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方便和快捷。但是也有更过的不良导向和利欲熏心的诱惑。不要说孩子,就是有些大人都难以把握自己。有些孩子沉迷网络,父母通常采用的方法一般比较强硬,比如训斥、恫吓、切掉电话线、砸掉电脑等,而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父母越强硬,他们越叛逆,反正外面有那么多网吧。而一旦把孩子推向网吧,孩子就更加难以教育管理。
其实对于孩子玩游戏的问题,家长们应该从寓教于乐的角度出发,不能硬来。这样孩子才能更接受你的意见,同时玩得也开心,不至于沉迷。对于游戏可以借鉴西方的实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其实人生真正的活动都是从游戏开始的。德国的心理学家格罗斯这样认为:游戏是孩子对于未来生活的一种预演,是学习未来生活技能的一个必要的途径。所以电脑网络游戏在传播娱乐的同时也在不自觉地影响着玩游戏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电脑网络游戏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就已经不言而喻了。但是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玩,和孩子一起玩,或者老师和孩子一起玩。
其实这在中国,看来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西方,这并不是不可能的。在英国,一位名叫朱迪的专门研究电脑游戏教育的教授,通过抽样调查发现,英国有很多的7至11岁的孩子,几乎每天都会玩电脑游戏。而且他们还在2003年的时候建立了一个叫做“设计自己的游戏”的工作坊,同时还组织了250个7至16岁孩子,利用暑假或者是短期的节假日,让孩子们通过教育游戏软件,随心所欲地自行设计电脑游戏。她的想法是孩子们能够学会怎样编排有趣的故事情节,比如何说编写对话,有时他们编的对话比在课本上的还要长。而他们会学习怎样进行程序设计,怎样设计自己的软件。有时还能够进行录音,把声音的效果录下来。有时也会试着用不同的灯光效果,将自己的设计综合表现出来。而事实上通过朱迪三年的实验,她惊讶地发现孩子们在写作、沟通交流、解决问题和小组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而现在有一些专家对此则认为,一些角色扮演的网络游戏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巨大的写作灵感,应为他们在游戏当中编写的对话远远要比在学校接受常规教育的学生精彩很多。同时在英国,家长对于这样的学习方式也并不排斥。
问题的解决原则是,父母必须去了解孩子的世界,引导他们,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循循善诱这个道理应该懂吧。要懂得激活孩子的好奇心,比如玩游戏可以与奖励挂钩,学习成绩如果好的话就可以获得更多玩游戏的机会,比如买游戏光盘,买游戏机。陪着孩子一起玩,肯定孩子的兴趣也能够起到约束孩子过度玩游戏的作用。因为孩子清楚自己喜欢的东西父母也喜欢,所以当你要求他不要沉迷的时候,就不会遇到逆反的现象出现了。但是在健康游戏的前提下,也要防止孩子沉迷游戏。互联网只是个催化剂。如果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已经不好,孩子自然会尽量避开和父母沟通,而花时间在互联网上,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避风港及感情的慰藉。作为家长,该怎样来搭建“防火墙”,让孩子安全自由地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网络海洋里汲取营养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节制孩子上网的时间。
规定每天上网的时限,平时最好每天不超过半小时,节假日每天不超过2小时。孩子上网不能无节制,一旦产生网络心理障碍,就很难“回头”。要经常给孩子打预防针。在孩子刚上网时就要预先告诉孩子,网络并不是尽善尽美的芳草地,要警惕网上的陷阱。
(2)安装过滤不良内容的软件。
目前在很多社区,网络中心管理员都会事先设置好“防火墙”等保护措施,使孩子上网时远离不健康内容,家长也可以借助一些软件在自家的电脑上设置防护措施。
(3)提醒孩子上网要有戒心。
家长应提醒孩子不要随意将父母的信用卡账号或网络账号告诉他人。除非取得父母的同意,否则千万不要在网络上留下真实姓名、电话、住址、父母的职业及就读的学校等基本资料。无论是网上下载的游戏还是买来的游戏软件,都要经过家长的审查。
孩子喜欢上网是很普遍的事,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家长如何引导。有些家长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其实此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娱乐带来了种种便利。因此简单地限制孩子上网,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如果是初中年龄段的学生,自制力较差,则建议家长参与孩子的网络学习,了解孩子对网络内容的兴趣,提出要求,寓教于才能起到加强管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