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企业界,有四位极为著名的人物,号称“经营四圣”。他们分别是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和稻盛和夫。这四人中,稻盛和夫的年龄最小,并且也是目前唯一在世的一位。
他白手起家,创立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2010年,日本航空公司申请破产,稻盛和夫以近80岁高龄接管日航,一年之内扭亏为盈,拿到了利润、准点率和服务水平三个世界第一……
他之所以能取得这一系列的成就,最大的功臣应该是他所创立的“稻盛哲学”。而作为一个佛教徒,“稻盛哲学”又与他的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活法》《干法》等一系列著作的畅销,“稻盛哲学”也开始为世人所知,并帮助无数的创业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我们不禁要问:“稻盛哲学”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它是如何形成的?稻盛和夫为什么要选择出家为僧?佛教的信仰对他的事业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态度决定一切
“我们的内心有一块吸引灾难的磁石,生病是因为有一颗吸引疾病的羸弱的心……消极思考的内心吸引了消极的现实。”
1932年1月21日,稻盛和夫出生在日本鹿儿岛市甲突川河畔药师町一户普通的农人家庭。他是家中的第二个儿子,之后又有了两个弟弟和三个妹妹。一家九口,靠父亲的小作坊和几亩薄田为生。幼年时的稻盛和夫是个窝里横的爱哭郎,特别爱撒娇,总是拽着母亲的衣服形影不离,以至于刚上小学的时候都是母亲在教室后面“陪读”。
上了小学的稻盛和夫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王”,经常带领着一群小伙伴,分成敌我两方,斗智斗勇。由于贪玩,稻盛和夫在小学时的成绩并不理想。当时,班上中等以上的学生都报考了一中,身为“孩子王”,稻盛和夫自然也不能示弱。
但是报考完之后,稻盛和夫就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读小学的时候,他经常反抗老师,原因就是老师总是偏袒好学生,而对差生视若无睹。每次老师都会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说:“像你这样的,肯定考不上一中。不论是考试成绩还是内部评定,都不可能合格。”稻盛和夫想起老师的话,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担忧起来。
果然,不祥的预感应验了。他名落孙山,只能进入一所普通的高中。这次事件并没有对他造成太大的影响,他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信念与现实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他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初步的思考,对信念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这一年的年底,他在外当警察的四叔兼一叔叔回到家乡休养,却不幸被查出患了结核病。当时结核病是不治之症,并且还会传染。稻盛和夫的二叔夫妻两人都是因为结核病去世的,之后他的四叔也开始咯血。
“我是不是也会像叔叔那样吐血?会不会也日渐消瘦,直到最后或许就没救了?”经历过死亡的稻盛和夫开始担心起自己的安危。就在他为自己的生命忧心忡忡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从邻居处得到一本书——谷口雅春所著的《生命的实相》。书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在我们的心中有一块磁铁,它能够把周围的剑、手枪,或灾难、疾病和失业统统都吸过来。
正在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担忧的稻盛和夫对这句话深以为然。每次他经过叔叔的门口时,总是憋住一口气,捏住鼻子,快速走过去。而他的哥哥却丝毫不以为然,他的父亲也一直在叔叔的身边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叔叔最终还是去世了,全家人都安然无恙,只有最害怕被传染、时刻都在注意的稻盛和夫染上了结核病。这次经历,让年幼的稻盛和夫开始认真思考心灵的问题。
为什么不把结核病放在心上的哥哥没有事,而唯恐避之不及的自己却“中了招”?是不是一个人越怕什么,这件事就越有可能降临到他的头上?为什么不顾个人安危照顾弟弟的父亲也没有感染?难道是上苍不愿看到这个满怀亲情厚爱的人遭遇不幸?
“心眼微启时,觉悟已开始”,经过反复思量,稻盛和夫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那就是“胆怯只会带来背运”。“我们的内心有一块吸引灾难的磁石,生病是因为有一颗吸引疾病的羸弱的心”,一个人的内心越是消极,那么这种情绪就会对他的生活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导致消极的现实。反之,如果一个人对健康、成功有着强烈的渴望和信念,那么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会在暗中去促成这件事。积极的态度,换来的是积极的现实;消极的思考,只能引来消极的事实。当我们对一个目标有着强烈的、持续的渴望时,苦苦思索体悟,就可能在事先“清晰地看见”那个崭新的结果。这就是稻盛和夫思考得来的结论,也是“稻盛哲学”的萌芽。
1945年,“二战”尚在进行,那时空袭异常频繁,虽然他们的房屋变成了一座废墟,但是全家人却都奇迹般地躲过了那场灾难。更因祸得福的是,拼命的逃亡赶走了结核病菌,稻盛和夫的病不治而愈。房屋被毁之后,父亲重新开了印刷店,以制造和贩卖纸袋为生,而刚刚进入高中的稻盛和夫也参与到经营中来,帮助父亲贩卖纸袋。这是稻盛和夫第一次真正地接触经营,他也在贩卖纸袋的过程中第一次了解了批发的含义。
其后,稻盛和夫进入鹿儿岛大学工学系学习应用化学。大学毕业时,在老师的帮助下,他进入松风工业从事高压绝缘子的生产。
松风工业有过辉煌的业绩,曾经一度是高压绝缘子行业的龙头老大。但是稻盛和夫加入时,这家公司已经是日薄西山。由于经营方家族内部矛盾不断,致使公司的经营一直走下坡路,不仅劳资纠纷不断,就连附近菜市场买菜的人都半开玩笑地跟他说:“你要是在那家公司做的话,就讨不上老婆了!”同去公司的5名大学生都有辞职的打算,稻盛和夫也对公司失去了兴趣,每天无精打采。
由于公司的订单日益减少,拖欠工资的情况时有发生,因而同去的5个人中只剩下了两个。此时的稻盛和夫,也在做着跳槽的准备。由于新公司需要户籍的副本,他便给老家的人写信,请他们帮忙办理,可是却迟迟没有回音。后来他才知道,哥哥把那封信毁掉了。“一家人辛辛苦苦把弟弟送进了大学,好不容易进了京都的公司工作,才半年就想着要跳槽?真是没有出息!”哥哥的话惊醒了稻盛和夫,他的想法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既然自己不能离开,为什么不努力把事情做好呢?稻盛和夫决心埋头研究,他把被褥、锅子、炭炉等都带到了研究室,强迫自己从早到晚地进行实验研究。坚定的决心和务实的态度,渐渐让他的工作有了起色,他再一次意识到信念和态度的巨大力量。
当时,公司接到了一份松下电子工业公司的订单,需要的是电视机显像管中的电子枪所使用的绝缘陶瓷部件以及U字形绝缘体。稻盛和夫决定使用镁橄榄石陶瓷,可是他所用的矿物原料都是干燥的粉末,如何让它们凝固成型成了最大的难题。
如果采用传统的黏土工艺,就会混入杂质,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可是,一时之间他又找不到理想的方法。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了那段时间稻盛和夫考虑最多的事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或许正是有了这种想要成功的强烈愿望,稻盛和夫才最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到了解决难题的方法,一夕顿悟。
那天,他经过实验室时,好像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险些摔倒。正在思考问题的稻盛和夫不免有些生气,以为自己是被别人乱堆放的杂物绊到了。可是,当他低头检查时,却发现脚下并无杂物,只是鞋底上粘了类似于茶色的松脂类的物质。这是前辈们在实验中使用的松香。稻盛和夫灵光一闪,大声叫道:“就是它了。”他兴冲冲地跑进实验室,拿松香做实验,最后果然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稻盛和夫将这一意想不到的成功看作是“神的启示”,他渐渐感觉到“一旦发疯地投入工作之中,对某个目标有强烈的渴望,就会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意象,身边的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指向那个意象,这时神灵就会给你一把照亮前途的火炬,智慧之门就会向你洞开”。这就如和尚参禅一般,数年的苦修、打坐、禅定才有可能换来一朝悟道。
稻盛和夫将这种持续的热情,以及在此基础上获得灵感的顿悟,总结为一个创造力的方程式,即“创造力=能力 热情 思维方式”。
所谓的“能力”指的是遗传基因以及后天学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热情”指的是对某项工作的激情;而“思维方式”则是指对待工作的心态、精神状态和价值取舍的偏好。能力越大、热情越高就可以取得更大的成绩,而“思维方式”的存在则决定了你的方向。这就是“稻盛哲学”中所诠释的创造力,一个人“需要有极其敏锐的头脑和极其柔软的心,需要用神经、眼睛、身体、耳朵、嗓音去全然地敏感,去觉知并跟随一刻接一刻的真实,才有可能抓住那个‘神秘预言’”。而在这一过程中,你对待工作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你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神所赋予的考验
“受苦就是你还活着的证据。遇到灾难,就是你过去的罪孽消失的时候。罪孽没了,应该觉得高兴才对。虽然我不知道你过去有些什么样的罪孽,但如果这样就能消除罪孽,岂不应该祝贺?”
稻盛和夫的新发明挽救了松风工业,他也被提拔为特磁课的主任。他的生活似乎就此出现了转机,可是无常的命运再次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当时,日立制作所向松风工业订购了一批陶瓷真空管,稻盛和夫正是这一项目的开发负责人。当壮志满怀的稻盛和夫准备好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却遭到了上司的质疑。工厂新任的技术部长是一个“门外汉”,他对稻盛和夫的做法和能力产生了怀疑,甚至直言诘问“你到底懂不懂新型陶瓷啊”?
满腔的热情被一盆冷水彻底浇灭,稻盛和夫从没有被人如此轻视过。怒不可遏的他随即决定辞职,这完全是逞一时意气,至于将来的路,他从没有考虑过。对于自己这个“鲁莽”的决定,他并不知道是对是错。出乎他意料的是,特磁课的部下也纷纷表示愿意跟他一起辞职,大家自己创业。
不甘受人摆布的稻盛和夫跟朋友一起,为了证明自己,就这样从松风工业走了出来,开始了他们的创业生涯。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句话用来形容稻盛和夫再合适不过。当时,同他一起创业的8个人都是技术人员,他们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没有厂房,一个“三无”团队想要成功,就必须要经历更多的磨难。
在前任科技部长青山政次的帮助下,他们集齐了2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没有资金的青山政次和稻盛和夫等技术人员,以技术参股,厂房暂时借用别人的一间空房。企业运转所需的资金,由西枝一江先生以家宅做抵押向银行贷款。虽然开局十分艰难,但是稻盛和夫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今天我们是借宫木电机的仓库成立了公司,但是我们一定会成为原町第一的公司。成为原町第一之后,我们的目标就是西之京第一。成为西之京第一之后,就要成为中京区第一。然后就是京都第一、日本第一,最终是世界第一。”当时创业的8个人立下血誓,“团结一心,必将成就为社会、为世人的事业,以此血印为证”,他们最终借用京都的名字,把公司定名为“京都陶瓷”。
一家刚刚成立的小工厂,就扬言要做世界第一,这无异于一只刚刚出生的小虾米宣称要称霸海洋一样遥不可及。即便如此,稻盛和夫还是激情满怀地喊着“总有一天会成为世界第一”的口号。每次喝酒时,他就像是小和尚念经一般,反复地高呼:“总有一天会成为日本第一、世界第一。”一开始,大家也都这样想;渐渐地,听得次数多了,大家对这句口号不再那么“感冒”;可是,稻盛和夫还是那样富有激情,还是在不停地高呼,工人们又都被他的这种持续的热情感染了,真正从内心对这句话产生了共鸣。在最初创业的日子里,京都陶瓷的工人们天天士气如虹、斗志昂扬。
每天晨会上,稻盛和夫都会鼓舞员工们说:“如果今天一天我们不遗余力地努力了,那么自然就能看到明天;明天同样再竭尽全力的话,就能够看到一周;这个月拼命努力的话,就能够看到下个月;今年勤奋努力的话,就能够看到明年。每时每刻都付出努力,这是最为重要的。”
上至老板,下至员工,都抱定了这样坚定的信念。宏大的誓愿和不懈的坚持,终于换来了事业的“精进”。第一年他们埋头狂奔,实现了销售额2600万日元、净利润300万日元的好成绩。第二年的销售额和利润也实现了倍增。就在稻盛和夫对未来感到一片光明的时候,神所赋予的第一个考验到来了。
在京都陶瓷成立的第三年,发生了年轻员工集体辞职的事情。有11名年轻的员工,联名上书要求稻盛和夫承诺给他们定期加薪水和奖金,否则就要集体辞职。当时公司刚刚成立,前途未卜,显然任何承诺都是一纸空文,稻盛和夫耐心地给他们解释,他觉得事情既已出现,就必定有原因。当初和稻盛和夫一起创业的几个人都是工作狂,而上司加班,员工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于是全厂人经常加班到深夜,不满情绪的堆积,是这次“叛变”最直接的原因。甚至为了防止有人叛变,这11名员工私下还立下血誓,和当初稻盛和夫创业时的情景一模一样。
稻盛和夫显然不能轻易“答应”他们的要求,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都不会轻易做出承诺。他用了三天的时间和他们促膝长谈,谈公司的现状,谈他对未来的规划、设想以及将来可能做出的调整,最后终于说服了他们。
这次谈判虽然化解了危机,却让稻盛和夫感到异常的疲惫。他渐渐意识到,自己虽然只经营着一家小的公司,可是对自己的员工来说,这就是他们一生的寄托。想到这里,稻盛和夫忽然之间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重了许多。他创业的初衷,本是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技术,但是经营公司就要背上照顾员工一生这个沉重的包袱,在梦想和责任之间,到底应该如何取舍?
那段时间,每次想到这个问题,他都会陷入痛苦和烦恼之中。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创业的初衷:如果自己的经营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么势必会牺牲员工的利益。但公司应该有更为重要的目的,公司经营最基本的目的必须是保证员工及其家属今后的生活,为大家谋幸福。并且,这两者之间不应是矛盾的双方,而应该是同气连枝的整体。
一位船夫,摆渡的目的可以是展示自己的技艺,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如果他把摆渡看作是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一种手段,那么他在求得生存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大的乐趣。这段经历,让稻盛和夫明白了公司应该具有的经营理念,那就是“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幸福,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不仅求得自度,更要以己度人。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固甲,不能御也”。一个人活着,最怕浑浑噩噩,没有目标,迷失方向,在人潮中随波逐流,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找到自己的理想与志趣,就好比在漫漫长夜里发现了一盏引路的明灯,虽然它看似遥不可及,却能给你以希望、以指引。虽然有了它,黑夜中的路并不会变得平坦,但它却可以给你走夜路的勇气,让你无所依附的灵魂找到通往天国的路。
经营理念的确立,不仅让“京瓷人”变得更加坚定、更加斗志昂扬,也让稻盛和夫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体验到了“布施”的乐趣。
“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一个人思想的转变很容易,只需静虑,当生活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必然会顿悟。可是让所有的人都转变思想,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京都陶瓷的经营理念转变了,可是怎样才能让员工的思想也发生转变呢?
1964年4月,京都陶瓷迎来了创业5周年的日子,公司已经由28人壮大到150多人。稻盛和夫十分清楚,这样的“业绩”完全归功于员工们的满腔热忱。无论是和他一起创业的8位技术人员,还是公司的股东,大家心心相印,彼此的关系不是经营者与员工,而更像是为了梦想一起奋斗的“同志”或“伙伴”。这是一种很理想化的状态。可是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这样的关系也只限于他们几个人之间,新加入的员工很难产生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的想法。如果有一天,稻盛和夫的“团队”失去了开拓者的热情,那么京都陶瓷会不会像其他公司一样,不断地走下坡路,最终沦为一家极普通的公司?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力,让大家在工作中认识到人生的意义”,这是稻盛和夫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最终,他得到的答案便是要“回归”创业阶段,让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保持高昂的士气,参与到经营活动中来。他把整个公司按照工序、产品类别划分成若干个小规模的组织,把它们视为一个个中小企业,放权经营,采取独立核算的方式加以运作。这就是如今风靡全球的“阿米巴”经营理念。这样,那些具有经营意识的领导和员工便成为一个个“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经营,这就可以大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满怀激情地投入工作中去。
有了休戚与共的精英团队,有了员工们的工作热情,再加之稻盛和夫这位领航人的英明决断与果敢行动,京都陶瓷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1966年与IBM合作成功,1971年在美国建立工厂,同年10月在大阪证券交易所上市……尽管如此,“神所赋予的考验”并没有就此结束,甚至可以说公司越是壮大,他们所面临的形势也就更加严峻。
当京都陶瓷取得优良的业绩之后,稻盛和夫便在考虑经营多元化的问题。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理——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如果自己的事业仅侧重于某一项技术领域,那么企业的业绩肯定会受到行业景气与否的影响。为了确保企业的发展和稳定,必须要开展多元化的经营。
当时由于绿宝石的上等原石正日益减少,天然宝石变得稀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如果可以人工制造绿宝石,那么肯定会有很好的市场。稻盛和夫抱着这样的想法,组建了研发团队,开始着手开发“再结晶宝石”。
“再结晶宝石”在当时是一项空白,虽然臆想中的前途十分光明,但是真正行动起来却困难重重。如何让结晶生长变大就是一个难题。从最开始的结晶颗粒到后来制造出直径为1厘米、长度为1.5厘米的结晶体,他们一共花费了4年的时间。经过千辛万苦制造出来的宝石,虽然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与天然绿宝石完全相同,甚至在亮度和色泽等方面都属于上品,但是在销售时却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人们常说“物以稀为贵”,如果一件商品可以批量生产,那么它的价值势必会降低。再结晶宝石虽然质地优良、色泽鲜艳,但它毕竟是人工生产的,与自然形成的宝石带给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许多人担心,自己花大价钱买来的宝石以后会变成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廉价货。稻盛和夫虽然开了四家直销店,但是销量甚微,他生产的绿宝石几乎无人问津。
幸而,稻盛和夫是一个不为常识所束缚的人,“将最简单的原理和原则奉行到底”便是他的哲学。他始终坚信,只要自己以合理的价格提供最高品质的宝石,总有一天可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他不断地扩大宣传,同时组织团队研发红宝石、蓝宝石等新的再结晶宝石,丰富产品的种类。最终,再结晶宝石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更在欧美市场引发了抢购热潮。实践再次证明,不被常识所囿,将质朴的原理和原则笃行到底的“稻盛哲学”,又一次将他的事业推上了新台阶。
1972年,为了实现陶瓷的多元化应用,稻盛和夫开始尝试用陶瓷来生产人工牙根和人工骨。开发陶瓷人工骨和人工关节的项目进展顺利,并且已经开始进行临床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就在这时,外界却指责人工骨和人工膝关节有违反药事法的嫌疑,各大报纸和杂志开始对这起事件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自京都陶瓷创办以来,这还是第一次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稻盛和夫茫然不知所措。
就在他一蹶不振的时候,他的精神导师、西片担雪法师为他解开了心结。稻盛和夫向法师倾诉自己的境遇,大师并没有宽慰他,而是淡淡地说了一句:“稻盛,受苦就是你还活着的证据。遇到灾难,就是你过去的罪孽消失的时候。罪孽没了,应该觉得高兴才对。虽然我不知道你过去有些什么样的罪孽,但如果这样就能消除罪孽,岂不应该祝贺?”
西片担雪法师的一席话,彻底点醒了稻盛和夫。人生于世上,有生、老、病、死、贪、嗔、痴诸多苦痛,没有人一辈子都生活在顺境和幸福之中。当遇到灾难、遭遇变故的时候,人们最常见的反应便是怨天尤人、长吁短叹,甚至为此而一蹶不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想,人生于世上,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必定会犯下许多罪过,必然要为此付出许多代价。如果说,这一次的灾难和不幸便足以洗脱自己过去的罪孽,那自己的身心岂不是自此获得了自由?而后无“债”一身轻,又恢复到生命初始时的那份纯净,这岂不是一大乐事?
稻盛和夫的面貌自此焕然一新,他把那些来自社会的指责比喻成“神所赋予的考验”,而这些考验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修炼自己的灵魂”。所以,当有人问“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毫不夸耀地回答“是为了比出生时有一点点的进步,或者说是为了带着更美一点、更崇高一点的灵魂死去”。
◎幸福来自利他的心
“一切幸福源自利他的心,一切不幸源于对自己的爱。”
一个太爱自己的人,一个总舍不得让自己吃亏的人,势必会变得自私。有了好处,自己要占;有了损失,让别人承担;日久见人心,最终的受害者还是自己。“忧患之接,必生于自私,而兴于有欲”,古往今来,因果循环,报应不断。
从前,在山脚下有一个村庄,村里有一个名叫阿大的人,是出了名的“自私鬼”。这一年,山洪突然暴发,正在山下放羊的阿大赶忙把自己的羊赶到高坡上。就在这时,他发现河里有一头牛,显然是受到了惊吓,跑进淤泥里走不出来。自己到底该不该进去把它赶出来呢?阿大心里思量着,如果赶出了牛,自己的羊被吓跑了怎么办?他看了看那牛,很像自家的那头,可是看缰绳,明显是邻居三宝一直用的麻花大绳。“昨天,他家的脏水还把我家的门前弄湿了呢。我才懒得管他!”阿大想到这儿,便心安理得地转过头去,盯住自己的羊群。
过了两天洪水渐退,阿大赶着羊群回到了村子里。还没进村,他就看到三宝心急火燎地从远处跑过来。“这老小子,这次丢了牛,一定很心疼吧!”虽然阿大两天没吃东西了,可是一想到这,他觉得自己走路都轻飘飘的了。
三宝跑近了,气喘吁吁地问:“你在山下有没有看到牛?”
“没有啊!怎么,你的牛不见了?”阿大故作惊讶。
“不是啊!是你的牛不见了。洪水来时,它受到惊吓,挣断了缰绳。我就拿自家的绳子把它拴住。本来想把它牵到高地上去,谁知它死活不走,还把我撞倒,自己跑到山下去了。”
阿大听到这话,彻底呆住了。他真不知道自己应该大哭三声,还是大笑三声。
许多人都说,我们的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微笑,它也会对你微笑;你对着它愁眉不展,它也摆出一副苦瓜脸让你看。稻盛和夫在创立京都陶瓷之初,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至于员工的生活与福利,他根本无暇顾及。年轻员工辞职事件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决定把公司的经营理念定为“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幸福,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这是稻盛和夫初次萌发出“利他之心”,结果收到了极为丰厚的回报,员工都把公司的经营当作是自己的事业,兢兢业业,让京都陶瓷迅速地壮大起来。这也为稻盛和夫继续行“利他”之事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京都陶瓷成立20周年的1979年,对于京瓷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先后有两家濒临倒闭的公司像稻盛和夫求援,希望他能够帮助企业进行重组。其中Trident公司是以生产电子计算器为主,另一家莎益博公司以生产车载对讲机为主。在此之前,京瓷从未涉足电子设备等终端产品的制造,对于稻盛和夫这是完全不同的行业,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他被两家公司的真诚和对员工负责的态度所打动,决定将两家公司纳入京瓷的旗下。
当时,两家公司已经出现严重的亏损,振兴之路十分艰难。更让稻盛和夫感到吃惊的是,公司内还有激进的工会组织,经常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组织罢工。由于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甚至包围了稻盛和夫在京都的总公司和他的住宅,或者利用传单和宣传车来对他进行造谣和诽谤,称他是“缺德经营者”。最后,连报纸和杂志也参与进来,进行恶意的报道。
有了上次被媒体大书特书的经历,稻盛和夫变得更加冷静。他始终坚信,支援莎益博工业、救助员工是一种利他的行为,只要自己经受住考验,就一定能够得到社会的理解。他把四家公司进行了合并,而后组织研发团队开发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产品,不仅扭亏为盈,也为两家公司原有的员工带来了更多的福利。
1981年,稻盛和夫被东京理科大学授予“伴纪念奖”。这是由伴五纪教授用自己的专利费收入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表彰那些对技术开发做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稻盛和夫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企业家,又奉行“为社会、为世人而鞠躬尽瘁”的人生观,不应再向社会索取,而应该以自己所有来回报社会。
1984年,稻盛和夫捐出了自己所持有的京瓷股份及现金约200亿日元,成立了稻盛财团,创设了“京都奖”,以奖励那些默默无闻、埋头钻研的研究人员,奖金额度接近诺贝尔奖。在稻盛和夫看来,“只有那些为人谦虚、付出成倍于他人的努力、在专业领域取得成就、有自知之明且对伟大的事物抱有虔诚之心,并且其成就必须是对世界的文明、科学和精神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才有资格获得这一奖项。
“京都奖”是稻盛和夫播下的一颗善良的种子,它不仅长成了一棵参天的大树,更随着爱心的传递而惠泽全球。许多获奖的科学家用奖金成立了各种基金、兴建了各种学术和研究中心,“一颗善意的心又孕育出了新的善意,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善意连锁反应”,这是让稻盛和夫最为欣慰的事。
稻盛和夫并没有就此感到满足,他把自己的一生划分为三个时期:“一生的寿命为80年,第一个时期的20年,是出生来到世间自立谋生前的时期;第二个时期为20岁到60岁的40年,是进入社会努力自我钻研,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的工作时期。第三个时期为60岁后的20年,应该是为死亡(灵魂之旅)做准备的时期。”设立“京都奖”只是他贡献的开始,他一直在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来帮助更多的普通大众。
1982年,政府提出了电气通信事业民营化的改革方向,稻盛和夫随即意识到,自己等待多年的机会终于到来了!当时日本的通信费在国际上也是属于极高的,但是由于通信事业一直是由国家垄断,民众对此只能无奈地接受,垄断体制出现松动,这是百年一遇的机会,他绝不能错过。此时的稻盛和夫已经年逾半百,重新经营电信事业无异于第二次创业,并且当时的电电公社的通信基础设施已经遍布全国各个角落,而京都陶瓷虽然发展迅速,但跟电电公社相比,“如同是大象面前的蚂蚁”。而且,通信事业完全脱离了京瓷的主业,稻盛和夫本人也对通信技术一窍不通。
对于当初的严峻形势,稻盛和夫在自传中说:“想要向庞大的电电公社发起挑战的我,就像是风车面前手握一根长矛的堂吉诃德。”每天晚上临睡前,他都会扪心自问,自己进军通信领域“是否动机至善,了无私心?”“自己的这一举动是不是哗众取宠?”“是否有想要流芳百世的私心杂念?”“为国民利益的动机是否纯净?”。当他确认自己为社会、为世人愿意鞠躬尽瘁的纯真志向没有丝毫的动摇时,他终于下定决心涉足这一领域,“为降低民众的电话费而奋斗”。
1984年6月,第二电电企画正式成立,确立了“为国民大众降低日本的通信费”的经营目标。当时,国铁方面成立了日本电信,日本道路公团的丰田方面成立了日本高速通信。他们可以借助铁路和高速公路来铺设自己的线路,无疑比第二电电拥有更大的优势。再加之电电公社这个行业巨头的存在,第二电电的成长之路,注定充满了荆棘。
自古有一句话叫“好心自有好报”,稻盛和夫进军通信领域,他原先收购的两家公司Tiedent和莎益博为第二电电的成长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稻盛和夫和全体员工始终抱着“用更低廉的价格为国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是善事”的信念,持续开展经营,最终使日本至大阪之间的通话费从3分钟400日元降到80日元,第二电电也开始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而后,国家又放开了用于车载电话的移动通信领域的限制。稻盛和夫确信“即将迎来一个无论何时、何地,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通话的手机时代”,于是立即做出了率先进入这一领域的决定。
人们常说,所有成功的人都具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如今手机的普及就证明了稻盛和夫的预见性。第二电电也因为他这一预见性的决策而飞速发展,成为日本第二大通信公司。
从员工到同行,再到全体国民,稻盛和夫利他的范围越来越大,利他之路越走越远。与此同时,他所取得的成就也越来越大。稻盛和夫常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修炼灵魂”,于利他一事中,他得到的是心灵的丰盛与满足。至于名利与成功,则完全是“利他”之心所产生的附属品,是整个社会对他的良善之心所给予的丰厚回报。
◎活着就要感谢一切
“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着于财物,进而不执着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
“活着,就要感谢”这是稻盛和夫哲学中“六项精进”中的一项。
我们不可能孤身一人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去,我们的生活中需要空气、水、食物,还需要家庭成员、单位同事,还要有社会环境的支持。如此看来,只要我们能够健康地活着,就该自然地生出感谢之心。这是其一。其二,当我们有了感谢之心并将它表达出来时,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身边的人,便都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当我们在公交车上给别人让座时,人们都会感激地说声“谢谢”,这时,不仅他是快乐的,我们自己也会感到心情愉悦,甚至周围的人都会感觉到惬意和温馨。这种善意在人群中不断地传播开来,不断地循环下去,最终换来的是整个社会的和谐。
这就是稻盛和夫为什么把感谢当作是人生中“精进”的理由。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感谢”周围的一切,感谢我们的社会,甚至是感谢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在稻盛和夫看来,常存良善之心,多行布施之举,便是“感谢”的最好方式,也就是他在自传中多次提到的“为世人为社会奉献终生”。
功成名就之后的稻盛和夫开始担任各种不同的社会职务,从行革会的分会议长到商工会的会长,再到文化机构、教育机构的理事、顾问,可以说是各种光环围绕。对他来说,这些头衔并不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加“知名”,而是意味着一份责任,一份担当。
在他担任京都商工会议所副会长时,当时的会长塚本幸一想让他接替会长的职务。稻盛和夫觉得,只有自我表现欲强的人才会热衷于财经界的活动,他也一直认为塚本幸一是喜欢抛头露面才担任会长的,于是便婉言谢绝了。塚本幸一却说:“你难道只关心自己公司、一点儿也不愿意为当地做些贡献吗?”
塚本幸一的话,戳到了稻盛和夫的痛处。他厉声说道:“为社会、为世人鞠躬尽瘁是我的人生态度,做会长只不过是经常抛头露面而已。”塚本幸一却十分镇静地说:“你是这样看的吗?我是牺牲自己,在做贡献。”
稻盛和夫忽然之间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塚本幸一先生。他担任会长,并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在牺牲自己公司的利益,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为京都的经济繁荣贡献力量。与他相比,自己只不过是拿出一点点资金,成立了一个财团而已。
这次谈话对稻盛和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名利一事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头上顶着什么样的名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做出了相应的贡献,是否对得起这些称号,是否问心无愧。自此之后,稻盛和夫开始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事务,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教育等诸多领域进行活动,并且从国内走向了国际,以求更好地实现自己“为世人、为社会贡献余生”的宏愿。
在学术领域,对自然科学、历史等方面的研究,稻盛和夫有求必应,不断地为他们提供援助。如为卡内基协会在智利的拉斯坎培那斯天文台捐建了麦哲伦望远镜,赞助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考证中国长江文明,帮助民族学博物馆购买大英帝国议会文件等。与此同时,他还参与了电影《地球交响曲》的制作,修缮了“国际留学生之家”,赞助京都不死鸟足球队,为鹿儿岛大学捐赠纪念会馆……其中有许多耗资巨大的项目,稻盛和夫都是慷慨解囊,毫不吝啬。
稻盛和夫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便是“谋利有道,散财亦有道”。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追求利益绝不能违背道义,应该抱有正大光明的经营态度,不靠坑蒙拐骗来获取利润,这是“谋利有道”;在获得利润之后,也不能为了一己享受而肆意挥霍,而应当把财富用于社会和世人,必须遵循正确的为人之道,这就是“散财亦有道”。
稻盛和夫的财富观,以及他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都与他佛教的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常说,佛有三施:财施、法施和无畏施。对于这三项布施的含义,宣化上人曾经作过十分精到的论述:
财施,施国、城、妻、子——把我的国家布施给人;这一个城池完全是我的财产,我布施给人;把自己的太太布施给人,你看这个舍,真施真舍!把自己的子女布施给人,这也是真舍!乃至于一切一切的田产、房子、产业,都布施给慈善机构,或布施给有道德的人,这叫财施。
法施,就是说法教化众生,这种布施是最大的布施,所谓“诸布施中,法布施最”,法布施是最要紧的。
无畏施,就是在人惊慌恐怖、将要没有命的时候,你能以现无畏身、行无畏行。譬如有个人在火难中就将要被烧死了,你能在这时候奋不顾身,到火里边去把这个人救出来,这可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这就叫舍生命而救护众生,也就是无畏施。
不只是佛教,其他宗教也强调布施的重要性。对于这一点,哲学家周国平曾这样解释:“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着于财物,进而不执着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
稻盛和夫所行之事,诸如设立“京都奖”、援建纪念馆、赞助足球队,即为佛家通常所讲的“财施”。在施舍财富的过程中,他去除的是自己对于世俗之物的贪鄙之心,得到的是为社会、为世人尽力之后的幸福感与满足感。而他的施舍远不止于此,“法施”才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最大贡献,只是他所布施的不是佛法,而是经营学中的“稻盛哲学”。
1980年,稻盛和夫在京都青年会议所的青年经营塾做了一次演讲,反响强烈。年轻的经营者纷纷恳请他传授给他们一些经营的诀窍。之后不久,他们便成立了学习会,取名“盛友塾”。其后,大阪、神户、东京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学习会,“盛友塾”也改名为“盛和塾”。每次例会,塾生都会提出自己在经营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诸如“家族企业内部意见不统一应该如何处理”“进军国际市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处理好与员工的关系,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等等,而稻盛和夫则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一一为他们进行答疑。
随着盛和塾的不断扩大,1991年成立了全国性的组织。稻盛和夫在倡议书中写道:“经营的要诀在于经营者的心灵。如果能够领悟到经营的真髓,纯净经营者的心灵,那么经营必将一帆风顺。立志提高自身的品德、实现企业的稳定和兴盛的全国的经营者们,让我们集结起来吧!”
如今,以年轻企业家交流、切磋为目的成立的盛和塾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塾生总数已超过7000名。无数的经营者在“稻盛哲学”的指引下,使经营走上了正轨,甚至有许多家企业已经上市,稻盛和夫为此感到无比欣慰,他在自传中自豪地写道:“我完全处于义务所发起的盛和塾,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是我始料未及的。今后只要时间允许,我还会继续畅谈人生和经营。”
1997年9月7日,年逾花甲的稻盛和夫在京都八幡的圆福寺出家为僧,尊临济宗妙心寺派圆福寺的西片担雪法师为师。稻盛和夫自此便过起了化缘、坐禅的苦行僧生活。
“一天傍晚,我正背着沉重的行囊,拖着疲惫不堪的双腿走着,一位正在街旁打扫落叶的妇女靠近我说:‘累了吧,你拿着去买个面包吃吧。’她悄悄地施舍给我100日元。拿着这枚硬币,不知为什么我感到难以言表的幸福,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位妇女看上去并不富裕,但她向我布施的这种美好善良的心灵,是我在过去的人生中从未体验到的,是那么清新和纯洁。幸福感贯穿我全身,我感到这才是神佛的爱。”
这是稻盛和夫在自传中提到的、自己最难忘的一次化缘经历。一个拥有数千亿家产的商人,出家之后却为别人施舍的100日元而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稻盛和夫——一个以“敬天爱人”之心来经营企业、经营人生的智者。
在他出家之前,西片担雪法师就曾对他说过:“你可以削发出家,但从此以后,你必须回到现实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才是你的佛道。”
2010年,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三大的日本航空公司正式申请破产保护。意味着一家服务了近60年的航空公司即将消失,5万人面临失业,这无论是对日本航空业还是对日本经济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为此,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特意邀请稻盛和夫出任日航CEO,他甚至说:“如果能够请动稻盛和夫,日本政府将不必再投入几百亿美元纳税人的钱去激活日航,就可以使日航重新崛起。”
与交通运输业从未打过交道的稻盛和夫,最终决定以零薪水和不带团队的方式出任日航CEO。短短一年的时间,稻盛和夫便让日航起死回生,创下了日航历史上空前的1884亿日元的利润,创下了利润、准点率和服务水平三个世界第一,再一次证明了“稻盛哲学”的价值。
“在波澜万丈的人生中,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和困境,都不能怨恨、叹息、堕落,而是应该积极乐观地接受人生的考验,脚踏实地地付出努力。无论对于何种命运,只要时刻抱有感恩之心,积极进取,人生的大门自然就会敞开。”
“若在世间即有佛,若无世间即无佛。”稻盛和夫一生都在践行着“人生佛教”的理念,以一颗慈悲之心、利他之心来参与世间的事业,通过自己的经营来造福众生,实现自己的佛道。这就是“经营之圣”的“活法”,也应当成为每一位企业家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