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深圳举办了“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选活动,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严格筛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观念入选“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深圳十大观念”对城市的改革发展、城市精神的形成、城市文化品质的提升产生了重大影响。“观念”也是生产力。“深圳十大观念”的评选为中国城市发展转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模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
“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之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一口号带动了深圳从观念突破到体制突破,成为深圳精神的逻辑起点。1981年,这句口号出现在深圳蛇口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震动,甚至写着这句标语的牌子几经竖起又被拆掉,但始终屹立不倒。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时,对这句口号表示高度肯定。这句口号折射出“发展就是硬道理”和“效率优先”两个核心理念。在观念层面,这是一次思想解放。在中国传统的政治社会空间萌发了市场经济理性,以个人权利和私人财产权利为主要标志的“经济权利”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生根发芽。在实践层面,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中孕育市场经济体制的突破,带动了深圳早期的经济实践。蛇口的这个观念扩散到整个深圳,引领深圳建设,形成“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之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这一口号,是在改革开放陷入泛意识形态化争论的泥潭时,明确前进方向,推进特区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在发展的十字路口的重要抉择。1988年,著名的蛇口座谈会谈及的“特区青年是不是淘金者”的话题引发了一场蔓延国内、波及海外的价值观争论。关于深圳特区姓“资”姓“社”,发展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是否要继续的争论愈演愈烈。1992年,邓小平以88岁高龄视察南方,发表了南方讲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路。南方讲话之后,当时蛇口工业区的负责人袁庚同志,竖起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牌子,鼓舞深圳人民建设特区的斗志,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发扬了中国知行合一的传统,呼应了发展的时代主题,成为深圳特区持久的思想遗产。
“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之三:敢为天下先
这个口号是深圳改革开放先进观念的凝结,其中蕴含的“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新、勇于竞争”的精神,已经成为深圳特区优秀的精神禀赋。1992年春,《深圳特区报》和《深圳商报》将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的观点、主张,以“猴年八评”和“八论敢闯”的社论形式发表,掀起了舆论的冲击波,使“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深入人心。邓小平同志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深圳从思想领域到实践领域的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国内其他城市效仿的典范。一方面,深圳解放思想,发展了新观念、新思想。“深圳十大观念”本身就是思想创新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深圳注重实践,推行了新制度、新做法。比如,深圳创建了出口加工区——蛇口工业区,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建立了中国内地第一个股份制企业——深宝安,开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先河;敲响深圳土地拍卖的第一槌,揭开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探索建立南方科技大学,迈出高校改革的第一步,等等。“敢为天下先”展现了“深圳人”和“深圳城”的精神气质之美,是深圳留给世界最深刻的印象。
“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之四:改革创新是深圳之根、深圳的魂
这一观念是深圳过去改革实践的浓缩,城市未来发展的动力,同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改革创新是深圳这座城市存在的根本,也是这座城市的灵魂。2002年,人民网强国论坛和新华网发展论坛同时发表的一篇文章《深圳,你被谁抛弃》引发了关于深圳命运的“世纪大讨论”——深圳特区究竟要不要办下去?2005年,深圳特区经过25年的跨越式发展,土地、空间有限,能源、水资源短缺,人口不堪重负,环境承载能力严重透支“四个难以为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人们的忧虑——深圳的出路在何方?2005年3月,中共深圳市委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理念,明确了“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的发展思路,给出了深圳未来发展的答案。深圳未来的发展仍然要向改革创新方向发展,要发展动力、要发展优势、要发展资源、要发展空间。同年,温家宝总理在深圳强调,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还要办得更好。
“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之五: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
这句口号意味着深圳在经济高速增长后,开始追求并实践新的城市精神,转变发展模式,从“速度深圳”走向“效益深圳”,进入文化自觉的阶段。1996年,在深圳举办的一次全国书市,参观购书的市民多达10万人,创造了2177万元的销售额和3.2亿元的订货总额,成为当时全国历届书市之最。受此启发,2000年,深圳举办首届读书月活动。2005年,读书月活动已经发展成为深圳的文化品牌。这一年第六届读书月活动提出了“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读书理念,并写进了全国首份号召全民阅读的《读书月宣言》。这一理念带动了深圳四方面的文化建设:一是完善城市文化配套设施;二是营造城市文化氛围;三是培养城市的文化气质;四是塑造城市文化形象。“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体现了深圳的文化坚守和文化自觉,呼唤城市主体价值的回归,表明深圳塑造城市和市民新形象的决心。
“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之六: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深圳很多观念都可以看成是“鼓励创新”的不同表述,如“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等,但是“宽容失败”的观念却成为深圳有别于国内其他城市的鲜明文化特征。2006年,深圳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高票通过《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完成了国内首部改革创新立法,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理念在制度层面实现。《条例》规定:改革创新未达到预期效果或损失,只要程序符合规定,个人和所在单位没有牟取私利,也不存在与其他单位或个人恶意串通的,可予免责。虽然这一《条例》也引起了“官场‘护身符’”的忧虑,但无论如何,“宽容失败”的城市文化表明了深圳现代城市精神的觉醒,指出了创新型城市的文化发展方向。
“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之七: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文化建设以保障市民文化权利为目标,是城市文化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深圳又一项意义深远的改革开放的探索。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将文化权利作为基本人权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深圳市早在2000年前后就对“文化权利”问题做出积极回应并付诸文化实践。2002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是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的理念,进入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权利”是一种政治要求与主张,显示出平等意识和政府的主体责任地位。使社会各阶层平等地享受文化权利已经内化为政府公共文化行政的基本要求。2003年,深圳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成为这一战略重要的落脚点和坚定的出发点。深圳在经济竞争和环境竞争中已取得初步优势,文化较量是再创新优势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不仅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一种城市转型发展的驱动力。
“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之八: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这一口号是深圳城市观念和社会价值方面的创举,深圳在这里扮演了社会领域改革先行者的角色。“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是一句印度、英国等地流行的古谚,后来成为深圳义工的价值共识,进而扩散成为深圳的社会标志。这句古谚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雷锋的目的”这一问题,承认了助人主体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是助人的动力这一事实。深圳是全国义工最多的城市,是志愿援助贫困地区义工和教师最多的城市,是义务献血最多的城市。深圳的义工们用行动表明了“奉献并不只是给予”。“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一观念体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使关爱成为城市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之九: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
“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是深圳大运会的口号,但契合了深圳具有世界眼光的追求和深圳人的心境,向世界传递了深圳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的信息和开放宽容的文化胸怀。
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当时的宝安县一分为二,深圳河隔开了深圳和香港之间的距离。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深圳河的两岸存在着两种可以称之为对立的社会制度,面对封闭的中国内地,当时的港英政府在深港边界开辟了两个游览区,供观察者和游览者隔河观望所谓“共产主义铁幕下的中国大陆”。1980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深圳特区的建立架起了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梁,深圳开始融入世界,拉近与世界的距离。经过30多年的发展,深圳国际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成为经济全球化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当今世界国际联系更加紧密,中国既要与世界消弭距离感,世界也要拉近与中国的距离,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这一观念体现了深圳的全球意识和国际文化视野——主动与国际先进理念接轨,主动融入全球化浪潮,尊重和接纳世界多元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构造理解、多元、宽容、互勉的国际化城市。
“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之十:来了,就是深圳人
这句口号表达了深圳居民内心对归属感的呼唤,也代表着这座移民城市“多元包容不排外”的精神特质。深圳曾被誉为“实现光荣与梦想的地方”,“深圳梦”吸引着人才向这座城市聚集。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这座城市的非户籍人口始终超过总人口的70%,人口倒挂现象严重。移民城市造就了宽容开放的文化,也带来了居民归宿感、家园感的危机。在创造着经济成就的同时,塑造城市主流文化,提升居民的素质和归属感,是“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的必由之路。“来了,就是深圳人”是各阶层居民对参与城市发展,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呐喊,是对深圳这座城市的认同,对这座城市文化的认同,对“深圳人”身份的认同。“来了,就是深圳人”,是一种价值观和社会共识。
深圳观念是城市精神、群众意向的集中表述
深圳观念回答了城市发展的道路问题
深圳的改革开放实践催生了深圳观念,而深圳观念的产生过程即思想解放的过程,推动了改革实践的深入,对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做出了回答。第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蕴含“发展”和“效率”的市场经济意识,带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中破壳而出,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第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之后提出来的口号,驱散了关于特区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争论的迷雾,坚定了深圳特区改革开放的决心,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第三,“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是2005年深圳市委提出的深圳未来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也是对“深圳特区要不要办下去”和深圳发展空间、人口、资源和环境“四个难以为继”两个问题的最终答复,确立了“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的发展思路。
深圳观念回答了城市转型的方向问题
随着多年的高速发展,深圳在经济和制度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进入孕育新突破的阶段。一方面,深圳已经“杀出一条血路”,但如何“走出一条新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其他城市的崛起,深圳的特区优势在逐渐弱化,面临特区不“特”的瓶颈。在发展的十字路口,“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和“实现市民文化权利”这两个观念表明了深圳新的发展方向和价值选择,即从“经济城市”到“文化城市”的转型,从“速度深圳”到“质量深圳”的转型,从“经济理性”到“文化自觉”的选择。2000年,深圳读书月活动的举办标志着文化实践的起点,自此深圳走上文化发展的新道路。
深圳观念回答了城市文化的内涵问题
“深圳观念”以社会共识的形式构建了深圳独特城市形象,最终诠释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第一,深圳的文化是鼓励创新的文化。“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等观念均是深圳这一文化特质的集中表述。第二,深圳的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来了,就是深圳人”表明了一种包容的文化气质、“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则表现了深圳主动融入世界的开放的文化胸襟。第三,深圳的文化是宽容互助的文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作为移民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的标志性内核,突出了“宽容”这一文化理念的意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则是一种对人内在精神秩序的关怀,显现出一种关爱、互助的社会文化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