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支书所料,报纸广播里不断传来全国评《水浒》的信息:某大学教授们开了评《水浒》研讨会,从根子上挖出了《水浒传》的政治背景;某县常委会举办评《水浒》读书会,认为一部《水浒》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风云,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某群众团体则详尽地将水泊梁山的一百单八将进行了深层的阶级分析,站在大地主立场上的宋江为投降派,而以贫苦出身的李逵一方为反投降派,阵线分明,不可调和……文章一篇比一篇有分量,充满了战火硝烟。
河西村评《水浒》报告团也紧锣密鼓,在全国一阵比一阵高的声浪中脱颖而出,堪称一枝独秀。报告团在地委礼堂里试讲了几次,居然引起了轰动。
地委宣传部打来电话,说省委已决定调河西村评《水浒》报告团到省城讲演。电话是郑三娃接的,由于激动,她竟然怀疑起这个电话的真实性,问了三次对方贵姓。电话的对方被问火了,“叭”的一声甩了话筒。郑三娃呆呆地握着话筒,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一次支书没有发火。秦支书对上级的指示一般都很仔细,也很尊重,绝不允许有丝毫怠慢和走样。记得有一次郑三娃到公社去开会,回来时传达上级要求大造土杂肥的事,把“土杂肥里含有大量的氮磷钾”讲成了“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秦支书大发其火,说:“你以后就吃土杂肥得了!”当面弄得三娃下不了台。
只是讲故事的龙老汉在出发前卷进了一场家庭风波,差点让赴省城做报告这一重大事件泡了汤。
龙老汉七十七岁了,三十年前得了一场大病,又没钱治,就挺着,勉强捡回一条老命,可耳朵从此全聋了,龙老汉变成了聋老汉。好在他上过几年私塾,识几个字,有些必须交谈的事情,就用笔写给他看。他读烂了几本评书,就有不少闲得无法打发长夜的光棍汉来听老汉讲武松打虎之类的故事,讲长了就练出了口才。聋老汉须发皆白,山羊胡子白亮得极有风度,这样就为参加报告团奠定了基础。
聋老汉老伴早亡,有两个儿子,已娶妻生子,各立门户过日子。凭良心说,他的两个儿子媳妇也算孝顺。聋老汉在两个儿子家轮着过,粗茶淡饭糊弄个温饱。逢年过节也能穿上粗布棉衣。庄户人,这就该知足了。谁知时来运转,聋老汉突然加入了报告团,把一个家搅得复杂起来。
一开始,秦支书还没发现聋老汉这个人才。那天,秦支书理发,刚拾掇完,就见聋老汉端着一瓢地瓜干来剃头。那时的理发铺也实行灵活的市场经济,不管什么人,理一次发一毛五分钱。庄户人钱不凑手,可以拿三个鸡蛋或一捧黄豆,马马虎虎就等价交换了。这次聋老汉来剃头心绪不佳,泪汪汪地要求将那一把多年来精心留下的银色宝贝山羊胡子剃掉。剃头的师傅觉得可惜,不忍下手。在他看来,亲手剃掉这有风度的胡子是一种破坏。聋老汉看出了这层意思,叹了口气说:“老了,手脚不利落了,在儿子家吃饭,媳妇嫌脏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秦支书大怒,立即找人将聋老汉的两个儿子叫到大队部,一顿训斥。训到激动处,差点让民兵捆起来游街示众。两个不孝之子喏喏称是,哪敢有一句分辩?后来,又在大喇叭上作了让人丢脸的检讨,事情才算了结。
秦支书相中了聋老汉的胡子,自然有机会让胡子发挥应有的作用。按照支书的吩咐,我为聋老汉三易其稿,并根据他讲故事的才能,编写了《三次搏斗》,让他参加了批林批孔报告团,一炮打响。这次我又选取了《水浒传》中李逵等好汉反对宋江只反贪官不反朝廷的故事,写成《三反招安》,歌颂了其叱咤风云的造反精神。故事生动曲折,主题鲜明。秦支书让我把《三反招安》弄成了两个版本,一短一长,长一点可讲一个半小时,短点的控制在五十分钟左右,讲时根据会场听众的接受能力而定,可长可短,左右逢源。
秦支书批准了这《三反招安》后,让聋老汉烂熟在心,加之又有讲评书的基础,聋老汉试讲时抑扬顿挫,节奏感极强,该松处慢条斯理,该紧处慷慨激昂,支书大喜,当场通过。后来,老汉在报告团中的地位日益巩固,成了必不可少的保留项目。每次报告,背语录的小二子打头,聋老汉紧随。由于老汉耳聋,我们设计了暗号:该他上场时,我就去拍他的肩膀,拍一下是讲短一点的,拍两下是讲长一点的。老汉心领神会,从无差错。拍过肩,老汉就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缓缓坐定,不紧不慢咳嗽一声,颇有风度。
开场白是秦支书亲手撰写的,完全和老汉的银白色的山羊胡子相配套,充分展示了银白胡子的功能,让人叹绝。
聋老汉在讲台上坐定,双目炯炯有神,先环视一下台下听众,顺手捋一下山羊胡子,使听众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这儿,然后开讲:
“领导和同志们,我今年七十七岁了。”说到这儿,老汉恰到好处地又捋一把飘飘欲仙的胡子,话锋一转,“有人说了,人到七十古来稀,你都土埋大半截子的人了,还折腾啥?我琢磨着,一个人的力量有大小,可得有一点精神。
讲到最后这句话,老汉手捋胡子往前一甩,身子往前一倾,声音从胸腔里突出来,洪亮如钟,突然提高了一个八度,把听众的情绪一下子提了起来。这时,大约有一分钟的暴雨般的掌声。聋老汉关键处双手一按,就按住了喷发出来的掌声,正文开始:
“现在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叫《三反招安》……”
这个开场白折腾了秦支书整整一个星期。秦支书曾反复示范,无数次让聋老汉模仿,弄得满头大汗。由于老汉听不见,这就给传达每句话及动作设下障碍。你必须用笔表达语言,往往笔不达意。聋老汉也极力想领会精神,但聋耳朵干着急用不上。演练中,秦支书急得折断了三支铅笔。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才练出了这炉火纯青的开场白。
在南征北战期间,我们报告团占尽了人间风光,到哪儿“传经送宝”,均是小车接送,领导陪着吃喝,虽不全是山珍海味,但也是大鱼大肉。日子不长,报告团成员的脸上大放红光,自然情绪极高。聋老汉的收获最大。整个报告团只有两个人抽烟,一是秦支书,再就是聋老汉了。不知为什么,自从成立了报告团,秦支书就没在人前抽过烟。人家一让烟,他就说不会,很谦虚的样子。我发现几次憋急了,他就蹲在厕所里抽,一口能抽去大半截,吞云吐雾。而聋老汉是让烟不拒。得到第一支烟时他不抽,顺手夹在左耳轮上,第二支也不抽,夹在右耳轮上。等到有人让第三支烟,他才毫不客气地点燃。没人的时候,他会悄悄将两耳轮上的烟拿下来,小心地用手巾包好装起来。有时候吃过饭,席间剩下半包烟,主人给他,他便笑纳了,喜得眼睛眯成一条线。
和儿媳的矛盾焦点就在这烟上。
聋老汉每次报告回来,都能带回一些散烟,什么牌子的都有:大前门、琥珀、白莲……均是带锡纸的好烟,这些牌子的烟是专供干部们抽的,市面上买不到,哪一盒也值个三毛五毛的,相当于大队三个整劳力一天的劳动,这当然是一笔小财富,不能等闲视之。暗地里,聋老汉和大队小卖部达成一笔交易:聋老汉每次回来就把这些烟交给大队代销员代卖,卖了钱瞒过家里,交给聋老汉。那时候好烟极缺,小卖部根本进不来货。村里有人来了客,到小卖部买上几支好烟的事经常发生,虽买不多,但还是有销路的。因此,小卖部的生意日渐红火。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还是让聋老汉的儿媳知道了。这还了得!你这糟老头子啥活不干,吃不少你的住不少你的,穿得不好也没光屁股,你却吃饱喝足私下里攒钱!孙子个个面黄肌瘦,你不心疼?你在外面吃香的喝辣的,过着神仙般的快活日子,知不知道你儿子顶大梁挣工分,眼见天凉了连身新棉衣都没混上?这事儿从哪儿讲也说不过去。于是,俩儿媳妇见了公爹就比鸡骂狗指桑骂槐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虽然儿媳骂娘聋老汉听不见,但摔摔打打还是看得出来。没想到这糟老头子依然我行我素,丝毫没有悔改之意。俩儿媳妇无奈,只好时不时地罢工,天晌午了也不做饭,饿得老汉干咽酸水。饿急了就拿几块地瓜干生吃。无奈牙口不济,嚼上半天,囫囵半个的伸着脖子咽下去十分艰难,让人见了真想掉泪。吃不饱再加上受气,聋老汉日渐枯萎,报告团的油水眼看耗尽,连走路都有些打晃。我曾请老汉到知青点上吃顿饱饭,老汉不敢,怕儿媳知道了罪加一等,那就连地瓜干也吃不上了。从这个角度上我极盼望有人天天来请报告团。
这事让秦支书知道了。欺负报告团这还了得,秦支书勃然大怒,立时将两名恶媳捆到大队,要将其游街示众。
两个恶媳哪经过这般阵势?又气又怕,涕泪双流,哆哆嗦嗦地跪在地上请支书开恩。秦支书把桌子拍得山响:
“这如今学理论批《水浒》,大队的形势一片大好!这报告团在全省都出了名,你公爹是报告团成员你们脸上不光彩?给你们扣个破坏抓革命促生产的帽子不重吧?啊!推出去游街!”
民兵得令,提溜起两个女人就往外拉。这时聋老汉晃晃悠悠地来了,对着支书就跪下了,口中念念有词:
“我投降我投降……”
这老汉是不是评《水浒》评到骨子里去了,一张嘴,“水浒语言”就溜出来了,弄得几个民兵忍俊不禁。
秦支书忙上前搀扶老汉,示意他起来说话,聋老汉死活不起来,带着哭腔哀求:
“不怪她们,是我不好是我昏了头,请支书高抬贵手放过她们……”
两个儿媳似抓住了救命稻草,有些感动,连声检讨,说是对不起他老人家。支书哭笑不得,只好就坡下驴,一挥手放了她们。随即又送聋老汉回家,吩咐大儿媳做饭,拾掇了一碗鸡蛋面,看着老汉就着眼泪吃下去。并和儿媳算账对比,说是你家老人如今走南闯北,马上就要到省城去,给你家挣了多少脸面你可知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层皮这道理懂不懂?再说了,老汉一去几天不回,省了你家多少饭菜,这账明摆着嘛。
两儿媳喏喏称是,一扫平日威风,哪敢辩驳?
支书回到大队部,似乎有点累,卷了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自语:
“这老汉,攒这么多私房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