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推即逻辑学中的类比,它是在辩论时列出一个对象,与对方提出的对象相比较,再由这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类似或相同之处,进而推出这两个对象在其他属性上也可能相同的结论,以论证自己的观点,驳倒对方。作为一种有效的辩论方法,类推常常为辩论者所青睐。例如:毛泽东同志在论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果实应该属谁时,就是运用类比推理。
抗战胜利的果实应该属谁?这是很明白的。比如一棵桃树,树上结了桃子,这桃子就是胜利果实。蒋介石蹲在山上一担水也不挑,现在他却把手伸得老长老长地要摘桃子。他说,此桃子的所有权属于我蒋介石,我是地主,你们是农奴,我不准你们摘。我们在报上驳了他。我们说,你没有挑过水,所以没有摘桃子的权利。我们解放区的人民天天浇水,最有权利摘的应该是我们。同志们,抗战胜利是人民流血牺牲得来的,抗战的胜利应当是人民的胜利,抗战的果实应当归给人民。至于蒋介石呢,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是人民抗战的绊脚石,现在这块绊脚石却要出来垄断胜利果实,要使抗战胜利后的中国仍然回到抗战前的老样子,不许有丝毫的改变。这样就发生了斗争。同志们,这是一场很严重的斗争。
毛泽东的这段论述包含了两个互相联系的类比推理。
第一个类比推理的推论过程是:桃树以及树上的桃子这个对象,具有由栽桃人栽的、并用水浇出来的属性,还具有应该由栽桃人和挑水人来摘这个属性。而抗战的胜利果实具有由解放区人民流血牺牲换来的这个属性,而这个属性与桃树上的桃子具有由栽树人栽种、挑水等辛勤劳动换来的这些属性类似。于是,就可以根据桃子具有应该由栽桃人、挑水人来摘这个属性而推知,抗战胜利的果实也具有应当归给人民的属性。
第二个类比推理的过程是:桃树上的桃子不具有没人栽的属性,也不具有没人浇水的属性,也不具有应该由不栽树、不挑水的人来摘的属性;而抗战的胜利果实不具有不通过流血牺牲而得来的属性。而这一点与桃树上的桃子不具有没人栽、没人浇水的属性类似。于是,就可以根据桃子不具有应该由不栽树、不挑水的人来摘的属性而推知:抗战胜利的果实不具有应当由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抗战绊脚石——蒋介石垄断的属性。
毛泽东同志通过两个类比推理形象生动地阐明了抗战胜利果实应当归给人民的道理。
类比推理用于辩论中的反驳,更具它独到的特色,更显示出它的论证性与机智性。
类比反驳,雄辩较强,如果运用得好,不但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而且非常幽默、风趣。例如:一位牧师向一位美国黑人领袖提出诘难“先生有志于黑人解放,非洲黑人多,何不去非洲?”黑人领袖反驳道:“阁下既有志于灵魂解放,地狱灵魂多,何不下地狱?”黑人领袖的类比反驳,言辞简洁,辩锋犀利幽默,即使对方是久经辩论沙场的老将,也恐怕难以抵挡这种有力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