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秦汉史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止于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历时400余年的秦汉帝国呈现出了一派泱泱雄风,秦皇汉武为后世所津津乐道。为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历史知识,勾勒帝国模式,我们用通俗的行文方式和独特的写作思路与选材视角,围绕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确立和发展、经济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及其对历史的影响、民族关系的变迁等线索对秦汉历史作了粗略勾勒,彰显出秦汉时期人、物、事的时代特征与时代魅力。
历史是连续的,有时候,这种连续性所产生的力量完全超乎人的想象。秦始皇一统宇内,东游泰山之巅,“一览众山小”之时,他一定非常陶醉,甚至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了三代之前的圣王。他无疑已经站在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试图让历史服从于他个人的思维惯性,起意通过已初现成效的治国术能在更为宽广的地域内产生效应。虽然秦始皇断然抛弃了旧时代的一些制度,确立了郡县制,依赖成千上万的职业官僚来管理他一手缔造的帝国,在如何统治一个中央集权国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他这方面的成绩在当时已被残暴的统治手段所淹没,不计代价的战争、常年不断的劳役和酷烈的法律将民众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境地,创造新时代的雄君成了不折不扣的暴君。
早在战国时代,很多平民就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政治活动当中,在历史进程中留下自己的身影。身无立锥之地的陈胜、吴广,率领一群士兵揭竿而起,点燃了酝酿已久的愤怒。局势的发展很快超出了陈胜的控制,东方六国的旧贵族被纷纷拥立为王,一时间又恍惚回到了战国时代。但贵族衰败的趋势,与自战国以来兴起的平民一样,成为历史大势,旧贵族的回光返照丝毫不能遮掩平民的光彩。刘邦出身小吏,地位低微,他在一班同样地位卑贱的谋士、武将的帮助下,打败了飞扬跋扈的旧贵族项羽。学剑、学书皆不成的西楚霸王项羽没能开创他的新时代,最终成了戏曲中的悲剧角色。
刘邦一干君臣顺应大势,决定让天下安静下来,带领黎民苍生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他们从秦朝的覆灭中吸取教训,轻徭薄赋,宽松法律,行黄老之术,刘邦与吕后甚至忍辱吞声、委曲求全,和北方凶猛的匈奴尽量保持和平关系。但汉代初年的内部政局并没有获得长期的稳定,中央与异姓诸侯、同姓诸侯不断发生冲突,吕氏的短期夺权也带来了不小的波动。文帝之后,王朝终于走上正轨,继之出现“文景之治”。
在刘邦建国半个多世纪之后,国强民富,汉武帝刘彻急转乾坤,弃黄老之术,扬儒家之说,积极进取,在开疆扩土、探索统治中央集权国家方面加快了步伐,建立了一个巍巍帝国。为此,汉武帝完成了秦始皇未曾了却的心愿,不过这次得势的不是劣迹斑斑的法家,而是温良敦厚的儒家。处于独尊的儒家在武帝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并不拥有相应的地位,但却获得了较好的发展空间。在这个良好的空间中,儒家发展迅速,它对政治的影响力在汉代末年终于显现了出来。
在儒家思想和学术繁荣发展的背景下,王莽成功篡位,这位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近乎痴狂的政治怪胎最后被起义军碎尸万段,继之而起的是自称复兴汉朝的刘秀。刘秀建立的王朝很快达到了它的巅峰,然后又迅速在外戚和宦官的交替斗争下腐朽,可怜的皇帝也被他们轮番欺辱。群情激愤的太学生和那些有澄清天下之志的官吏走到了一起,虽然他们没有形成严密的组织,但却因此而背上了罪名,其努力付之东流,最终无可奈何地归于失败。
在秦汉时期,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并就如何完善这套政治体制做出了许多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儒家在皇帝的许可下,成为国家的官方哲学。经济方面,政府通过垄断盐、铁等重要物资的生产和经营,为政府找到了财源,金融制度、市场管理等方面也推出了一些影响颇远的举措。在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异彩纷呈,各民族间的关系发展一直未曾中断,虽战乱和杀戮十分血腥,但融合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
以上是本书的大致内容,共分十章。叙述中以时间为主线,再选择关键人物和事件进行解读以突出纷纭的历史变幻。由于本书编写者能力和水平有限,难免存在诸多疏漏、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