或者说是以人的创意为主导、以高科技为手段的经济。
3.发展创意经济更加符合资源的成长性
资源作为一种资本要素,是发展任何产业都必不可少的。传统的工业经济主要是以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依托,知识经济主要是以知识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为依托,而创意经济主要是以文化资源、智力资源、名气资源为依托。比较而言,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工业经济最不具有成长性,创意经济最具有成长性,而知识经济居于二者之间。
资源的成长性是指一种产业、一个行业或一项工作对所拥有资源的增长有多大的好处。工业经济不仅消耗着宝贵的自然资源,而且使人力资源发生异化,所以根本不具有可比性。知识经济和创意经济都是具有资源成长性的,但二者的成长方式和成长水平是不一样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知识经济的资源,成长速度快,衰亡的速度也快,创意经济的资源,成长速度慢但寿命长。
知识经济的核心,即高科技。在本质上就是可编码的知识(Coded Knowledge),这种可编码性决定了技术可以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国度之间自由流动,而这种流动性则使得国家或地区间的优势得以迅速转移和扩张。换言之,由此形成的新工艺、新发明、新技术具有可重复性、可复制性的特征,这种特征虽然保证了它的成长速度,但是也导致了由于迅速泛滥而变得价值锐减,以至于毫无价值。与知识经济的这种命运不同,创意经济的核心,即文化。在本质上则是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或黏性知识(Sticky Knowledge),它不同于显性的、编码化的知识,具有高度的难言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不容易甚至根本不可能在不同行业和国度之间有效转移,这就使得各个地区或国家都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因为这类知识是在特定的人文历史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在一般性的实验室中“培养”出来的。文化创意的黏性特征使其不具备可重复性、可复制性,这样一来,其成长速度可能会慢一些,但其资源价值却会不断成长,甚至达到永恒。知识经济和创意经济不同的成长方式。
(2)在资源的利用上,知识经济是一次性的,而创意经济则是多次性的乃至无限性的。
知识经济的重点在于技术开发、技术处理,而这种技术性的开发和处理的过程,就是对资源的消解和吞噬的过程。资源转化为产品后,作为资源就不存在了。而文化创意经济就不同了,它的重点在于人的创意,或者说是具有并发挥了创意的人对资源的创意策划。创意经济实质上就是以对创意的策划为主要驱动力而形成的经济形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经济主要是客观生成的,而创意经济主要是策划出来的。对于资源来说,生成基本上是一次性的,而策划则可以多次实施。
创意照亮了资源、激活了资源,策划按照新的创意去开发,进行产业创新,转化为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这个过程一般来说,并不消解和吞噬资源,而是对资源进行了一种表面化的装饰和意象化。犹如沙画一样,画家可以在沙子上面一次又一次地作画,作为资源的沙子并没有损耗。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等“印象”产品是典型的文化创意策划产品。作为资源的漓江、西湖以及刘三姐并没有因此而耗损和消亡。如果张艺谋或者其他艺术家要利用漓江和西湖的文化自然资源再进行其他创意策划,这些资源不仅仍然是饱满如初的,而且随着新的创意策划的实施会实现新的成长。相反,如果现代高科技发现漓江水和西湖水具有极为宝贵的价值,比如说可以使人返老还童、青春永驻,于是立刻运用高科技加以开发,销往全国乃至全球。那么用不了多久,滚滚漓江就会瘦身为潺潺“漓溪”,硕大的西湖就会萎缩成“瘦西湖”。所以,知识经济虽然不像工业经济那样大肆消耗资源,但相比于创意经济,仍然是消耗性的。韩国曾提出“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理念,在无限的创意策划中,有限的资源可以被无限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