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92100000003

第3章 3 研读古代文学须明其义例

在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研究工作中,感到读古书和古代文学作品,必须了解掌握其义例,如此才能对古书和古代文学作品获得准确的理解,否则很容易产生疑惑和误会,甚至厚诬古人。这里举两个感受较深的例子来谈谈。

一是对六朝乐府吴声、西曲许多歌辞内容的理解问题。六朝乐府清商曲中的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两大部分,现存曲调数十种,歌辞数百首。其中有不少曲调,其创制者和产生背景,过去《宋书?乐志》、《古今乐录》、《旧唐书?音乐志》等都有记载,但都很简略。“五四”以后,学术界重视民间文学,也重视吴声、西曲的文学价值。但有的研究者未加细考,认为《宋书?乐志》、《古今乐录》的记载不可信,甚至认为出于捏造附会。形成这种误会的原因有二。一是没有注意到古籍中其他方面的有关记载,这类记载有时还颇为具体。例如吴声中的《长史变歌》,《晋书》、《宋书》的《乐志》,都说是“司徒左长史王?临败所制”,仅这么简单一句。如果仔细考察,便可发现《晋书?王导传》、《宋书?王华传》、《魏书?司马□传》都载有王?的具体事迹,只是地位不显著,因此不为人们所注意。又如《碧玉歌》,相传为东晋孙绰所作,叙述晋汝南王爱妾碧玉之事;钩稽各种记载,也属可信。

形成误会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现存不少歌辞内容与《宋书?乐志》等所载的本事、缘起不相符合。这类现象也属屡见不鲜。例如吴声中的《丁督护歌》,《宋书?乐志》载其本事云:

《督护歌》者,彭城内史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宋高祖使府内直督护丁?收敛殡埋之。逵之妻,高祖长女也。呼?至阁下,自问敛送之事。每问,辄叹息日:“丁督护!”其声哀切,后人因其声广其曲焉。

这事件在《宋书?武帝纪》也有记载。《武帝纪》云:“(义熙)十一年正月,公(指武帝刘裕,时为宋公)……率众军西讨。……三月,军次江陵。……公命彭城内史徐逵之、参军王允之出江夏口,复为轨所败,并没。”督护本指收尸人丁?。徐逵之西征丧身,而现存的《丁督护歌》却写女子送督护北征,前去洛阳,与本事大不相同。原来宋高祖长女哭其夫徐逵之战殁,痛呼“丁督护”,声调哀切,后人利用其声调写作歌辞,以表现女子送别丈夫出征时的哀伤之情,这就是《宋书?乐志》所谓“后人因其声广其曲”。这种后人因声广曲的情况,在吴声、西曲中屡见不鲜。如《阿子歌》,相传原是晋穆帝升平年间的童谣,后人利用其和送声写出若干内容很不相同的歌辞。又如《乌夜啼》曲,原为宋临川王义庆得罪遇赦后所作,以表示庆幸之情;但现存歌辞,《旧唐书?音乐志》已指出“似非义庆本旨”,原因也是后人因声广曲。我在40年代末期到50年代初写成的《六朝乐府与民歌》一书,用了较多篇幅考订了吴声、西曲一部分重要曲调的作者、本事,并通过对曲调和送声的分析,解释了现存许多歌辞内容与本事不相符合的疑问。

乐府诗中这种歌辞内容与本事不相符合的现象,其实在汉魏乐府中也常有出现。例如相和歌辞《陌上桑》曲,据崔豹《古今注》,原系写邯郸王仁妻秦罗敷拒绝赵王强夺之事,今传《陌上桑》古辞《日出东南隅》篇,已是后起之作。又如《雁门太守行》,按题名原来应当歌咏雁门太守,但今传古辞却是歌咏洛阳令王涣的政绩,显然也不是原始之作。唐代李贺也写了一首《雁门太守行》,内容写幽蓟一带地方长官抗击敌人的英勇战斗。原来,《雁门太守行》被后人当做歌咏地方贤明长官的一种曲调来进行模拟和再创作,其歌咏的对象却不一定是雁门太守。后世有的李贺诗的注释者,硬把此篇背景落实到唐代的雁门一带地区,就不免穿凿附会。

《乐府诗集》说:“凡歌辞,考之与事不合者,但因其声而作歌尔。”(卷八七《黄昙子歌》题解)乐府歌辞多因旧声作新辞,故后来歌辞内容往往与本事不相符合,这是乐府诗的一个特点,也是我们阅读乐府诗时必须明白和掌握的一个重要义例。

第二个例子是对钟嵘《诗品》的理解问题。《诗品》品评汉魏六朝诗人,喜言师承流变,往往指出某人之诗源出某某。这一点往往为后世所诟病,特别是陶潜源出应璩一点,后人议论尤多。《诗品》把陶潜置于中品,的确品评不当,但它反映了当时骈体文风昌盛、不少评论者重视语言华美,不能充分认识陶诗艺术价值的偏见。有的《诗品》研究者根据《太平御览》一本的引文,说《诗品》原把陶潜置于上品,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按照《诗品》的义例,上品之人不可能出于中品。《诗品》认为陶诗源出应璩,应璩在中品,陶潜当然不可能属上品。这个问题,就是依据《诗品》全书义例得到澄清的(参考钱钟书先生《谈艺录》)。

《诗品》说陶诗源出应璩,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曾批评为“此语不知其所据”。但细考《诗品》全书义例,钟嵘的说法还是有其理由的。《诗品》所谓某人源出某人,指出前后诗人在创作上的渊源继承关系,主要是从诗歌的体制、风格立论。《诗品》一开头评古诗云:“其体源出于国风。”其后评张协云:“其源出于王粲,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评谢灵运云:“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张协)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评张华云:“其源出于王粲,其体华艳,兴托不奇。”可见《诗品》所谓某人源出某人,是指诗歌的体而言。它所谓体,指作品的体貌,即《文心雕龙?体性》篇所说的体,相当于今天所说的风格。如张协的“华净”,张华的“华艳”,都是其例。又如张协诗“巧构形似之言”,谢灵运诗也“尚巧似”,故说谢诗“杂有景阳之体”,这就明显地从体貌上指出其渊源继承关系了。南朝文论,多言体貌的特征和继承变化。除《文心雕龙》、《诗品》外,如《宋书?谢灵运传论》指出自汉至魏,文体经历三次变化,《南齐书?文学传论》认为宋齐时代文章可分为三体,都是其例。《诗品》这种据体貌分析某人源出某人的议论,正是这种时代风气的反映。《诗品》说陶诗源出应璩,也是从体貌上立论的。《诗品》说陶诗体貌特点是“省净”、“真古”、“质直”,应璩诗“善为古语”,古语意为语言古朴。应璩源出魏文,魏文诗“鄙质如偶语”。三家之诗体貌都是古朴质直,《诗品》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明他们之间的渊源继承关系。《诗品》的这种评论不一定都恰当,但从全书义例看,说陶诗源出应璩,还是有理由的。

《四库提要》评《诗品》有云:“唯其论某人源出某人,若一一亲见其师承者,则不免附会耳。”这一评论也是欠妥的。南朝文人写诗,往往有意识地模拟前人,有时在题目上都予以标明。如鲍照有《学刘公?体》五首。江淹有《效阮公诗》十五首。谢灵运诗在南朝影响广泛,史传等记载中述及当时文人作诗学谢灵运体的,屡见不鲜。从写作角度看,学习前人诗体,已成为一种风气;那么从评论角度看,研讨后起者在诗体上主要接受前代哪些人的影响,也是很自然的事。《诗品》探讨前后作家渊源关系的评论,固然不一定都中肯,但这种研究评论方法却未可厚非,它正是结合创作实践来进行的。

司马迁曾就历史著述发表主张说:“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史记?五帝本纪赞》)我一直很服膺这句话,把它作为阅读古籍、做研究工作的原则。对古书上的记载和言论,我们固然不能一味盲从,但也不宜轻易怀疑以至否定(特别是那些有功力、写作态度认真的著作)。阅读古书,应当全面考察,虚心体会,以探明其原委。读古书要达到心知其意,明白、掌握书的义例,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条件。

1985年

同类推荐
  • 小说艺术技巧

    小说艺术技巧

    这是一本探索小说艺术规律的专著。本书对取材、立意、语言运用、形像塑造、情节结构、环境描绘、典型细节选择以及小说创作和阅读中必然碰到的主要问题,都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剖析。对小说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规律,中西小说的异同等,也有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
  • 成长心声(读者精品)

    成长心声(读者精品)

    读者俱乐部推出的这本《成长心声》,是由一篇篇短小的文章组成的,里面包含了成长过程中的诸多方面,讲述了各自在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以及所感受到的,是一本阅读性很强的书籍。
  • 柔石作品集(一)

    柔石作品集(一)

    在烟一块似的衰柳底下,有一位三十岁的男子,颓然地坐着;似醉了,痴了一般。他正在回忆,回忆他几年来为爱神所搬弄得失败了的过去。他的额上流着血,有几条一寸多长的破裂了的皮,在眉的上面,斜向的划着,这时已一半凝结着黑痕,几滴血还从眼边流到两颊。这显然是被人用器物打坏的。可是他并不怎样注意他自己的受伤,好似孩子被母亲打了一顿一样,转眼就没有这一回事了。夜色冷酷的紧密的包围着他,使他全身发起颤抖来,好象要充军他到极荒鄙的边疆上去,这时,公文罪状上,都盖上了远配的印章。他朦胧的两眼望着湖上,湖水是没有一丝漪涟的笑波,只是套上一副黑色而可怕的假面,威吓他逼他就道。
  • 幸好还有,爱和梦想

    幸好还有,爱和梦想

    《幸好还有,爱和梦想》是一本有关青春的碎碎念,其文字精练有较强的穿透力,简单而有力度,却也不失清凉温暖。它让我们对生活保持恰如其分的敏锐恰如其分的锋利。就算现实世界残酷地掠夺心底细腻薄弱的天真,却依旧可以做一个柔软而温润的自己。
  • 生态文学与文化

    生态文学与文化

    “生态文学”的关键是“生态”。这个限定词的主要含义并不仅仅是指描写生态或描写自然,不是这么简单;而是指这类文学是“生态的”——具备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的。在对数千年生态思想和数十年生态文学进行全面考察之后,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判断:生态思想的核心是生态系统观、整体观和联系观,生态思想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标准,而不是以人类或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个局部的利益为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
热门推荐
  • 圣魂缔造传说

    圣魂缔造传说

    梁傲龙——前世为本源之圣!掌控整个空间生死存灭之能和空间之力,而不知原因的转生后,他,因为一次很不爽的穿越,得到了接触天道的机会,最终体内圣魂的觉醒让他得到转生前的记忆,在穿越后的上古大地创造出流传千古的——【聖魂传说】
  •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居士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发起者与主力军。民国时期,居士佛教摆脱了依赖寺院与僧人主导的传统模式,建立了独立于僧团之外的自身组织形态,开始独立进行讲经说法、皈戒修持、研究传播,以及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别于传统的社会慈善事业。本书借助民国时期的佛教书刊、报纸、书信以及相关档案、史志、传记等文献资料,运用佛教史、社会史与城市史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事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了近代居士佛教转型的社会化之维及地域性特征,指出了近代佛学义理的发展与佛教实践转变之间的交互影响,揭示了佛教在社会转型期的自身变革。
  • 携美向仙

    携美向仙

    张文自幼父母失踪,八岁随爷爷到落霞山采药之时,爷爷不幸被妖兽所杀,孤身安葬爷爷,神奇戒指莫名认主,途中巧遇受伤金丹修士,仁义救人,自此跟随修士进入金兰宗,开始了修炼之旅。五行杂灵根困扰修行,被人唾弃,披荆斩棘坚韧不拔,步步惊心携美向仙。
  • 至尊龙刺

    至尊龙刺

    他们游走在祖国的边境,守护边疆,抵御外敌。他们奔赴于世界各地,扬我国威,震慑他国。黑夜幽灵,战火亡灵。手掌龙刺,一刃封喉。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如果世界没有悲伤

    如果世界没有悲伤

    悲伤,为什么我总是逃脱不了你的手中,为什么?悲伤,你要我做你的女人,我做了!你要我当你的秘书,我当了!你要我为你生孩子,好!这是我欠你的,我还!可是,为什么,我的心,爱你的心,都被你狠狠地抛弃!为什么?如果可以,我希望,这世界没有悲伤……
  • 特工的特殊任务

    特工的特殊任务

    一个亡命的商业间谍,一个逃婚的富家千金,在茫茫的大海上两人阴差阳错造成了一系列误会之后导致千金小姐莫姗姗将“间谍男”张扬视为生死大敌。张扬为躲避仇家不幸落海,被人救起后丧失了记忆,船上的人误认为他和莫珊珊是恋人,莫姗姗受不了众人的冷言冷语只好将他领走。从此独居的莫姗姗不得不接受一个悲惨的事实——在她二十三年的生命里第一次开始了与同龄男子共处的日子。
  • 篁君日记·雨后·长夏(沈从文小说全集)

    篁君日记·雨后·长夏(沈从文小说全集)

    该卷本收录短篇小说集《篁君日记》《雨后及其他》《山鬼》《长夏》《不死日记》《呆官日记》《男子须知》《十四夜及其他》。该集子小说发表于1928年9月至1929年3月,这一时期是作者创作力爆发时期,各类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都能看出作家的笔触趋于成熟。
  • 替嫁庶女

    替嫁庶女

    青云山内修行十年,与世无争,一夜之间却被接回丞相府。受人操控,代替妹妹嫁给双腿瘫痪的安王。她是否真如表面那般软弱,他又是否真如别人口中那般无能。他们是世界的弃儿,却也是彼此的解药。
  • 农家俏厨娘

    农家俏厨娘

    乔小乔死了,悼词却不好做:因为她太好吃了,吃了山上捡的野菌中毒而亡!老天厚爱,玩起了穿越,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贫如洗的家连吃饭都成问题,这对一个吃货来说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将一个捡到的弟弟收编成了跑腿的,天上飞的,树上爬的,水里游的,到她手中成了一盘菜,好吃!乔小乔发挥了她好吃的本事什么东西都敢往嘴里送。以至于这个大佛山岩洞的农家瓢香十里。菜香不怕山高路又弯,南来的,北往的,进门的,坐在桌前就是客,都好吃。且看乔小乔这个农家俏厨娘怎么带着全家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