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在500多年前,在美洲,就已经生产可可了。可可是一种植物的种子,营养丰富,功用独特,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由于产量低、价格贵,再加上可可树四季常青,因此,被人称为“绿色的金子”。
16世纪初,当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第四次出航,经过这块生产可可的土地时,他惊奇地发现:一种植物的果实——可可已成为“货币”。在集市上,一个奴隶的标价为2100粒可可豆。
“噢,这神奇的豆子,竟然身价这么高!”见多识广的哥伦布不禁感叹道。他用自己携带的东西,向当地的印第安人换了一些可可豆,将它们带回西班牙。
可是,当时的欧洲人对可可并不感兴趣。他们只是有时用可可提神,或将它作为利尿的药品使用。
到了16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可可在欧洲备受欢迎,一时供不应求。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欧洲人重新认识可可了呢?
原来,这是由一则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引起的。
1519年,以西班牙著名探险家科尔特斯为首的探险队进入墨西哥腹地。队伍走荒漠,涉涧水,穿密林,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一个高原,前方的路还很长,可队员们腰酸背痛、筋疲力尽,一个个横七竖八地躺在裸露的土地上,任徐徐的清风吹走身上的疲劳。他们确实太辛苦了,真是一点都不想动弹了!
正在这时候,从山下走来了一队印第安人。他们几乎裸着身体,赤着脚,只是用树叶和草之类遮羞,他们手里握着弓箭。科尔特斯连忙用刚学会的当地土话向他们问候。
友善的印第安人见科尔特斯他们一个个无精打采,便打开行囊,从中取出可可豆,将其碾成粉末状,放入罐中,再放入水,将罐架在火上烧,直至水沸腾时,加入一些树汁和胡椒粉。顿时,一股浓郁的芬香味在空中散发。
印第安人打着手势,叽里呱啦地对科尔特斯说着。科尔特斯好不容易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喝下罐里黑糊糊的可可水,可以解乏。
科尔特斯一边向他们道谢,一边接过罐。他尝了一口:“哎哟,又苦又辣,真难喝!”考虑到印第安人的礼节,科尔特斯和他的队友每个人都像喝药水似的喝了两口。
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不一会儿,不知怎的,探险队员们好像得到了魔力一样,体力和精力都得到了恢复。
惊讶万分的科尔特斯连忙向印第安人打听可可水的配方等情况。印第安人告诉他:“这是神仙饮料。”
1528年,科尔特斯回到西班牙后,向查理五世国王敬献了“神仙饮料”——可可。不过,考虑到西班牙人的饮食特点,科尔特斯在配制的调料中,用蜂蜜代替树汁和胡椒粉。
“啊,这饮料真不错!”国王喝了连声叫好,高兴之余,他还封科尔特斯为爵士。
此后,可可饮料风靡整个西班牙。保守的西班牙人对饮料的配制方法秘而不宣。
直到70多年后的1606年,一位意大利人窃取了饮料的秘方,才使可可饮料传到欧洲各地。可可饮料在欧洲大地备受青睐后,经营可可饮料成为一个很有钱赚的行业。西班牙的一位名叫拉思科的食品商,也赚了不少钱。
一天,拉思科在煮饮料时,突发奇思:这饮料煮起来太麻烦了,要是能将它做成固体食品,吃的时候取一小块用开水一冲,或者直接放入嘴里就能吃,那有多好啊!
于是,拉思科经过反复地试验。采用浓缩、烘干、加蜂蜜调制的办法,制成了固体状可可饮料。由于可可饮料源于墨西哥的“巧克拉托鲁”,因此,拉思科将固体状可可饮料叫做“巧克力特”。这就是原始的巧克力了。
巧克力特问世后,人们对它很陌生。在法国,它一度被认为是“珍贵的药品”。这种阴差阳错与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有关。
路易十三的妻子是西班牙的公主。1612年,法国王后从娘家带回一袋西班牙特产——巧克力特。当时,路易十三身体欠安,精神萎靡不振。好奇的国王吃了一块巧克力特,也不知怎么回事,居然病好了,精神也提起来了。刚愎自用的路易十三认定这是一种“珍贵的药品”,吩咐医生将巧克力特藏起来,只有王室成员生病时才能享用。
直到路易十四继位,外婆外公家里的人带来许多巧克力特向他祝贺。这时,法国人才弄明白巧克力特是一种食品。
西班牙人一如保密可可饮料一样,保密巧克力特的配制方法。直到1763年,一位英国商人窃取了秘方,巧克力特才进入英国。英国人还根据本国人的口味,在配制原料中增加了牛奶、奶酪,于是“奶油巧克力”就诞生了。
当时,巧克力的味道虽说还不错,但还不能说好极了。因为在制作工艺中存在一个问题,即可可粉中含有油脂,使可可不易与水、牛奶融合成一体,因此影响了巧克力的口味。1829年,荷兰科学家豪威发明了可可豆脱脂技术,使巧克力的色、香、味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