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人们不愿意把自己心里的话直接讲出来,公公婆婆不愿意来替我们带孩子为什么不说出来?而是要用这种极端的,可以说是得不偿失的方法来婉转表达自己的不愿意?
一个简单的问题里其实包含着很多层次的意思在里面,比如这件事情,首先是先生的弟弟以自己的主观认识犯了一个强人所难的错误,公公婆婆不愿意,其实我们也不愿意,他的一片好心带来的是一遍狼藉,俗话说好心办坏事,好心往往办的都是坏事,因为给予人家好心的人极少会去考虑各关联方的真实意思,他自己认为是好心就想当然地认为一定所有的人都会认为这是好心,你的好心往往未必是人家想要的,你认为是好心的未必人家认为是好心。其次,公公婆婆不愿意得罪儿子这个未来的保险箱,而一肚子的不愿意只好发泄在儿媳的身上。
以上这些还是表面的原因,如果往深层次去追究,那是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的东西,那就是利益关系,家庭中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先生的弟弟依靠先生来的深圳,自然需要这个立足点更稳固一些,换句话说原本是讨哥哥嫂嫂欢心的,公公婆婆就更有意思了,儿子是不能得罪的,儿子是养老时候的依靠,况且这个儿子目前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最不可侵犯的,也就是得罪不起的。
家庭中的利益交换关系往往是我们中国人最不愿意提起的,因为文化,传统的文化所遵从的孝道,总说父母对孩子是无私的奉献,孩子应该无私回馈父母。实际上就人的本能来说是自私,无私是没有人可以做到的,你可以去追求,但无人能做到,有没有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父母?有,那就不存在利益交换了吧?当然不是,当然存在,这是错位交换,就是说你奉献给了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将来奉献给他的孩子,这个问题是涉及本能等十分复杂立体多面动态的问题,在此简单而论,不去深究。
我们喜欢把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也就是所谓的含蓄表达,误人误己,误国误民。我们在这些问题上浪费了太多的聪明才智,以至于三千年里数得出来的思想家也还是孔孟老庄寥寥几人而已,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生物等等方面是从历史到现实的空白,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哀,而我们几千年里最发达最擅长的就是谋术,上至庙堂论政,下至民间婆媳,无不用其之极,实属荒唐,杀人于心,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早已经淋漓剖析,只可惜无人问津反省。
当今社会,文化、思想处于变革当中,旧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体系被打破了,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体系尚未建立,人们无所适从,茫然而没有头绪,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在这种茫然中,将头掉回了从前,而不是抬头向前追寻,人们开始教小儿三字经,读四书五经的风气蔚然成风,鲁迅先生泉下有知当为痛心疾首。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不是不可以读,而且我觉得必然要读,只是读此类书籍应是成年之后有辨别能力之时,而非从小儿起以成年人的思想观念和认识去灌输。
而每个家庭几乎都会触及的婆媳关系,这对主要的家庭矛盾将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变得稀薄和清淡起来。我想,我从此事想明白了一点,我将来是不会和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不能去做这个第三者,所以从现在开始就不能将自己的希望和未来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向前看的同时再回首现实中和父母长辈的关系,我们应当明白和去理解他们的价值观体系,要改变他们几乎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要主动修正自己已经形成的价值观体系是很难的事情,包括世界上最聪明智慧的人,他们可以超越前人却难以超越自己,既然如此,我们可以有很多的方法去回避和父母长辈的激烈冲突,也必须担负起转折时期的责任,那就是我们这一代人要主动做出牺牲,对上遵循他们旧的价值观体系为他们养老送终,对下要主动摘除落后和不文明的价值观内容,看着襁褓中熟睡的孩子,我觉得自己是否想的太远了,也太离谱了,事实告诉我,这现实离我并不远,18年就在你眨眼之间。
一岁前的孩子一天不同一天,幼儿时期的孩子一天一个变化,突然哪天的哪个时刻就扶着床边站起来了,结果是一头就从床里栽了出来,头扎进了垃圾桶才幸免受伤,于是公公赶紧将床板下调到底部。
突然孩子的一声尖叫能把楼道的声控灯喊亮,让你搞不清楚她就是想发出高音,为准备说话做的练习还是想给你提意见,这时候孩子所有的动作和古怪都是你的惊喜,你不会去责备她,只会担心她。
孩子都是那么可爱,让你对他们百般爱护,孩子的可爱也是上帝赠予他们的生存武器,他们太柔弱不能保护自己,他们的可爱是为了求得你的爱怜和帮助,我们怎能忍心去辜负这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