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时候,父母的一些小细节,在自己都没有注意的时候,往往就成为了孩子模仿的对象,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作为父母,在抱怨孩子偷懒、没礼貌、撒谎等坏毛病的同时,是不是可以回头客观看看自己曾经带给孩子怎样的印象,给孩子的所作所为提供了怎样的范本?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就是父母。家长的素质、行为习惯,不仅能影响孩子品德和个性的形成,而且能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家长宽厚善良,孩子就可能会关心体贴他人,家长尖酸刻薄,孩子则可能也会挑剔敌视他人;言出必行的家长,孩子也会很守信用,出尔反尔的家长,孩子就可能会言而无信。
爸爸不喜欢学习,孩子也不喜欢念书;爸爸发牢骚,孩子也经常愁眉不展;爸爸喜欢运动,孩子也喜欢蹦蹦跳跳……以前,都说孩子在行为习惯上受母亲的影响比较大,事实上,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由于父亲在家中往往以“权威”或“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大到生活习惯和爱好,小到一笑一颦甚至某个细微的表情,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专家认为,父亲的生活习惯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健康,还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许多父子、父女不仅长相性情相像,他们的行为模式甚至由此引发的疾病也可能如出一辙。因此,父亲的好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反之亦然。
有的家长总是抱怨孩子在家里很少看书,总是沉迷于玩乐。可是回顾总结一下家长自己的生活,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有的家长下班以后,除了看电视就是沉迷于牌局,从来没有学习的习惯,而且在平时的谈话中也常常抱怨工作累,工作没劲,有的时候也会翘班,这样的行为看在孩子眼里,就是一个范本,也会让孩子获得一个极为不好的印象,无论有意或无意,孩子都会开始模仿。
有的孩子有贪小便宜的习惯,家长会分辩说,从来没有人教过他,可是有没有想过家长自己在菜场买菜时,在菜主已经称量好了以后再偷偷抓一把,或是在超市购买日用品时,尝试那些非试用品的零食或是偷偷用办公室的打印机打印私人物品,把办公室的办公用品带回家。其实家长的这些行为就已经给孩子带来了极坏的影响,是孩子日后行事的范本。
有坏习惯并不可怕,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在孩子的成长中坏习惯可能就更多了,因为他们还不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对或者错,只是单纯地效仿别人的行为。这时候,家长的一些行为就会给孩子错误的引导,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比如:
(1)。粗俗的语言。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影响最深。一些父母在家里不讲究语言文明,夫妻间经常出言不逊,言语粗俗,对孩子骂不绝口,这些粗俗的语言像病毒一样毒害着孩子纯洁的心灵。
(2)。暴躁的脾气。
有些父母脾气暴躁,性格乖僻,开口便骂,举手便打。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常是父母坏脾气和坏性格的主要受害者,被父母的大发雷霆吓得胆战心惊。父母这种反常的心理状态,对长期生活、成长在自己身边的子女,影响甚深。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坏脾气和坏性格与其说是从父母那里“传”来的,不如说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3)。夫妻关系不融洽。
如果夫妻间感情不融洽,关系紧张,势必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因为,在恶劣的家庭气氛中生活,孩子纯真活泼的天性会受到压制,饮食、睡眠、学习、游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身心受到摧残。
(4)。不良习惯。
不可将坏习惯看成是小事,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深远。父母懒散、贪睡、不讲卫生,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到身上。有位小学教师发现一个有趣又发人深思的现象:班级里那些个人卫生差的学生,其家庭卫生往往也较差。可以说,孩子的不良习惯主要来自家庭。
(5)。不良嗜好。
根据对少年吸烟者的调查,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吸烟者比父母不吸烟者多3~5倍;“酒鬼”的子女一般也比同龄人更早地沾染上酗酒的恶习;赌博的危害更甚,孩子不仅容易从父母那里学会赌博,而且在一个彻夜打牌或打麻将的家庭里,孩子也不可能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生活在有不良嗜好的家长身边,学习、品德大多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因此,身为家长必须尽力避免以上行为,并注意用自身的好习惯引导孩子,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