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美国是当代最发达的、经济实力最雄厚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家。它的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当今最成熟的发展形态,具有着引人注目的特征和趋势。概括起来有:
一、起步早,规模大
美国是世界上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最早的国家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美国垄断资本的形成,开始对外资本输出和扩张。直接投资作为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重要手段在美国对外资本输出中一直占着主导地位,并执国际直接投资之牛耳。据统计,19世纪末,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为6亿美元,到1914年一战前夕,已达26.32亿美元,占整个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一半以上。1914~1945年累计额达到84亿美元。二战之后,各国都在恢复经济,这为美国的资本输出提供了契机,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在奠定其美元金融中心地位的同时,第一次夺取了最大资本输出国的交椅。1949年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突破100亿美元,1956年超过200亿美元,1973年突破1000亿美元,1980年突破2000亿美元,1992年时达4867亿美元,此后每年均增加1000亿美元左右。1997年当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新增额为3470亿美元,美国增加额为1140亿美元,占到1/3.估计到2000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这些数字反映出:在投资规模上美国始终保持着世界第一大直接投资国地位。
二、政府的支持政策体系健全完善
美国政府海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扶持体系包括:法律体系、税收保护、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资金资助、提供信息和咨询五个方面。
(一)健全的法律体系
美国早在1948年时就开始制定保障私人海外直接投资的法律,先后制定了《对外援助法》、《经济合作法》、《岁入法》三个主要法律,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条件变化不断作大的修改,使之更加完善。
(二)税收保护政策
美国政府根据《岁入法》对海外直接投资的私人企业实行税收优惠与鼓励。其措施有:税收减免和税收抵金,税收延付、赋税亏损退算等。通过这些优惠措施,在海外投资比国内投资税收低15%~20%。
(三)海外投资保证制度
美国政府在海外投资企业的服务部门是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它是一个双重机构,具有政府和私人两种身份。作为政府机构,按照政府政策来制定方针、计划,运作政府提供的保险储备金;作为法人,它可以用自己的名义起诉和控诉,出面解决纠纷,既可以不和东道国的国家主权发生冲突,规避了东道国的司法管辖,又回避了政府间的争议,便于向东道国提出索赔。
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主要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风险保证。被保人所出保险金很低,各项保险内容平均为被保险金额的1.5%。
除海外投资保证制度外,政府还采取了外交支持与保护等措施来保护私人的海外投资:
(1)先后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或多边保护协议。(2)利用国际经济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等来为本国私人海外投资提供支持与保护。
(四)资金援助
美国对私人海外投资提供资金扶持与援助,提供援助的部门有两个,一是美国进出口银行,设立了海外开发资源软项目,按企业成交额的45%提供货款。二是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最高担保额为5000万美元。
(五)提供信息与咨询
美国有五个部门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投资决策和经营所需的各种信息和决策需要参考的各种咨询服务。(1)国家情报机构;(2)国际情报机构;(3)驻外使馆所设立的经济与商业情报中心;(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5)海外私人投资公司。这五个部门形成了健全的信息网络体系,为企业提供从项目考察设计、论证到组织实施全过程的信息咨询和操作服务。
三、获取高额利润是对外投资的最大目标
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本质上讲属于资本过剩型或曰利润追逐型。因此获取高额利润或者说是垄断利润一直是它的最大目标和根本动因。100多年来的对外投资活动,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的,也都是由这一根本动力所推动的。其次,是争夺和占领全球生产和销售市场。这也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一目标早期表现为控制全球资源供应和海外制成品市场。随着经济目标化的发展、竞争对手的加强,当今表现为全球市场战略。此外,还有其他目标和动机,如为扩大产品出口而避开进口配额、突破他国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分散风险等。
四、具有全面而强大的竞争优势
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可称为成熟型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其表现为:一是以实力雄厚的过剩资本和已完成了产业结构高级化为投资前提;二是具有全面的竞争优势,即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中所讲的三种优势同时具备。
(一)所有权优势
所有权优势主要表现为:
1.投资于生产、研究与开发的资金雄厚。
2.拥有全球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专门技术、专利和商标等知识资产优势。据统计,目前的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80%的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90%的技术贸易量,而其中跨国公司美国的技术控制量占一半以上。在全球最驰名的商标品牌中,美国也占一半以上。
3.拥有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组织体系和销售体系。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大型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均拥有完善的内部网络组织、管理体系和外部网络销售合作体系。
4.具有广泛的信息渠道和世界一流的信息技术手段。美国服务于对外直接投资的信息咨询体系可以说是最具广泛性,它由国内政府和私人机构以及国际的金融机构、联合国机构与驻外领事馆机关组成,借用世界一流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收集和提供各种信息,可谓健全完善。
(二)内部化优势
内部化优势实质上是所有权优势的发挥过程。在美国则表现为是大型、巨型跨国公司的经营运作过程。美国仅进入《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中的160多家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外就建立了1.3万家海外子公司。有效地绕开了东道国配额限制、关税壁垒、股权控制、税收差异以及不确定性风险和冲突,取得了巨大的内部化经济效益。
(三)区位优势
是指对投资国和东道国都有利的投资地区。对美国来讲就是企业到哪里投资能取得高额利润。美国凭借其无人可比拟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经过100多年的长期经营,早已形成了占领全球市场的战略优势和对它最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充分地体现和发挥了它的竞争优势。
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在90年代前一直以制造业为主,无论是向发达国家还是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均以制造业占绝对优势。使美国的制造业技术在全世界称霸了半个多世纪。直到80年代由于以下原因才使其改观:一是美国从为获取高额利润的目标出发,往往把新开发出来的最新技术连同资本一起带到国外最有利可图的地方去投资建厂,以致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又使产品大量返销,从而造成与许多受资国的贸易逆差矛盾越来越大。日本学者称之为逆贸易导向投资或出口替代型投资。二是美国把制造业的新技术连同研究开发机构一起向东道国合营生产,迅速提高了全球性的制造业技术水平,普遍需求减弱。目前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投向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均为:第三产业即服务业(金融、银行、服务、通讯等)占首位,为66.4%;制造业为23%;其他资源事业为10.6%。这种产业投向结构表明投资产业越来越高档化。
五、投资主体的大型化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大财团型跨国公司为主体。如前所述,入选《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名大型企业中美国占1/3.这是由美国历史上的五次兼并浪潮形成的。第一次(1893~1904年)是同业合并,使当时排美国前100名的大企业规模平均扩大4倍;第二次(1915~1929年)是纵向购并;第三次(1954~1969年)是混合兼并,形成了产业与金融业结为一体的200家大财团型跨国公司,金融资本使产业资本具有了经济规模,产业资本使金融资本把资本优势转化为经营技术优势;第四次(1975~1991年)是上市公司兼并;第五次(从1994年开始至今尚未结束)是强强联合。1997年发生在美国的兼并额达7000多亿美元,而1998年高达1.68万亿美元。这五次兼并,特别是新近的强强联合愈演愈烈,使美国的大型跨国公司规模巨型化、功能完善化、实力垄断化。
六、投资进入方式以收购、兼并和战略联盟为主
90年代以前,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对发达国家的进入以收购、兼并为主,对发展中国家,刚进入时以经济援助打开通道,尔后以独资为主,所有权安排上,以全股份、多数股份为主。在进入90年代后,随着各经济区域集团的形成,美国要尽快渗透各集团内部抢占市场,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多采用收购、兼并和战略联盟为主的进入方式,占到所有进入方式85%以上。特别是对欧共体和亚太地区,抢占市场的购并活动异常活跃和迅猛,对欧共体的购并由90年代初的每年300多起发展到1998年的1000多起,由购并中小企业到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兼并结盟。如飞机制造业、石油业、汽车工业、电讯业的美欧联手巨头越来越多。对亚太地区的购并浪潮起步于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日本的经济不景气,外国购并日本企业比1997年增长了20%,而美国在日本的购并企业比例占60%以上。在东南亚,因受不良资产影响,1998年各国纷纷放开出售银行的政策,美国趁机而入,大量收购倒闭银行和企业,据统计,美国对亚太地区的直接投资比例由90年代初的9.5%迅速上升到1998年的23%以上。
七、融资来源当地化
近年来,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采取了“当地化”战略,包括技术当地化、人才当地化和融资当地化。技术当地化是将原设在本土的研究机构随企业一起到东道国落户,与东道国联合研究开发并为东道国培养技术人才。如美国的通用汽车、IBM、摩托罗拉、朗讯科技等分别在上海、深圳、北京、天津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与我国的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联合建立研究机构。人才当地化,一方面是为东道国培养美国投资企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聘用东道国技术人才为其企业服务。如聘请了一大批定居美国的中国留学博士作为它们在华分支机构的重要负责人。融资当地化,一是指利润的当地化,美国对外投资,特别是扩大的投资资金来源,不再以汇款为主,而是以海外获取利润的再投入为主,1992年时,利润再投入占到投资增加额的85.9%。二是指筹资当地化,美国对外投资的新建企业资金来源多以在东道国的资本市场筹集或以当地银行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为主筹集。
第二节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日本也是当代最发达的、经济实力雄厚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之一。作为一个资源短缺、市场相对狭小的小国,对外投资起步又晚,但发展速度之快,超过英、德、法,成为与美国、欧共体平分秋色的三极之一,令美、英、法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望而生畏。它的对外投资发展走了另外一条与美国不同的路子,但仍取得了成功,同样具有着引人注目的特征。概括起来为:
一、起步晚,发展快
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从50年代起步的。随着二战后的经济恢复,到60年代开始进行全面经济建设,国内建设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急剧上升,迫使这个资源小国开始放开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到国外投资设点建厂,从事以开发资源为主的海外生产。起步阶段发展缓慢,1951~1971年20年间对外直接投资额累计44.3亿美元,1972~1980年间为成长阶段,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1973年突破100亿美元,1977年突破200亿美元,80年代又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1986年超过1000亿美元,1989年突破2000亿美元,1990~1991年的年投资额超过600亿美元,跃居当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第一大国的位置。1995年达5500亿美元,预计1999年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其发展速度在40年内平均七八年翻一番。目前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日本占30%左右,与美、欧共体平分秋色。
此外,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的外资流入流出量反差最大,以1995年为例,当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年度额为505.8亿美元,而当年对外投资流入量为15.2亿美元,流入流出量比率为1:33,而同年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年度额为1120亿美元,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为780亿美元,流入流出量的比率为1:1.5.可以说,日本是发达国家中最大的直接投资净资本输出国。
二、政府鼓励支持的力度大
日本政府自60年代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鼓励企业投资国外发展,随后的支持、援助力度不断加大。与美国政府相比,在健全的法律体系和税收保护政策方面相同,而在对外直接投资保险制度和资金、技术援助、信息提供等方面不同。
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保险由通商产业省管理,保险范围、期限与赔偿比例与美国差别不大,但保险费用收取很低,仅为0.55%,美国是1.5%。在保险制度方面,除有双边、多边投资保险制度外,还有单边投资保险制度。
在资金支持方面,由日本输出入银行、海外经济协力事业团、金融矿产事业团等向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投资所需要的贷款及认购的股份。
日本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情报和促进投资活动的信息机构是根据特别法所设立的,主要有通商产业省所属的亚洲经济研究所经济调查部、日本输出入银行的海外投资研究所以及作为贸易实体的综合商社。它们为海外生产企业提供最新、最可靠的市场信息和产品销售网络渠道等。此外,政府还设立了世界经营协会为海外投资企业和东道国培训经营技术人员。
三、发展、多变的对外直接投资目标
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目标和动机是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变化的。在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其侧重点不同。
1.六七十年代,对外直接投资目标是资源获取型或资源确保型。这是战后大规模发展经济的需要,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在国外寻求资源,投资产业多为资源业。
2.到了80年代,目标调整为贸易促进型或市场确保型。这是因为在七八十年代,日本奉行贸易立国战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结果形成强大的贸易逆差,使它与美国、欧洲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大,出口贸易受阻。为了维护原有的出口市场,确保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份额,则开始将出口产品的企业搬到出口市场国去生产。
3.发展到90年代,又将投资目标调整为全球市场型。这是为应付欧、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挑战而做出的选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欧、美大国的跨国公司为了渗透到各区域集团内部占领市场,纷纷施展全球市场发展战略,到处抢占市场。在此形势下,日本也开始抢占全球市场。主要方面有两个,一是向欧美发达国家投资,挤进欧共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占领市场;二是向亚洲各国投资,以控制东亚经济区域的内部市场,确立东亚经济集团的霸主地位。世纪之交,日本确立了“日本——北美——欧洲——东南亚”四极的“全球四总社制”的投资目标。
四、具有不全面却又突出的竞争优势
与美国相比,日本企业不具有全面的竞争优势,如资本、技术、所有权优势等,均不能与美国竞争,但日本具有的是贸易优势和产业区位优势。它把早期跨国公司贸易起家的做法与某一项优势结合起来,加上政府推动和支持,创建了日本东亚式综合商社投资模式。首先,以贸易起家的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为主体,利用贸易销售的市场渠道为直接投资开道和铺垫基础,向两个区位市场发展:大型跨国公司向欧美发达国家进军,开始是为了扩大出口和获取先进技术,后来在取得先进技术基础上,又在发达国家从事先进技术的产与销。中小企业向亚洲周边国家进军,进行产业转移型投资。60年代,日本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产业转换,它将淘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向亚洲“四小龙”;70年代,日本国内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又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它又将资本密集型产业投向亚洲“四小龙”。可见,日本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转换结合起来同步进行的边际产业扩张投资法是独具特色,也是极为成功的。
五、大、中、小企业结合的群体型投资主体
日本作为后起的发达国家,要与欧美老牌发达国家在国际投资市场上竞争,首先就要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作为投资主体。为了竞争的需要,日本的工业企业、综合商社、金融业之间相互联合和协调,形成了有较高结合程度的、三位一体而又自成体系的海外投资和经营主体——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目前集交易功能、金融功能、信息功能、协调组织功能、开发功能于一体的九大综合商社在日本颇具竞争实力,加上一些大型制造业集团和跨国银行财团,构成了向发达国家投资的投资主体。据1995年《财富》杂志统计,世界最大的10家跨国公司,日本占6家。
同时,日本的大型企业还与中小型企业相结合进行海外投资活动。以大企业为主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资金条件,带动中小企业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在生产和销售中形成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存的系列化企业群体。
六、多样化的投资形式和市场进入方式
根据东道国的不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不同经营资源优势的合作伙伴企业的具体情况,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形式多样化,市场进入方式具有灵活性。
就投资形式而言,80年代以前日本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多采用独资形式,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多采用合资经营形式以避免与东道国的摩擦和降低投资风险。80年代以后,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政策的拓宽和发达国家中投资方式的发展,日本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多采用股票交易方式,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则采用多样化方式,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共存,甚至还有非股权安排的技术转让、委托加工等多种方式,但还是以合资经营为主要形式。
就市场进入方式而言,80年代以前日本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以新建企业为主,80年代后以购并方式为主;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进入,80年代以前以少数股权安排的新建企业为主,80年代后则以各种股权安排的新建、购并相结合的方式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