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花剑
他哪怕再高明,终将被淘汰。适者才能生存啊!
近读达尔文原版的英文日记,发现其中记叙了这么一件事情:19世纪三十年代,达尔文曾周游世界。一次,他来到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那里人们没有衣服穿,住的是山洞,或在树上搭一个巢,吃的是野果禽兽,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达尔文在那里住了几天,惊奇地发现一些“新情况”:他们将老年妇女赶进深山老林,让她们自然饿死;在没有食物的时节,则将妇女生的婴儿或小孩儿分而食之。达尔文“看”不懂,就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部落首领通过当地的“翻译”告诉达尔文:“妇女的任务就是生孩子,生下的孩子有两种用途:一是留下来延续种族的生命,二是供我们缺食的时候当粮食。妇女老了,不能生育了,留下她们有什么用?我们不吃掉她们就已经很宽容了;在饥荒没食物的时候,我们只有吃小孩儿,不吃小孩儿我们吃什么呢?”
达尔文痛苦地摇摇头,这里的“人”太残忍了!我要下决心改变这个原始部落不尊老、不爱幼的历史局面。于是,他通过翻译,用高价买下了一个当地男婴,将这个婴儿带回了英国,他要用现代都市的教育方式,使这个非洲的小孩儿变成一个“现代文明人”,然后,用这位“文明人”去改变他老家那种“弃老食幼”的原始现状。16年后,这个非洲孩子长成了“文明青年”。达尔文通过熟人,把他带回了他的家乡。
一年后,达尔文旧地重游,想看看那个非洲原始部落,在自己委派的“现代文明青年”的领导下,是不是有了质的变化。可是,达尔文到处都找不到那个自己精心培养的非洲青年。最后,他问部落首领,那人是否来了这里?首领回答:“来了。”达尔文又问:“他人呢?”“我们把他吃了!”达尔文大惊:“那么好的人,为什么吃了?”“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我们留下他有什么用?”达尔文无话可说。
到家后,达尔文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愿望和他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并不成正比。一个种族遗留下来的疑难问题,决不是依靠一个或几个‘文明人’就可以解决的,从野蛮进化到文明,这其中有一个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欲速则不达。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当适应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否则,他哪怕再高明,终将被淘汰。适者才能生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