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在天启二年考中进士而由知县升为御史的毛羽健向崇祯皇帝汇报说:“驿递一事,最为民害。”他说,兵部调动部队征用驿车的文书只看见发出的,没有交回的。一些人将乘坐驿车的文书互相借用,一张纸经过多次涂改修补。最后,他痛陈道:“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纸。敲骨吸髓,见闻心惨。”他希望崇祯皇帝悬赏捉拿这种破坏驿递制度的人。
崇祯皇帝当即命令有关部门严加清理整顿,这一整顿后,长期积聚的困顿得到了暂时的缓解。可毛羽健似乎没有看到这种效果一样,又给崇祯皇帝写信,认为驿递制度存在的作用已经非常小。
作为御史的毛羽健,其官职就决定着他是没事找事的人。此人天生就喜欢议论事情,对朝廷的一切都看不过去。他对驿递的看法自然是正确的,但是,使他拼命向崇祯皇帝建议裁撤驿递的原因并非完全是他的职责,而是一个女人。
毛羽健在崇祯元年由知县升为御史,调入京城,这让他大喜过望。因为他实在不喜欢待在家里,在他的家中有一条疯狗,就是他的妻子温氏。
温氏这个人从头发到脚底板,没有一处符合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在她看来,妇女之德就像是她身上的虱子,一旦发现,就立即掐死它。我们可以称她为悍妒之妇的驰名商标。
毛羽健娶了这么个女人,每天都被她折磨得死去活来。这种滋味被民国时期一位叫宣永光的人铺陈得很有味道,他说:“我宁愿得罪一个强盗,也不愿得罪一个悍妇。得罪强盗,顶多挨一枪,万事大吉了;若是得罪一个女人,你可就受罪了。她能让你入人间地狱,让你死去活来,让你生不如死。”
毛羽健当时很可能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当他到京城后,高兴异常,就纳了一个小妾,过正常男人的生活。谁想,有一天,温氏突然从老家杀到,杀了他个措手不及。小妾被打个半死,他也被罚跪一天一夜,并承受了温氏一天一夜的无休止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折磨。
照今天看来,这是一次捉奸事件,但在明朝,温氏的行为该受浸猪笼之罚。其实,她对丈夫的一切所为都应该受到浸猪笼的待遇。可毛羽健没有这个胆子,这位中国古代活得最差劲的男人在跪着时,想着事情的来龙去脉。
他一下就想到了驿递制度,他的老婆告诉他,自己是靠驿递制度才这么飞快赶来的。于是,他恨上了驿递制度,就有了给崇祯皇帝的报告书。
毛羽健的这个故事,《明史》并没有记载,这大概是修史者的正统史观在作祟。他们在修史时往往把一些小人物(我们称这些小人物为个体)的作用忽略不计。他们用许多比如“势”、“道”、“气数”乃或“必然性”一类极富消解功能的词语来分析并讲述历史。所以,毛羽健被悍妒之妇逼得无可奈何才给崇祯皇帝上报告书的事就被省略了。
毛羽健的这个故事记载于不知撰者的《秋灯录》中,全文如下:“羽健嬖其妾,以妻乘传至,不及豫防,乃迁怒于驿递,倡为裁驿夫之说。”
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如天大的国家之事居然和枕席之事联系起来,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但是,并不仅仅是《秋灯录》有此记载,在自署“花村看行侍者”的《谈往》中,有一条“流寇滋蔓之由”也谈到这件事。全文如下:“流寇之起,始于裁驿递。驿递之裁倡于御史毛羽健,成于科臣刘懋。羽健娶妾甚嬖,其妻乘传至,立遣之,来速不及预防。羽健恚极,迁怒于驿递,倡为裁驿夫之说。而懋附和成之。驿递一裁,游手千万人,倚驿递为生者无从得食,相率为盗,遂至滋蔓。闯贼得以招集之,流毒中邦,覆灭宗社。两人首祸,万死不足赎,而实酿于一妇人。呜呼!女祸之酷,伏于衽席,可不惧哉!”
这里面有两个人物需要注意,一个是刘懋,另一个是李自成。书中谈到,刘懋促成了裁撤驿卒之事,而由于裁撤驿卒,让驿卒李自成失业,再让他成为刁民,最终灭掉了大明江山。该书作者最后说,毛羽健与刘懋万死不足赎,可两人的罪过实源于毛羽健的那个老婆温氏。
刘懋是个有为青年,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中进士,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被提为刑科给事中。他与毛羽健有亲戚关系,对毛羽健这个愤青也很欣赏。当他得知毛羽健给皇上递交了关于驿递制度的报告书和毛羽健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大为支持。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他上疏崇祯皇帝,建议裁驿,称:“当今天下州县困于驿递的约十之七八,而驿递用于公务的仅十分之二,用于私事的占十分之八。”
刘懋不但是个有为青年,而且脑子也很灵。在上疏中,他把着眼点放在了崇祯一直希冀的财政问题上,他指出,如果将裁掉的驿卒的工资用在对付满洲人身上,实是两全其美之计。
崇祯皇帝中招了,该年五月,他下令让刘懋改任兵科给事中,专管驿递整顿事务。刘懋的整顿之路并不顺利,他被朝中许多大臣指摘。
岂止是指摘,简直就是想让他马上去死。给事中许国荣、御史姜思睿等大概知道他和毛羽健的亲戚关系,也知道毛羽健为什么要建议裁撤驿卒,纷纷上疏请求崇祯皇帝收回成命,但崇祯皇帝不准。这两人随即把矛头对准了刘懋,他们偷偷在家作法,呼刘懋的名而诅咒之,把刘懋的画像挂在树上,开弓射它。
到了崇祯四年(公元1632年),刘懋已是身心俱疲,再加上成千上万的驿卒失业后加入了造反大军,刘懋虽然为崇祯皇帝节省了许多银子,可终究受不住朝臣与百姓的同时唾骂,辞官而去。可悲的是,他死后,家人居然雇不到一人抬他的棺木。
许多史学家在对明朝的那段历史考察后,都认为大批驿卒的失业是导致各路农民军由危转盛的一个直接原因。这里面就有一位后来的英雄——李自成。
由后来所知,裁驿的确对明朝政权的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明季北略》就很直接地指出:“祖宗设立驿递,所以笼络强有力之人,使之肩挑背负,耗其精力,销其岁月,糊其口腹,使不敢为非,原有妙用。”
可以假设,崇祯皇帝如果不听刘懋和毛羽健的建议,不裁撤驿卒,三边总督杨鹤就有时间和能力将西北的农民叛乱武装平定,而“安内后才可攘外”的思想也可以毫无顾忌地实施。
且不管这种思想和行动能否取得成果,至少,崇祯皇帝不会被李自成逼得上吊。
当然,这是假设,崇祯皇帝裁驿了。这是很差劲的一招,更是致命的一招。从这以后,一系列偶然事件让明朝的历史屡屡出现拐点,“蝴蝶效应”开始起作用——李自成潼关逃生、明清议和、反间计杀袁崇焕、松山溃败、大同总兵献城、崇祯不肯南撤、李自成夺陈圆圆、吴三桂投降、清军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