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教子经
今天下承平,朕犹时刻不倦勤修政事。前三孽作乱时,因朕主见专诚,以致成功、惟大兵永兴被困之际,至信息不通,联心忧之,现于词色。一日,议政王大臣入内议军旅事,奏毕佥出,有都统毕立克图独留,向朕云:“臣观陛下近日天颜稍有忧色。上试思之,我朝满洲兵将若五百人合队,谁能抵敌?不日永兴之师捷音必至。陛下独不观太祖、太宗乎?为军旅之事,臣未见眉颦一次”。皇上若如此,则懦怯不及祖宗矣。何必以此为忧也。”朕甚是之。不日,永兴捷音果至。所以,联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凡人各有识见。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理,朕即嘉纳。都统毕立克图汉仗好,且极其诚实人也。
译 文
现在,国泰民安,我还是每时每刻不知疲倦地勤奋处理着国家大事。以前,吴三桂等“三藩”发动叛乱时,由于我主意见解坚定,所以能够成功地平定叛乱。不过,在大军永兴被围那一次,情况十分危急,连消息也不通了,我内心忧虑,时时流露于言语和表情上。
有众大臣进宫商议军国大事,进奏完后大臣们一一退下了,只有都统毕立克图,并且对我说:“为臣观察陛下近日的脸色,有些忧虑之情。皇上您想一想,我大清八旗官兵如果五百人集合编队,冲锋陷阵,将无人可以抵挡。过几天,永兴方面的我军必定会送来胜利的喜讯。陛下很了解当年太祖、太宗他们用兵的情况啊!为臣从未见过他们皱一次眉头,皇上您如果这样怯懦心虚,就赶不上祖宗了!您何必为这样的情况而忧虑呢?”我相信了他的话,仅过了几天,果然捷报就传回了。因此,我从来不敢轻视人,说人家无知。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
我经常和各位大臣说,你们但凡知道什么、见到什么,都可以进奏,让我知晓;对于那些合理的意见,我是很乐于采纳。都统毕立克图,体貌魁梧,面目俊好,而且是一个十分诚实的人。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宣公二年》,意思是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作为父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茁壮地长大成人。但是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扼杀孩子的个性,扭曲孩子的心灵,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实际上,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改善的过程。孩子有时并不知道自己所认识的东西是错误的,也未必明白自己做错了事。他用他的眼光去看,用他的头脑去想,难免不受到限制。在这方面,南朝齐国大臣张绪,教育儿子张充的故事,很值得今人借鉴。
张绪,南齐吴郡人,字思曼,官至国子祭酒,风姿清雅,武帝置蜀柳于灵和殿前,尝曰:“此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张绪专管封建王朝的教育,主要培养三品官员以上的官僚子弟。此人颇有才能,为官清正,为朝廷上下所尊重。
张绪居官于帝都,老妻爱子留在吴郡(苏州)。由于张绪常年在外,对儿子张充的教育不够,加上母亲疼爱有加,所以张充染上了一身坏习气。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整天和一群狐朋狗友在街上鬼混,不是吃喝玩乐,就是打架滋事。
有一次,张绪请假回家,刚刚走到苏州西城外,正好碰上张充出城打猎。只见他左手架鹰,右手牵狗,后边跟着一群狐朋狗友,张充看到父亲站在船头,便放下弓箭,脱下套袖,在江边向父亲行礼。张绪见儿子这副模样,胸中升起一股无名之火,他以讥讽的口气说:“张充,你一个人又架鹰,又牵狗,同时干两件事,难道不累吗?”张充跪着说:“孔夫子讲,人三十而立,我今年才二十九岁,请再给儿一年时间,到了而立之年,我一定改邪归正。”
张绪当时真想责骂他一顿,但他冷静下来一想,儿子不学好,自己也有教育不够的责任。于是,他消了火气,勉励儿子说;“孔夫子主张过而能改,你真的能改过,就是张家的好子孙……张充说到做到,第二年真的改邪归正,弃恶从善,去掉了一身的坏毛病,刻苦读书,对当时盛行的“三玄”之作,《老子》、《庄子》、《周易》,研究得很深,同当时的大学者从叔、张稷齐名。后来张充官至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受到朝中大臣的普遍尊重。
下面例子中的晋灵公,犯了错误而不听取他人意见,依然我行我素,最后落得个悲惨下场。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两个宫人奉命把尸体装在筐里,抬到宫外去埋葬。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淡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宜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
每个孩子都容易犯错,面对孩子的一次次“越轨”,大多数父母采取的手段往往是轻则言语斥责,重则棍棒侍候。甚至还美其名曰:“不打不成人”、“棍棒下出孝子”。这样的教育方式在城市中也许并不多见,但在相对而言比较欠发达的农村,却是司空见惯的事。当然有些孩子也许会因慑于父母的威严,而一时变得循规蹈矩起来,令父母们“满意”;但是对于一些脾气犟、个性强的孩子来说,这一招往往就会“失灵”,甚至还会激起他们的对抗心理。父母越是打得凶,骂得狠,他越是我行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