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企业亏损已经成为制约甘肃经济发展,影响职工生活的一大难题。1993年底,全省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和亏损状态,涉及职工24万人,减发停发工资的约16万人,人均月生活费50元以下达10万人,不少职工家庭的温饱已成为突出问题。为此,甘肃省总工会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想企业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从维护职工利益,保障职工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出发,积极发挥工会作用,帮助企业扭亏增盈,取得了较好成效。
为维护和指导全省工会扭亏增盈工作,省总工会成立了“双带整推”和帮厂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对“双带整推”和扭亏增盈工作进行检查指导,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入开展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的通知》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目标,及时制定和调整工作计划,指导全省工会扭亏增盈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工会帮助的企业中有16户扭亏为盈,一部分企业实现了持平,一部分企业扭转了继续亏损的局面,为甘肃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调查摸底,选好帮扶对象。由于亏损企业数量大、分布面广、原因复杂多样,只依靠省总工会的力量难以取得成效。针对这种情况,甘肃省总工会发动和组织全省地、县工会和省级产业工会,部分效益比较好、技术力量比较强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共同帮助亏损企业。在帮扶过程中,普遍坚持了摸、选、定、签的工作程序,即:首先摸清企业亏损情况,吃透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企业的产值、产量、销售、利税、工资、产品结构等基本情况,以及企业亏损的原因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在普遍摸清情况的基础上,依据企业的领导力量、内部潜力、技术设备水平、职工队伍素质等基本因素,采取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确定具体的帮扶对象;帮扶对象确定后,由工会主席带队深入企业,与企业党政领导和职工群众一起确定帮扶措施,签订帮扶责任书,明确帮扶双方的责权关系,从经济指标、帮扶时间、帮扶措施等方面落实帮扶内容。同时县工会与地州市工会签订目标责任书,保证按期完成帮扶任务。经过广泛发动和精心组织,1993年,甘肃省14个地州市工会、7个产业工会、72个县工会和40个国有大型企业工会与156户亏损企业或困难企业签订了帮扶责任书。从而使工会帮助企业扭亏增盈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起来,初步形成了省总牵头、地县工会为主、大中型企业工会参与、全会上下齐心协力,共谋企业解困和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齐心协力,为企业扭亏创造条件。帮助企业扭亏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必须充分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仅要从企业内部入手,帮助企业逐步建立一个好的发展机制,同时要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几年来,在帮助困难企业扭亏增盈方面,始终坚持上下结合,齐心协力为企业发展献技出力。一是工会与政府结合。1993年8月,甘肃省总工会和省政府召开了第三次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帮助企业扭亏增盈问题,对帮助企业的办法、措施等进行协商讨论,形成一致意见。省轻纺工会与行政一起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向省政府写出报告,请省长现场办公,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二是工会内部上级与下级结合。充分调动和发挥省总工会、市州工会、省级产业工会、县区工会的作用,齐心协力,为帮助企业扭亏增盈献计出力。三是地方与企业结合。如天水市工会在帮助所属县市亏损企业的过程中,发挥工会优势,使甘肃长城电器工业公司的5个企业和清水县的8个小企业结成帮扶对子,为企业扭亏提供了方便,该公司开关厂工会通过本厂生产科帮助清水县五金厂在质量和进度等环节上做了一系列改进后,落实生产任务70万元。
三、树立典型,为企业扭亏提供经验。定西地区工会针对全区28户亏损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职工领不全或领不到工资的实际问题,于1991年作出了“帮助企业扭亏,扶持职工脱贫”的决定,并及时与所属7个县市工会签订了各帮一个企业扭亏责任书,经过工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于1992年底取得成效,使5户企业生产走向正常,2个被大型企业兼并,解决了657名职工的生活问题。这一举措在全省工会系统引起强烈反响。省总工会及时总结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先后在全省地县工会暨民族地区工会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推广,并于1993年5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学习定西地区工会帮厂扶贫工作经验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工会认真学习他们的做法,抓好县市区工会帮厂扶贫工作,从而使这项工作在全省范围内迅速开展起来。兰州市总工会在学习定西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市实际,由市总工会主要负责人带队深入兰州酿酒厂,帮助厂领导分析亏损原因,寻找扭亏办法,提出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调整产品结构、坚持质量第一、增设销售网点、挖掘内部潜力、扩大广告宣传的建议,同时帮助企业贷款10万元,解决了资金周转困难,使企业上半年亏损6万元的情况得以扭转,达到盈利。
四、发挥职工技协作用,为企业扭亏献技出力。职工技协是工会领导下的职工技术协作组织,拥有相当一批劳动模范和能工巧匠组成的技术队伍,在扭亏增盈工作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为此,在普遍号召和发动各地职工技协组织作用的基础上,由省总工会分管领导带队,先后两次组织省职工技协和19名企业、科研单位的30多名劳动模范、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管理干部,深入平凉市、泾川县、静宁县、华亭县的26个企业开展技术协作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共完成技术攻关61项,进行技术咨询86项、技术服务6项、技术培训13期651人,提出合理化建议23条,节约和创造价值达518.72万元。
五、挖掘内部潜力,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发展机制。企业管理混乱、职工思想涣散是亏损企业的通病。要启动生产,使企业起死回生,必须以人为本,从管理入手。在帮扶过程中,凡是签订帮扶责任书的单位,工会分管主席都深入企业,与企业党政工领导一起进行研究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把企业扭亏的方案交给职工群众讨论,发动职工谈认识,亮观点,摆思想,提建议,树立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信心和决心,在普遍动员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挖掘内部潜力。临夏县总工会在帮扶县水泥厂的过程中,县总工会领导进厂蹲点,紧紧抓住影响企业内部团结、妨碍生产发展的问题,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一方面帮助企业调整领导班子,在职工中开展思想教育,做加强团结的工作;另一方面聘请大企业退休干部帮助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发动职工献计献策,加强经营管理。同时,协助企业办起了理发室、幼儿园和浴池,解决了职工具体困难。从而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使企业生产明显好转,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年盈利74万元,上缴税金33万元。
六、发挥工会优势,为企业扭亏牵线搭桥。在帮助企业扭亏的过程中,各地充分发挥工会群众性强、联系面广的优势,为企业牵线搭桥。天水市总工会针对地毯厂平毯机运转不灵、跑道不平的问题,组织长城电工仪表厂技术人员,为该厂检修、改造设备,解决了技术难题,使地毯的一次合格率由80%提高到95%,提高了经济效益,扭转了亏损局面。省国防工会在帮助金城机械厂的过程中,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帮助企业从抓班组建设入手,练内功,增强企业凝聚力。同时,针对企业产品质量不过关,产品无销路的实际问题,通过省职工技协,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并组织定货会,推销钢桶11500只,使企业恢复了生产。省总工会为帮助困难企业扭亏,组织成立了外地驻兰企业联谊会,发动他们为困难企业扭亏献技出力。省总工会主要负责人为帮助金城机械厂等企业扭亏增盈,专门深入洛阳浮法玻璃集团公司进行联系,使洛阳浮法玻璃集团公司积极参与我省帮扶工作,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扶持这些企业渡过难关,发展生产,提高效益。
七、扭亏与扶贫相结合,为企业和职工分忧解愁。企业亏损直接涉及职工的生活。针对这种情况,近几年来,坚持治表与治本相结合、扭亏与扶贫相结合的原则,既抓企业扭亏,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和职工的困难,又抓扶贫解困,解决职工的生活困难。一是坚持送温暖活动,在节前灾后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给职工,鼓励他们树立战胜暂时困难的信心和决心,组织他们实行生产自救。二是积极开展向贫困职工献爱心活动,动员和组织企业职工和社会力量,群策群力,互助共济,为困难企业和职工排忧解难。在1994年开展的“献爱心”活动中已经接受社会各界捐款120多万元。三是开展职工互助补充保险试点和推广工作,逐步提高职工社会保障水平,为职工生活保障再加一道保险锁。四是努力做好职工转岗培训和职工教育,协同政府有关部门或企业行政妥善安置和解决富余人员、停产企业职工的工作和生活问题。
从几年的工作实践看:工会工作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维护的统一,必须把扭亏增盈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协同政府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一是要把帮助企业扭亏增盈的着眼点和重点放在企业内部,充分利用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和集体力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二是要处理好扶贫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把扶贫的重点放在那些有活力、有产品、有能力活过来的企业,尽力使产品结构合理、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起死回生。三是抓住企业的重点和难点,积极配合企业行政做好思想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职工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维护职工队伍的团结和稳定,使职工积极投身改革。四是要处理好帮扶与企业领导班子的关系,注意工作方法,协调一致,共同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五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优势,一方面从外部为企业发展牵线搭桥,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发动职工围绕企业经营生产、产品质量、销售等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技术攻关等群众性技术活动,帮助企业恢复生产。六是搞好调查研究,一方面为政府发展经济提供可行性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使扭亏增盈走上健康发展轨道。
(刊登于《甘肃工运》199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