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朋友,你读课外读物吗?你知道课外读物对我们的学习有怎样的帮助吗?你知道我们在课外读物中学到的知识有多么庞大吗?不要以为只要把课本的知识弄明白就万事大吉了,因为只读课本上的知识,你永远成不了最出色的好学生。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了我们青少年的必修课。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你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你的认知水平和作文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个学科的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1.课外阅读有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当你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连成人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你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就能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品味人生,升华人格。
2.课外阅读有助于在读中积累语言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得少,二是记住得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你能多读点书,多积累些词,天长日久等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课外阅读有助于理解和运用知识
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恨不得我们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其中的知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水平。这种想法,其实还是应试教育衍生出的怪胎思想。
有这样一位理科高考状元,他在高中的3年内借书100多册,平均10天阅读1册。他的阅读面非常广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均有涉及。既有新课标指定的课外读物,如《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老人与海》,也有学术类著作如《二十五史》、《王阳明》、《菜根谭》等,还有教辅类书籍等,当然,也少不了一些文学小说、散文,以及各类杂志,如《傲慢与偏见》、《飘》等以及李敖、余秋雨、冰心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到高三时,他的阅读目标更明确了,既有理科的教辅书,介绍有效学习方法的书籍,还有清华等名校的介绍资料。
可见,课外阅读并不是闲书,优质的课外读物反而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运用知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益处。
4.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通过大力推动课外阅读,让我们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寻觅和掌握相关知识,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课外阅读有助于开拓我们的思维
书读多了,思路自然就比较开阔了,思考问题也就不再单一了,能找到一种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优质的课外读物,不但能“节省”我们的学习时间,而且有利于学习潜力的深度发掘,撞击出我们内心的智慧火花,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读书的力量就在于此!
由此可见,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我们青少年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也是我们青少年的精神食粮。
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课外书呢?一般说来,我们要把握下面几个大的方向。
第一,值而不费。读书是为了进步,为了提高自己,所以要读那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书,这样才值得,才有效。读书若只为了消遣有趣,于己无益,还是一种浪费。所以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努力方向选书。
第二,易而不难。要选择那些语言通俗、内容较浅显的读物。有许多好书,比如社会科学方面的名著、科技方面的名著,我们中小学生一般难以读懂,所以不宜选择它们。为了选好读物,我们除了自己要锻炼选择、判断能力外,还可以多求助于老师或有关部门。比如团队组织、教育部门经常推荐的一些好书目,出版部门也出版了许多专门写给青少年的好书,如“少年百科”丛书、《青年文库》等,另外还可参考《青少年阅读指南》等杂志。
第三,好而不劣。所谓好书,就是书的思想内容好、知识多、文笔好。劣书则是指那些内容不健康、文笔差、错误多的书。对于黄色书刊要坚决抵制。
第四,全而不偏。读物的范围大体有:加强思想修养的书,提高文艺素养的书,扩展知识范围的书,如科普读物、历史读物、地理读物等,配合课程学习的参考用书。
青少年朋友,你在读课外书时,常见的问题是不是偏爱看小说,不爱看修养读物?你要想全面发展,就应该读各方面的书,以求全面发展,提高各个方面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