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iphone和ipad的市场走俏,乔布斯迎来了人生最大的辉煌。这两件产品不仅成为全世界年轻人的宠儿,更让它们的创造者乔布斯声名大振。然而,这也是乔布斯生命中最后的辉煌,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溘然长逝,引发人们无限的唏嘘。一时间,纪念乔布斯的文章、活动层出不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乔布斯的佛教情结。
每一个有机会接触苹果产品的人都会为乔布斯的设计理念所深深震撼。整齐划一的黑色外壳,没有任何商标和文字说明,开机画面也只是一个苹果出现在单一颜色的显示屏上,简约自然到了极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思想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便是禅宗的信仰带给乔布斯的最好的礼物,正是凭借着这些独特的、东方式的美学视角和哲学观念,乔布斯才赢得了其人生之中最辉煌的成功。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We're here to put a dent in the universe。Otherwise why else even be here?)”乔布斯的这句名言,激励了无数的青年人为梦想而奋斗。乔布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乔布斯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各种先进的技术、专利和设备,还有不断超越自己,甚至超越死亡的精神,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为改变世界而活的精神。即使有一天,乔布斯的技术离我们的生活远去,乔布斯的灵魂也将永远与我们同在!
◎被遗弃,被选择
乔布斯前半生的命运可谓曲折坎坷。1955年2月24日,乔布斯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他的母亲是一名年轻未婚的在校学生,乔布斯出生不久,没有养育能力的母亲便将他交给了保罗夫妇抚养。
对于自己被领养的这件事,史蒂夫·乔布斯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了。
“我的父母在这件事情上对我很坦率。”乔布斯常回忆说。在他六七岁的时候,他和一个小女孩坐在自家门前的草地上聊天,无意中他提起了自己的这段经历。“这是不是说明你的亲生父母不要你了?”小女孩无心的问话深深地刺痛了小乔布斯的心。后来,乔布斯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那时他的心情就好像是被闪电击中了一样。一回到家,乔布斯便放声大哭起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比得知自己被亲生父母抛弃更痛苦的事呢?慈爱的保罗夫妇为小乔布斯解开了这个心结,他们把乔布斯喊到身边,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不是这样的,孩子,你要理解这件事情。”父亲保罗望着他的双眼,一字一顿地强调:“我们是专门挑得你。”
对于当时的乔布斯来讲,这是一个特别的体验。被亲生父母所遗弃,而后又被养父母所选择。许多人都相信一出生就遭到抛弃的事实。这样的经历影响了乔布斯的一生,在乔布斯的心中留下了不可愈合的伤口。这些伤口决定了他在之后的人生中对于自己所制造出的每一样东西都要完全掌控的那种强烈欲望。
对于这些猜测,乔布斯则说:“有些人认为,因为我被父母抛弃过,所以我非常努力地工作以求出人头地,这样我的父母就会悔不该当初曾经所做出的决定,但这简直太荒谬了。当我知道自己是被领养的这件事的时候,这或许能让我感觉到更加独立,但我从未感觉我被抛弃过。我一直都感觉自己很特别,我的父母让我觉得自己很特别。”
每当有人称保罗夫妇是他的“养父母”或者暗示他们不是他的“亲生父母”时,他就会异常愤怒。“他们百分之一千是我的父母。”乔布斯总是这样说。可见,正是保罗夫妇的一席话成就了乔布斯,让他从一个自卑的弃儿变成一个被选择的幸运儿。是他们给了乔布斯一个温暖的童年,也是他们给了乔布斯创造辉煌事业的最初的自信。
小时候乔布斯并不是一个好学生,而是那种调皮捣蛋的“坏孩子”。他性格独立、喜欢吹牛,和老师对着干,因此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甚至被赶出教室。在上学的最初几年,他总是会给家里惹这样或那样的麻烦。很快,保罗夫妇发现,无论是从天性上还是从所接受的教育上,乔布斯都不是一个愿意接受权威的孩子。对此,乔布斯自己也说:“我遭遇的是自己从未遇到过的另一种形式的权威,而且我不喜欢。他们几乎都要制伏我了。差一点儿他们就把我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赶走了。”在乔布斯看来,学校没有激发起他对学习的兴趣,而是强迫他去背一些没用的东西。就在那时,乔布斯开始展现出自己性格的多面性:敏感又迟钝,易怒又超然。这些脾性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
乔布斯就读的学校——蒙塔·洛马小学在他家四条街之外,是由20世纪50年代的一群低矮建筑组成的。在那里,乔布斯靠恶作剧来打发自己的童年时光。乔布斯有个叫里克·费伦蒂诺的好朋友,他们常常在一起调皮捣蛋。有时他们会制作小海报,在上面写上“带宠物上学日”,引起教室里一片混乱;有时他们骗到了几个孩子的自行车锁密码,然后跑去将这些锁从车上拿下来换到其他车上,那些被换了锁的孩子往往要挨到很晚才能回家。
乔布斯的种种行为令校方忍无可忍,在他上3年级之前,就被老师送回家3次。他的父亲保罗从未因此而惩罚他,他平静而有力地向校方阐明:“这不是他的错。如果你提不起他的兴趣,那是你的错。”
就在乔布斯被校方当作一名“问题儿童”来对待的时候,他“生命中的圣人之一”——老师伊莫金·希尔出现了。希尔认真地研究了乔布斯几个星期的表现,意识到乔布斯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生,而对付他的关键就是“收买”他。一天放学后,希尔交给乔布斯一个写满了数学题的练习本,并承诺说如果他将这些习题解出来同时保证大多数正确的话,就会给他一只超大的棒棒糖,外加五美元。乔布斯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做完了手里所有的练习题。就这样,几个月下来,乔布斯便不再需要什么奖励了,他已经对希尔夫人充满了敬意。
除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之外,希尔夫人还为乔布斯弄到了一些小工具来满足他的好奇心。在希尔夫人那里,乔布斯学到了比在其他老师那里多得多的知识。乔布斯曾经在一次采访中郑重其事地说:“希尔太太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一生。”
在乔布斯4年级的时候,他顺利地通过了希尔夫人的测试。学校允许他连跳两级,而他的父母却明智地决定让他只跳一级。于是,乔布斯这个有些不合群的孩子来到了一个新环境——克里滕登中学。
在这个新环境里,乔布斯常常受欺负,他多次向父母提出转学的要求。最终,保罗夫妇答应了儿子的要求,举家搬到三英里以外的南洛斯阿尔托斯。
在那里,保罗夫妇大部分周日都会带乔布斯去教堂。一次,乔布斯手里拿着一本上面印有一对饥饿儿童的杂志,向牧师质问道:“如果我想举起我的手指头,上帝在我举之前就知道我要举哪一根吗?”
牧师回答说:“是的,上帝无所不知。”
这时,小乔布斯指着杂志封面上的那张照片问道:“那么,上帝知道这些吗?他知道这些孩子身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吗?”
牧师回答:“史蒂夫,我知道你不明白,但是,是的,上帝知道这一切。”这件事之后没多久,乔布斯便宣布不想再崇敬这样一位上帝了。他再也没有去过教堂,而是将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研究并实践佛教禅宗的教义上。多年后,当他反思自己的信仰时,他说:“当基督教太过基于信仰,而忽略了以耶稣的方式生活或者从耶稣的角度去看世界,它的精髓就消失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乔布斯不再隐藏自己对权威的厌恶,他的性格也逐渐变得古怪、顽固、叛逆。在他15岁那年,他甚至开始吸食大麻及迷幻类的药物。这些习惯的养成,可以说与他幼年时代被父母遗弃的经历是分不开的。然而也正是这样的一段童年经历,加上开明的养父母和因材施教的希尔夫人,为乔布斯日后在商业世界中的奇智和远见奠定了基础。
◎东方文化的巡礼者
乔布斯学禅的入门读物是日本禅师铃木俊隆用英文写的《禅者的初心》(Zen Mind, Beginner’s Mind)。追源溯流,铃木俊隆算是禅宗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在日本的传人。1959年,铃木俊隆禅师抵达美国,凭着六祖“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一句话,立志教授全无佛学根基的美国人修习禅道,以弘扬佛法。《禅者的初心》就是铃木俊隆禅师为那些对佛学一窍不通的美国人写的英文入门读物。
在一个80%的人口都信仰基督教的国度,宣扬佛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铃木俊隆禅师自有一套通俗易懂的教学法。有一次,一个美国学生问铃木俊隆禅师,为什么日本人的茶杯做得这么纤细精致,很容易被大大咧咧的美国人不小心打碎。铃木俊隆禅师回答说:“不是它们做得太纤细,而是你不知道如何去掌握它。你必须依照情境来调整自己,而不是要环境来配合你。”
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很少有美国人能真正理解禅的奥妙。但毫无疑问,乔布斯属于极少数的例外。禅宗不看重经文,不讲究繁文缛节,不提倡烦琐思辨,“一切唯心、万法唯识”,讲究发自内心的顿悟。这种思维方式恰恰契合了乔布斯的心性。从《禅者的初心》里,乔布斯看到了一个清净、澄澈、可以任思维自由行走的理想世界。
在里德大学,当大多数小混混沉溺于酒精、毒品和色欲的时候,乔布斯找到了思想上的依托——禅。因为有追求,乔布斯在里德大学期间,总是根据兴趣到教室旁听对自己有用的课程,例如英文书法课。他后来说:“如果我在大学里没有旁听过英文书法课,Macintosh电脑就不会有那么多漂亮的、比例匀称的字体。”
不得不说,乔布斯后来在苹果公司所表现出的各种才能,包括慧眼独具的战略思考、艺术唯美的产品设计,多少都有一些禅的影子。正如铃木禅师在《禅者的初心》一书中提到的:“做任何事,其实都是在展示我们内心的天性。这是我们存在的唯一目的。”
也许,乔布斯终其一生都是在实践铃木俊隆禅师的这句话。
入学几个月之后,乔布斯便厌倦了大学生活,于1974年搬回了父母在洛斯阿尔托斯的住所,并找到了一份工作。然而,这份工作乔布斯也没能干下去,因为在他的心中一直憧憬着一次精神之旅。于是在1974年夏天,乔布斯中断了在雅达利公司的工作,从瑞士乘飞机前往印度。在印度,乔布斯整整待了7个月的时间。
乔布斯对东方精神、印度教、佛教禅宗以及探寻个人启蒙的浓厚兴趣,并不仅仅是一个19岁青年的心血来潮。在他的一生当中,他追随并遵循着许多东方宗教的基本戒律,比如对“般若”的强调——通过精神的集中而直观体验到的智慧和认识。没有人知道乔布斯在那7个月的时间里内心有着怎样的变化。多年之后,他曾经这样描述自己在印度的岁月:“我看到了西方世界的疯狂以及理性思维的局限。如果你静静地坐下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己的心灵有多焦躁……这时候你的直觉就开始发展,你看事情就会更加透彻,也更能感受现实的环境。你的心灵逐渐平静下来,你的世界会极大地延伸。”
印度的朝圣之旅之后,乔布斯正式的商业生涯开始。这次旅行经验后来被他称为“两三件他做过最重要的事中的一件”,并且由此获得了“一种那些没有踏上过相对文化寻根之旅的人永远都无法理解的思维方式”。乔布斯的印度行计划始于1972年刚进入里德大学时,一个学期后他因故退学,但为了旁听几门宗教选修课,他在同学的宿舍里搭铺暂住。这次旅行的花费来自他在一家视频游戏公司打工攒下的7000美元。
1974年,在印度最炎热的季节,乔布斯和同样拥有宗教兴趣的同学丹尼尔·寇特“光着脚穿着破烂衣服”,背包到达印度。一开始他们慕名前往印度北部的小城维伦达文,去拜见当时最受欢迎的印度教圣徒Baba。可惜,当两个人到达那里时Baba已经去世,他们永远地错过了像很多来这里的其他西方人一样,奉Baba为精神上师的机会。于是,他们俩“在印度四处流浪,阅读并谈论哲学”。
丹尼尔在回忆那次经历时说:“说是朝圣,但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走。”对乔布斯和丹尼尔来说,最近的佛教圣地是恒河旁的“初转法轮”之地——鹿野苑。佛陀释迦牟尼于2500年前选择这里做第一次宣扬佛法之地,也是佛教最终具备了佛、法、僧三宝,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开始的地方。鹿野苑往北10公里就是佛陀真正涅槃的地方——拘尸那罗,当时佛陀路过这里得了病,在沙罗双树下圆寂,后来人们在拘尸那罗建起了大涅槃寺和大涅槃塔。再继续往北快到尼泊尔的地方,有悉达多(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童年生活的地方迦毗罗城。如果决定继续沿着恒河向加尔各答前进,会来到一个圣地更加集中的片区:灵鹫山、竹林精舍、纳西陀、昆舍离、巴特那、王舍城,还有佛教徒心中最神圣的地方——菩提伽耶,所有这些当年佛陀和他的弟子步行所及、讲经说法、集会入定的地方。
很少人对乔布斯的这次印度之旅进行过考证。但我们能了解到的是,乔布斯的这次朝圣之旅,结果是失望而归。由此,他变得更加郁郁寡欢、沉默不语。他打消了借助某位大师或某种宗教来解决内心的困惑和不安的想法,相信只有通过个人的修炼、直觉和顿悟才能获得真谛。他重新对强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学产生了兴趣,并跟随来自日本的禅道师父古文知能学禅。修禅强调直觉和顿悟,但要达到“顿悟”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乔布斯的人生经历中有这么一段,当他从里德大学辍学返回硅谷后,经常到日本禅师乙川弘文主持的禅宗中心修习。在创办苹果之前,乔布斯一度不知道对自己的未来该如何决断,他很想去日本继续修习,但是又无法放弃创业的理想,于是向禅师求教。禅师对他讲了那则著名的禅宗故事——风吹幡动:“千百年前,有僧人说:‘是风动。’又有僧人说:‘是幡动。’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不知道禅宗的修习对乔布斯的个性有着怎样的影响,但在他接下来的人生历程中,不管是制定公司产品策略,还是直面人事斗争,甚至面对生死挑战,乔布斯一直都是在追随自己的内心。“你们的时间有限,不要将时间浪费在重复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活在其他人思考的结果中。不要被他人的喧嚣遮蔽了你自己内心的声音、思想和直觉,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乔布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通常对于修禅的人来说,要想真正的明心见性,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见山则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而在乔布斯的职业生涯中,也经历了类似的三个阶段:创立苹果公司,被逐出苹果公司,重回苹果公司。如今的“苹果公司”,已经不再是起初的“苹果电脑公司”。不管是Mac还是iMac,是Apple I还是Ipod,改变的不仅仅是名称,更渗透着浓浓的“禅”意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在乔布斯那里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技术和设计思路:No Button(“无须按钮”)。“按钮”是电子设备“天然标志”,但乔布斯明白,用户要的不是按钮,而是“直指人心”的功能、效用和体验。所以乔布斯后来的诸多设计外形都极其简单:使用者“所见即所得”,只看到一个屏幕和一个隐形化的按钮加触摸操作盘。再后来的Iphone更是把No Button技术和设计理念贯彻到极致:一部只有屏幕没有按钮的手机。
乔布斯重回苹果之后推出的“系列”产品(从iMac到iPod再到iPhone),激活并放大了苹果公司崇尚“小我”的基因,苹果的设计理念完成了一个全新的转变:用户要的不是技术,甚至不是电脑,而是利益的最大化和体验的最优化。这就是这位“苹果教”教主所领悟到的“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才是技术功能变成体验、效用的方向。
在乔布斯结束其印度之旅33年后,他的iPhone、iPad等产品再次涌入印度市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可以看作是他对昔年印度之旅所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对佛教信仰的另一次探寻。
◎寻找人文与科技的交汇点
在乔布斯一生中,对他有重要影响的第二个人就是和他一起创立苹果公司的传奇人物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人们常常叫他“第二个史蒂夫”,或称他们是“苹果双雄”。“苹果双雄”的第一次会面是在比尔·费尔南德斯家的车库里,当时乔布斯很欣赏沃兹在电路设计组装上的才能,虽然乔布斯极为自负,但对于沃兹尼亚克所展现出来的技术,乔布斯只得甘拜下风、自叹弗如。毫不夸张地说,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的这次见面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更创造了一个商界传奇——苹果公司。
对于事业,乔布斯曾经在1995年的一次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在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之前,你可以去找一份餐馆杂工或者类似的活儿干,那确实非常累人。但我坚信,是否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是决定创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乔布斯不会在车库里不分昼夜地工作,也不可能在被自己创立的公司赶走之后再重新归位。
当乔布斯在破旧的车库里创办苹果电脑公司的时候,这个辍学的男孩或许并未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亿万富翁,他只是想做这件有趣的事。只有这样,等到一天过去的时候他才会微笑着进入梦乡。
细心的人或许会发现,乔布斯的装束从未因为他的富有而改变,同款的衣服跟新百伦运动鞋伴随其一生,但是他的一言一行却是那么充满激情。为什么?就像他自己所说,他正在做一件美妙的事。
从大学时代开始,乔布斯就总是有意识地将自己置身于艺术与科学的交会处。在他所有的产品当中,科技必定与完美的设计、外观、手感、精致、人性化甚至是浪漫结合在一起。
在大学时,乔布斯对书法课非常感兴趣。“其中所蕴含的美、历史意味和艺术精妙之处是科学所无法捕捉的,这让我陶醉。”也正是因为那一次经历,使得乔布斯成了追求友好图形用户界面的先锋。
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在他为乔布斯所写的传记里这样评价道:“史蒂夫·乔布斯就这样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位企业管理者,一个世纪以后他一定还会被人们铭记。在历史的万神殿里,他的位置就在爱迪生和福特的身旁。在他的时代,他超越众人,创造了极具创新性的产品,把诗歌和处理器的力量完美结合……他能够在苹果的DNA中融入设计的敏感、完美主义和想象力,使之很可能,甚至此后几十年,都是在艺术与科技的交汇处成长的最茁壮的公司。”
乔布斯曾说:“我的激情所在是打造一家可以传世的公司,这家公司的人,动力十足地创造伟大的产品。其他的一切都是第二位的。”
“有些人对我说:‘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但那不是乔布斯的方式。在人人都信奉“顾客就是上帝”的时候,乔布斯却从不依靠市场研究和调查。他甚至说,人们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它们面前,而我们的责任就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们将来想要什么。“宝丽来的埃德温·赫伯特·兰德曾谈到过人文与科学的交集。我喜欢那个交集,那里有种魔力。有很多人在创新,但那并不是我事业最主要的与众不同之处。苹果之所以能与人们产生共鸣,是因为在我们的创新中深藏着一种人文精神。我认为伟大的艺术家和工程师是相似的,他们都有自我表达的欲望。”乔布斯如是总结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苹果电脑以及其他衍生产品能在短短数年之间风靡全球,与苹果公司独特的设计理念是分不开的。设计是产品的灵魂,苹果公司的每一个产品都是一个充满灵魂的作品。以前,苹果产品是小资、特立独行甚至冷门的代言词,但它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抢夺了索尼的电子市场,并令三星望而却步。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乔布斯的设计具有灵魂,他的产品具有灵魂的另一个代名词——人性化。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苹果公司的很多产品不管是在宏观上还是在细节上都是那么细腻。当人们触摸它们的时候,甚至会以为自己真的触摸到了充满温度的人类的皮肤,这样很自然地就拉近了产品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让消费者体会到这不仅仅是一件冰冷的没有任何人情味的商品,而是他们的爱人、孩子甚至父母。
将科技与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这是苹果公司的理念,也是史蒂夫·乔布斯坚持创新的方向。在这个世界上,能同时将创新、质量、成本三者都做到极致的大概只有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了。乔布斯的成功并非偶然,苹果公司的成功也并非偶然。苹果公司早在30年前就开始从事手机业务,可以说乔布斯拥有非常强大的洞察力。iPhone就像是一款永不过时的产品,它代表着最新的技术,拥有最好的体验,而且还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在提到自己的产品时,乔布斯总是意味深长地说:“在许多人的字典中,设计意味着华丽的虚饰,是室内装潢、是沙发皮质的面料。但对我来说,没有什么能远离设计。设计是产品的灵魂,灵魂通过产品的外观表达自己。”
◎人生没有开关
自史蒂夫·乔布斯重新执掌苹果公司以后,先后推出了iBook、Mac mini、Mac OSX等深受大众欢迎的产品。2004年iPod开始流行,2007年iPhone上市,随后iPad风靡全球。2010年5月,乔布斯领导的苹果公司市值超过微软,成为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
治理苹果的良方并非开源节流,而是要以破釜沉舟之势持续创新。
乔布斯的理想是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他认为这是最大的善行。在苹果公司有一种文化叫作“海盗精神”,海盗精神的源泉其实就来自于乔布斯的那个伟大的梦想——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乔布斯曾在一次访谈中说:“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你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上吧,这不是关于苏格拉底,这是关于你自己,以及关于你如何给你每天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真善美。”西方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认识你自己”是一个理性原则,所谓智慧,就是要从“自知无知”到“知”,从“知”到“行”,而“行”便是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也是乔布斯的梦想。
哲学从本质上说更多阐述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就是公司的战略思想。一个企业拥有清晰的战略目标比什么都重要,苹果的目标就是改变世界,他们也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不断超越,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成功。对乔布斯来说,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就是一个巨大的智慧宝库,他比任何人都明白,宝库里的智慧就是苹果的战略所在。
在一般的公司,创新系统往往指的就是技术系统的更新,但乔布斯认为消费品最大的创新不在技术上,而是在用户的直接体验上,因此乔布斯将创新重心放在了用户体验上。从iMac、iPod、iPhone到iPad,如果单纯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苹果产品的性价比是不高的。这些产品的卖点恰恰是“创意”,因为苹果的产品贴近消费者,能带来新奇而时尚的独特体验,让消费者爱不释手。
乔布斯曾经有这样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建议:将对话框的按钮设计成红绿灯的三色:红色是关闭窗口,黄色表示窗口最小化,而绿色就是放大窗口。设计师们都觉得这个想法过于奇特,但是没过多久,这个方案就成了苹果的经典之作。
在禅宗里有一副著名的《十牛图》,是中国的师远禅师改作《八牛图》而成,图中描述了一个牧牛人丢牛、寻牛,失而复得,最终得悟的故事,蕴含着禅者所必须经过的修行、开悟、调伏业识,终至见性,进而入世化众的心路历程。纵观乔布斯的职业生涯,他恰恰经历了这样一个从迷惑到寻找,再到顿悟,进而用自己的所思所得改变世界的过程,这也是乔布斯作为一个禅者的心路历程。
在乔布斯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不断地在思考着死亡。回想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从印度朝圣到后来的修禅,再到自己信仰的转变,他说:“我对上帝的信仰是一半一半的。我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认为一定有一位超出我们所见的存在。”
当他开始感觉自己正在面临死亡的时候,这位曾经叱咤商界、改变了亿万人生活的大师,道出了自己“最后的期望”:“我愿意相信在一个人死后有些什么东西是依然存在的。如果你积累了所有的这些经验,可能还有一点智慧,然后这些就这么消失了,会有些怪怪的。所以,一方面我真的愿意相信,会有些什么东西留存下来,也许你的意识会不朽……但是另一方面,也许就像个开关一样。啪!然后你就没了……”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乔布斯才不喜欢给苹果产品加上开关吧。
无论如何,这位特立独行的大师最终还是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因身患胰腺癌去世,享年56岁。有人说,乔布斯死了,一个时代过去了。尽管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纪念乔布斯,但是了解他的人知道,乔布斯并没有远去。
对于乔布斯一生所创立的丰功伟绩,奥巴马如是说:“史蒂夫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他勇于与众不同地思考问题,敢于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他的天赋和才华也使他能够做到。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重塑了整个业界,并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罕见的壮举之一,即他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看这个世界的方式。”相信,对于这段话,无论是乔布斯的对手还是敌人,谁都无法辩驳。
乔布斯人生中最重要的箴言之一,就是“记住你即将死去”。这句话帮他指明了生命的方向。“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来自外部的期望、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对困难和失败的恐惧,所有的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你已经什么都没有了,你没有理由不去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乔布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如果答案连续好几天都是“不”的话,他就明白自己需要改变一些事情了。
可以说,在乔布斯生命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并为改变世界而活的。这两个,一个是他的处世准则,一个是他生活的目的。不管乔布斯是否已经远去,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准则,必定会影响更多的人,让他们也如乔布斯一样——忠于自己,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