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要想和陌生人成为朋友,就要抓住他的心。然而,一旦发现,自己投出去的话题,无法得到回应,引不起对方的兴趣,就要想着赶紧转变,学会转弯,把主动权重新握在自己手中。
在同陌生人交往中,如果抛出一个话题,这个话题一定要是能够拓展的话题——对方能做出回应。这样的话题是使人人都能了解,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探出对方的兴趣和爱好,拓展谈话的领域。如果对方对该话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则应在第一时间进行探讨。如果对方的回应是三言两语,冷淡的,则应及时转换话题。
在抛出话题时,最忌讳的就是不分情况,为了话题而话题。如果不了解情况,就指着一件油画说“真像18世纪的作品”,或是听见一首曲子就说“很有施特劳斯音乐的风味”,除非对方是内行,否则只能遇到冷场,并给对方一种不好的印象。
面对陌生人,我们可能不知道对方的职业,但不可盲目地询问。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职业,但也会有人会失业,问一个的职业有时就是再变相地追问他是否失业,一些自尊心很重的人,并不喜欢这样的询问和话题。另外,工资等隐私更不能作为话题。
如果你确实想通过开拓谈话来获知对方的职业,就应该用试探的方法。例如“先生常常去打球吗?”如果他说“不”,就可以再问,是否很忙以及每天都去哪儿消遣呢。这样就能探出对方是否有固定工作。总之,要想开拓一个话题,获知更多的信息,就应该多些方法,一步步实现。盲目乱问只会把话题变得很糟糕,引不起对方的兴趣。
其次,要学会聪明地地接话题,转话题,保持双方的沟通兴趣。
在谈话中要学会抓住对方的话题,进行机智地接答。当对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可以就这个话题说得更多;当对方不是很有兴趣,并将主动权交给自己时,应聪明地转换话题,让谈话变得风趣,活跃起来。有时,在我们夸奖对方时,对方可能出于谦虚,可能是因为别的原因,总会以“一般、一般”来进行回答。
如果这时我们不接着话茬说下去,就有点赞同对方的“一般”说法的意思,难以达到赞赏对方,夸奖对方的目的。这时,就需要自己巧接话题,我们可以这样回答:“您的‘一般’情况尚且如此,那我的‘二般’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这句话听起来幽默,风趣,言外之意是:“您一般的情况才如此的话,我那‘二般’的情况就更不值得多提了。”这种答话,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也展示了自身的谦虚、谨慎等。
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几名学生出外讲学、游览,一路上十分辛苦。这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来到一个村庄,在一片树阴下休息。
他们正准备吃点干粮、喝点水时,突然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去吃了人家的麦苗。农夫很气愤,就上前抓住马嚼子,将马扣下了。
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子贡一贯能言善辩。他凭着不凡的口才,自告奋勇地上前去企图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可是,作为一个读书人,他说的话文绉绉,满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将大道理讲了一串又一串,尽管费尽口舌,可农夫就是听不进去。自然也不愿意多谈,也不愿意放马。
有一位刚刚跟随孔子不久的新学生,论学识、才干远不如子贡。当他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他走到农夫面前,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牛也会吃掉我的庄稼哩,你说是不是?我们该彼此谅解才是。”
农夫听了这番话,觉得很在理,责怪的意思也消释了,于是将马还给了孔子。旁边几个农夫也互相议论说:“像这样说话才算有口才,哪像刚才那个人,说话不中听。”
说话要看对象,要看环境,要看说话的事理。孔子曾经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失人”失去了可以说话的对象;“失言”可以理解为这次说话本身就不对,也包括选错了说话对象。要做到两“不失”,就要在适当的地点、适当的时候、适当的语境,对适当的人说适当的话。
充满激情的人,在交谈时会有强烈的情绪,并且内心活动显之于外;冷漠型的人,更容易持重寡言,具有深沉的情感;性格大大咧咧的人,多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样子。性格的不同,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沟通方式,选择话题等。另外,我们也需要考虑到对方的身份。在谈话中要根据谈话人的性格而采取恰当的谈话方式,如此才能够达到谈话的最初目的。
在沟通中,一定要观察对方的反应,巧妙地接答对方的话茬,这样才能把原来的话题引向另一个话题,使谈话转变一个角度继续进行下去。随着话题的深入,交谈的持续进行,才能逐步打开陌生人的内心世界,从陌生人变成朋友。
王某是一家企业的销售员,负责一个地区的销售业务。这样的工作免不了要同各行各业不同的人打交道。时间长了,王某就知道怎么在第一时间跟人套近乎。无论是交朋友,还是做业务,套近乎都是一门必备的学问。
年底的时候,公司为了加强和客户之间的联系,特意举办了一年一度的“联谊会”,跟客户联络一下感情,总结一年的经验,为来年开个好头。公司安排刘某在会议期间陪同一个新客户李某。
由于是新客户,王某对李某了解得也不大多,李某本人也比较内向,话也不多。王某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在他们路过一家商场时,李某就聊起了商场的销售情况,王某认真地听着,并不停地说是。最后,李某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市场竞争够激烈的。”刘某赶紧接过他的话茬儿说:“就是。你们单位的竞争怎么样呢?”
由于正是李某感兴趣的话题,双方就你来我往,王某不仅知道该单位更多的情况,也交上了李某这样的朋友。
话不投机,就要学会转换话题;话若投机,就要学会接,将话题一步步地引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最终收获的便不只是一次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