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小时候
圣人的出生就是与众不同,据说,老子在他老妈肚子里待了九九八十一天就出生了,出来时还不走寻常路。走哪里呢?腋窝。这事儿让我想起小时候大人们一本正经地回答我们的疑问:“所有的小朋友都是从妈妈腋窝里钻出来的!”估计他们就是从这个故事里得到的灵感。
老子出生后家人一看,这小子咋白眉毛白胡须,跟个小老头儿一样呢?惊奇之余,觉得这是上天的眷顾,因此就尊称他为“老子”。现在川渝一带的朋友喜欢在“老子”前加一个“格”,表达的意义截然不同,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吧。
其实,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这未来的圣人明显就是发育不正常的怪胎嘛。怀孕三个月还不到,那叫早产。从腋窝里钻出来,就勉强算是剖腹产吧。至于白眉毛白胡须,明明就是发育不良嘛。幸好他是出生在春秋时代,要迟生个两千年,来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准被当成怪胎。
时光荏苒,很快这个小老头就长大了,该读书了。那时候没有九年制义务教育,都得请家教。老子妈妈没钱,送了两块腊肉,请了一位先生给老子传授知识。
这位先生叫商容,学问渊博,说话风趣。有一天,老子问了一个古怪的问题:“先生,我们头顶上是什么呀?”
先生回答:“是天。”
老子继续问:“天的上面是什么呢?”
“是天外的天。”
“天外的天上面又是什么呢?”
先生被问住了。他惊愕地看了老子一眼,老老实实地回答:“这个嘛,我老师没教我,书上也有没有答案,我不知道。”
少年老子的问题层出不穷。过了两天,问题又出来了:“先生先生,日月星辰是谁推动它们行走的?山川河流是谁造成的?尊卑长幼又是谁定出来的?长短坚脆又是谁区分开来的?”
商容眼看招架不住,敷衍道:“嗯,嗯,这些都是神仙姐姐干的好事。”
老子不依不饶,说:“这么庞大的工程,神仙姐姐是怎么做到的呢?”
先生有些不耐烦了,不过看在两块腊肉的份儿上还是回答了:“这个嘛,是因为神仙姐姐有特异功能,所以就做到了呗。”
老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神仙姐姐这些特异功能是从哪儿得到的呢?她是什么时候开始就有了这些特异功能的呢?”
先生很是头疼,他摸摸老子的头,说:“瞧你这脑袋里装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我告诉你吧,这些我也不知道。你可以出师了。”
说点儿后来的事儿。商容临死之前还把老子叫来,说:“在我的学生中,你最调皮,但你也是最有天赋的一个。你记住以下三点……”
“记住了就能当公务员?”
“不是,记住了你就可以进社科院做一个哲学家。”
老子有些失望,不过他想想,真能做一个哲学家也不错,毕竟社科院薪水也蛮高的,并非人人可进。于是问:“哪三点呢?”
“第一,以后路过家乡时,必须下车步行;第二,路上遇到大树,必须向它行礼。”
“第三呢?”
先生张开嘴,伸出一条灰白的舌头,问:“是舌头硬还是牙齿硬?”
“牙齿。”
“是我的舌头先掉还是牙齿先掉?”
“牙齿。”
知道为什么吗?
“书上没有说,先生您也没有教,我怎么知道呢?”
先生满意地点点头,说:“你可以回去了,回去慢慢琢磨吧。等你琢磨透了,学问也就成了。”
到周国去
老子长大成人后,为了养家糊口,从乡下来到城市找工作。老子是楚国人。楚国人崇武抑文,力气大、会点儿拳术的年轻人很好找工作,可惜老子虽然长得人高马大,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兵自然没人要,给人家做保安更不消说。想应聘做老师,人家又嫌他没有文凭。总之,就在城市里漂来漂去,直到后来漂到了周国。
众所周知,楚国人在春秋不被待见,被中原人视为“南蛮”。但老子的运气比较好,他在这儿找到了第一份,也是最后一份工作,周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守藏室之史”。
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没有比图书馆馆长更惬意的工作了。当时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做些什么工作呢?主要是掌管周国的图书、文献和档案,天气好的时候跟工作人员一起,把那些发霉的竹简搬出去晒一晒,除此之外就没什么事情可做了。于是老子就有了大量空余时间读书、研究学问。国家图书馆里收藏有许多民间根本就没有的书籍,这让老子大开眼界。同时,来往图书馆的人要么是王公贵族,要么是学富五车的学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让老子丰富了见识,增长了阅历,从而对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有一年,孔子来拜见老子了。
孔子,我就不介绍了。此时的孔子,是鲁国学术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千里迢迢从鲁国来到周国,自然有他的目的。
东周晚期,“礼崩乐坏”,以前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被诸侯们破坏得不成样子,这让孔子很是心疼。为了挽救逐日溃败的礼乐制度,孔子奔波于列国,却处处碰壁。他急需有人来为自己解惑,在他看来,熟悉周礼的老子无疑是最佳人选。
见到老子后,孔子按照周礼的规矩给老子行拜师礼。这边子贡等人把一个篮子抬进老子的宿舍。篮子里面是一对白鹅、一串腊肉、两条鲤鱼。送鲤鱼,是“礼有余”的意思,跟现在“年年有余”的意思有些不同。
孔子端端正正地站在老子面前,恭恭敬敬地说:“先生,这些年我一直潜心研究《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六经,自己觉得颇有心得了,但我现在拜见了七十二位主子,他们都不理会我。这是什么原因呢?”
老子说:“你运气还算好的啦,只不过没有遇到慧眼识人的主子罢了。其实六经这玩意儿只是祖宗们弄的东西。你根据它们做出的学问,就跟足迹一样;足迹是鞋子踩出来的,可足迹就等于鞋子吗?”
孔子一动不动,屏息听着。
“鸟儿们只要互相望着,就会怀孕,”老子继续说,“虫子们一个在上风叫,一个在下风叫,就会怀孕。凡事应该顺其自然,不可强求。只要得了道,什么都行;如果失去了道,什么都不行。你明白吗?”
孔子感觉自己挨了当头一棒,失魂丧魄地站在那儿,不说话。自己先前引以为傲的学问,在老子面前居然不堪一击。老子也不说话。两个人都呆在了那里,像两截木头。
良久,孔子才毕恭毕敬地躬身告辞。
老子挽留说:“既然来了,不如一起吃个午饭?”
“谢了谢了,我还要拜访客人。有机会再来向您请教。”孔子退了出去,上了大车,子路扬鞭,大车扬长而去。
这是老子与孔子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后来,这两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又见过几次面。史书上没有更加详细的记载,不过隐约之中,我感觉他们的会面不是太愉快。孔子坚信复兴周礼就能挽救“礼崩乐坏”的场面,从而拯救苍生。而老子对此持尖锐的批评态度。老子曾说,那些古代圣贤的骨头都已经腐朽了,他们的言论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他们提倡的礼仪制度和伦理规范不但拯救不了苍生,反而会成为挑起诸侯争斗的源头。因此老子对孔子说,这些制度不仅不能维护,而且还要大胆地摧毁。
孔子虽然很钦佩老子的学识,但对他的观点仍不能苟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正如老子对他的弟子所言的那样,他与孔子走的是两条路:孔子是积极人世,而老子是消极出世。所以只好“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老了。
老子已经在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位置上待了三十多年,中间曾经短暂离职,但很快又官复原职。本以为可以顺顺利利地在这个位置上颐养天年,可到了七十多岁了,他还是被炒了鱿鱼。
事情源自周国王室的纷争。周国国内一直动乱不已,好在老子采取与世无争的鸵鸟政策,安然度过了三十多年。他竭力不去惹麻烦,“躲进小楼成一统”,可惜世事难料,麻烦会主动来找他。麻烦一来,老子就在周国待不住了。
于是,老子离开了周国。
与三十多年前凄凄惶惶来到周国的情形一样,老子离开的时候也是孑然一身,唯一不同的是,胯下多了一条青牛。这是老子用多年积蓄买下的交通工具。
老子一路东去。这日,来到了函谷关前。函谷关位于今天河南灵宝(灵宝,很熟悉的一个地名儿吧),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之地。老子来到关口,翻身下牛,守在关口的守卫把手一摊,说:“身份证、暂住证、边防证,都拿出来。”
老子身上带有身份证和暂住证,可这边防证还是第一次听说。他问:“啥叫边防证?”
守卫傲慢地说:“这儿是边防重地,当然要办边防证了,没有边防证一律不准出关!”
老子束手无策了。他牵着青牛往回走,走了一程,趁守卫们不注意,拐到城墙处,准备打城墙的主意。那时的城墙不高,也没装铁丝网,老子站在牛背上,勉强可以翻过去,但这样一来他的青牛就出不去了。所以,老子游荡于城墙下很是一番彷徨。
“站住,你在于什么?”
身后传来几声叫喊。老子回头一看,是一名关官带着几名巡警过来巡查。越境行动胎死腹中,老子哑口无言。
走近了,那名关官却惊讶地翻身下马,给老子敬了一个礼,说:“原来是老聃先生,别来无恙?”
老子盯着他看了一会儿,说:“对不起,我记性太坏了,记不得您是哪位。”
关官说:“先生您是贵人多忘事,我是关尹喜,以前去您图书馆查过《税收精义》,跟先生有一面之交啊。”
老子点点头。
关官又说:“您老人家要出关吗?”
“是啊,出去溜达溜达,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好啊好啊,您先到关上住上几日,给大伙儿做个讲演,如何?”
老子没有办法,要想过关,就得先过关尹喜这关,于是他只好跟着关尹喜走了。来到关上,喝了一杯开水,吃了两个饽饽,找间房子住了下来。下午,关尹喜把老子请到饭堂,下面已经坐了稀稀疏疏十几个人,都是关上的巡警、守卫、账房先生、厨子……大伙儿都带了笔记本,准备做笔记。老子清了清嗓子,开口讲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下面的人面面相觑,根本听不懂老子在说些什么。一个守卫低声愤愤地说:“都是些什么玩意儿,我还以为是讲周公秘史呢。”
老子也不理那人,用他那浓重的湖北口音慢慢地讲着,讲着讲着下面就打起了轻微的鼾声。连关尹喜都哈欠连天,上了好几次厕所。
老子讲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停顿了片刻,又说:“完了。”下面这才响起稀里哗啦的掌声,顺便惊醒了睡觉的听众。
老子以为此事就此作罢,没想到关尹喜还请他把所讲的内容记下来,“实在对不起,您的普通话太不标准了,大伙儿都听不懂,所以……”老子无奈,只好熬夜将自己讲的内容写出来,第二天交给了关尹喜。关尹喜眼见留不住老子了(函谷关地处边陲,像老子这样的学术名人都很稀罕,更别说那些“手牵手”艺术团的明星了,关上的兄弟们都很有意见,吵着要调动工作),于是就送了他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又亲自送他出关。
老子骑着青牛,缓缓地出了函谷关,尘烟滚滚处,人影渐渐模糊,最后消失在黄昏的斜晖里。后来,老子就再也没有在人们的视线里出现过。但是,他不在江湖,江湖却有他的传说。有人说他在西域流沙做了隐士,关尹喜退休后还去找他探讨过学术。有人说他修炼仙丹,得道成仙了。还有人说他学以致用,开创了道教一派,几千年来香火不断,蔚为大观……哎,谁晓得呢?
注:老子出关的故事参考了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出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