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大儒朱熹是个大学问家,理学家、哲学家、史学家,这三个帽子他都敢戴在头上而受之无愧。朱熹就非常推崇晋悼公这个我们不太熟悉的人,可能是因为他老人家经常提到晋悼公的名号吧,有一次,朱熹的一位学生问,晋悼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朱熹说:“他才大段高,观当初人去周迎他时,只十四岁,他说几句话便乖,便有操有纵。才归晋,便做得别。当时厉公恁地弄得狼当,被人撺掇,胡乱杀了,晋室大段费力。及悼公归来,不知如何便被他做得恁地好。恰如久雨积阴,忽遇天晴,光景便别,赫然为之一新。”
“赫然为之一新”,这样的评价是比较准确的。在晋悼公之前,晋国君主与卿族的关系十分紧张,到了晋厉公时代全面爆发,演化成一场影响深远的内乱。晋悼公上台后,对卿族采取拉拢和限权两种手段,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对内稳定了晋国局势,对外彻底将楚国的势力赶出中原地带,九合诸侯,成功复霸。
不过,正如朱熹所言,“晋悼公、宇文周武帝、周世宗,三人之才一般,都做得事。都是一做便成,及才成又便死了,不知怎生地。”晋悼公只活了二十八岁,执政才十四年,可谓昙花一现,令人扼腕。
要说晋悼公的事情,还得从晋厉公说起。
话说晋厉公为了限制卿族的权力,在“保皇派”胥童、夷羊五、长鱼矫等大臣的帮助下,干掉了晋国最大的卿族——郤族。保皇派还逮捕了执政官栾书和中行家族的老大中行偃,打算一同清理。但晋厉公有些不忍心,毕竟这两位都是晋国三朝元老,立功无数,因此就把他俩放了。
虽然晋厉公不计较,可栾书和中行偃心中却埋下了阴影,对晋厉公产生了严重不信任的感觉。中行偃对栾书说:“既然君王不信任我们了,以后肯定祸患无穷,不如咱哥儿俩先下手为强……”他恶狠狠地做了一个杀头的动作。
栾书没办法,只好应允了。
公元前573年,这两个家伙趁晋厉公出游于匠丽氏之际,发动政变,把他抓起来关在狱中,没过多久就把他杀了。
关于晋厉公之死及继位者的人选,周国大夫单襄公早有预言。单襄公是个神乎其神的预言家,没事儿就喜欢预测别人的命运。公元前574年,他曾经跟晋厉公有过一面之缘,见面之后他悄悄跟鲁成公说:“晋国很快就会发生内乱,这孙子命不久矣。”鲁成公惊问:“为什么呢?”
单襄公说:“你看,他走路的时候,望远不看近,心不在焉的样子。走路脚步抬得高高的,轻佻又轻佻。晋国的大臣们说话都很冲,不知礼节,所以……咳咳。”
才一年时间,单襄公的预言就应验了。人们觉得非常神奇,又让他预言晋国的下一个大老板会是谁。
单襄公认为,旅居在周国都城、晋厉公的侄子公孙周极有可能当选。他也是根据公孙周走路说话的姿势来判断的。公孙周走路中规中矩,与人说话目不斜视,声音不高不低,态度谦虚温和,是个做大老板的料子。
结果果然不出单襄公所料。
栾书提议让公孙周继位,大家举手表决,全票通过。可能在栾书他们看来,性格温和、久居外国的公孙周将会有利于他们继续掌控晋国大权。于是,他们就派人去周都迎接公孙周。这一年,是公元前573年。公孙周到达晋国后,对栾书等人发表了一番就职演说:“寡人羁旅他邦,且不指望还乡,岂望为君乎?但所贵为君者,以命令所自出也。若以名奉之,而不遵其令,不如无君矣。卿等肯用寡人之命,只在今日。如其不然,听卿等更事他人。孤不能拥空名之上,为州蒲(即晋厉公的名)之续也!”。在这番就职演说里,年仅十四岁的公孙周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不愿“拥空名”,做一个傀儡老板。
公孙周的就职演说出乎栾书等人的意料,也让他们明白,自己请来的这位年轻人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因此,老奸巨猾的栾书下班后悄悄跟同事下属说:“新君非旧比,当以小心事之。”
公孙周进入都城,到太庙祭过列祖列宗之后,正式宣誓担任晋国新国君,是为晋悼公。对于这个十四岁的年轻人,晋国上上下下及各路诸侯,均拭目以待,观察他将会给晋国带来什么。
第一件事情,组建内阁。
晋悼公起用大批功臣之后和有能力的青年才俊,令朝廷里的风气为之一新。更为可贵的是,他不但亲自颁发任命书,而且还逐一解释为什么要选用他们,点评他们每一个人的优缺点,让大臣们都心服口服,无话可说。唯一的疑问是,他不是长期旅居在外吗?为何对晋国的时事知道得一清二楚呢?
原来,晋悼公在周国都城时,并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关注晋国局势,“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所以,才能做到对晋国时政了如指掌。
组建内阁完全按照晋悼公的个人意愿进行,他清除了晋厉公时代的宠臣,“逐不臣者七人”。对于执政官栾书,晋悼公的心情是复杂的。他虽然是弑君者,可毕竟是拥护自己上台出力最多的人,怎么处理他呢?在这件事情上晋悼公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首先,他继位没多久,就迅速地撤掉了栾书的一切职务,让他回去种田,让韩厥(就是在赵氏孤儿中帮助赵武重新回到朝中的那位将军)接替他的岗位。接着,又安排栾书的嫡长子栾魇到朝中做官,以安抚栾书。
组阁顺利完成,接下来是施政了。
晋悼公的施政纲领包括以下几项:
第一,大力减轻民众税负水平,废掉老百姓欠国家的债务;
第二,援助灾荒,救济贫困,照顾鳏寡孤独一类的五保户;
第三,着重提拔那些出身低,郁郁不得志的贤良之士;
第四,严厉打击犯罪活动,对于诚心改过的人宽大处理;
第五,实行和戎政策,团结周边少数民族。
晋悼公实施的这些政策,平衡了卿族之间的利益,减轻了民众的负担,增强了国力,为晋国复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如《左传》描绘的那样,“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逾德,师不陵正,旅不逼师,民无谤言,所以复霸也。”总之,形势一片大好。
这边,楚共王听说晋厉公被大臣干掉后,兴奋得手舞足蹈。他觉得报鄢陵之战的一箭之仇的时候到了!可他又听说新上任的晋国大老板晋悼公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欣欣向荣,就打消了进攻晋国的念头。这个主儿惹不起,那就退而求其次,收拾宋国吧。拿下宋国,可以钳制晋国,也算一步好棋。
就在晋悼公上任的这一年,楚国大将子辛与郑国大将皇辰,率领联军进攻宋国,占领了朝郏、幽丘,并攻打彭城。彭城是个战略要地,位于晋国与吴国之间。为了防止晋国与吴国相互勾结,必须将这条路截断。很快,彭城就被来势汹汹的楚郑联军拿下了。拿下后,楚国人留下三百兵车,扶持当地的伪政权,就打道回府了。
七月,宋国人看楚国的主力部队回家了,就想抢回彭城,结果实力不够,反被击溃。楚共王担心彭城顶不住,派子重率领大军,猛攻宋国本土。宋国执政官华元吃不消,赶紧向晋国求救。
救,还是不救?
晋悼公召开军事会议讨论这事。执政官韩厥说道:“欲求得人,必先勤之,成霸安强,自宋始矣!”于是晋悼公当即拍板,下令出兵。晋悼公联合宋、鲁、卫、曹、莒、邾、滕、薛,加上晋国,一共是九国联军,前去拯救宋国。联军在靠近彭城的靡角之谷与楚军遭遇,晋军打算退却,晋国大夫雍子却命令手下:“年老的和年幼的都回去,孤儿和有病的都回去,兄弟二人同服兵役的,选一个人回去。剩下的人把战马喂饱,明日决战!”
第二天早晨,楚国军队却不战而退了。彭城重新回到宋国母亲的怀抱。
首战告捷,晋悼公在军队中的威信树立起来了。
晋国与楚国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争夺郑国和宋国,这两个国家夹在风箱里,两头受气。尤其是郑国,投靠楚国,晋国打他;投靠晋国,楚国打他。根据统计,从城濮之战到向戎第二次弭兵,八十多年时间里,晋国总计伐郑十七次,楚国伐郑二十次。郑国被搞得没有办法,索性把保护费放在边境,谁想要就来拿,“牺牲玉帛,待于二境,以待强者而庇民焉”。
对于晋国来说,打仗是要花钱的。为了改变这种拉锯作战、损耗国力的做法,大夫苟罂向晋悼公提出“三分四军、疲劳楚师”的作战构想。
具体怎么操作呢?就是把晋国四军编制改成三军。每次出动一军去攻打郑国,吸引楚军,使得他们千里迢迢地赶来中原。采取这样的车轮战,必定能把楚军拖得疲劳不堪。
晋悼公同意了。为了给苟罂实施这种作战构想开路,韩厥主动告老还乡,把执政官兼中军主帅的位置让给了荀罂。另外,为了加强“三驾胜楚”的攻势,晋悼公又在前568年与鲁、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国诸侯和齐世子光在祖地(今江苏邳县北)会见吴王寿梦,会议一致通过,吴国在旁边骚扰楚国,以使楚国主力不敢轻易出动。
为了打通晋国与吴国之间的通道,晋悼公还派联军攻打小国逼阳(位于今山东枣庄市南)。逼阳虽然是弹丸之地,可城墙坚固,城池深险,是一个不好惹的钉子户。执政官苟罂本来不愿意攻打它,因为拿下了,算不上勇敢;拿不下,又会被诸侯耻笑。可将领中行偃、士匄却坚持要攻打。苟罂怕重蹈当年邲之战将佐不和导致惨败的覆辙,只好答应了。果然,中行偃和士匄率领联军打得很是艰难,围攻了快一个月,联军还只能站在城外数星星。
中行偃和士匄跑来向荀罂诉苦:“实在打不下啊,还是撤军算了。”
荀罂勃然大怒:“当初要打逼阳就是你们俩的主意,我本来是不同意的。你们现在想撤军,门儿都没有!我限你们七天之内把逼阳攻下来,不然就提头来见我!”
荀罂下了死命令,中行偃和士匄只能往下压,他们回去命令手下的将领:“七天之内攻下逼阳,不然把你们全都枪毙,我俩就自杀算了。”
经过一番苦战,联军终于拿下逼阳,这时已经足足一个月了。晋国把逼阳送给宋国大夫向戎,作为他的封地,向戎却很谦虚,不要。于是就顺水推舟送给了宋国国君,请他笑纳了。
打下逼阳之后,荀罂开始正式实施“三驾胜楚”战略。
公元前563年,苟罂亲率十二国联军,讨伐郑国,进行“三驾胜楚”的第一次尝试。大军聚集在牛首(在今河南通县西北)时,郑国发生内乱。联军没有趁乱进攻,而是修筑虎牢、梧、制三城。那边,楚国人闻讯后,派出令尹子囊前来救郑。按照原计划,等楚军到达郑国后,联军就应该后撤。可晋国上军主帅栾黡觉得不能示弱,率军冒进,抵达颍水,与楚军隔河对阵。这下子就逼得联军不得不跟在他们屁股后面上来了。
荀罂心里很是恼火,他知道,自己只出动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加上联军,仍然不及楚军的一半,如果双方打起来,肯定吃不了兜着走。现在,疲劳楚军的目的已经达到,那就退兵吧。于是,他严厉地批评了栾黡之后,率军后撤了。
这次连擦枪走火都没有的战役,史称“一驾之战”。
接下来,晋国进行了两次以“疲劳楚军”为目的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驾之战”。这样的战争看起来很窝囊,却很好地达到了目的。楚军疲于奔命,最后只能懒洋洋地躺在家里,任晋军骚扰,“老子不陪你们玩儿了!”
既然楚国人不来了,郑国又死心塌地地归顺了,之后二十多年也没有背叛晋国,晋悼公就召开了中原国际会议,商议会盟的事情了。说是商议,其实都已经提前决定了谁是盟主。还能有谁?当然是晋悼公。公元前559年春天,晋、吴、齐、鲁、宋、卫、郑、曹、莒、邾、滕、杞、小邾十几个国家的领导人会盟于向地,确立了晋悼公的霸主地位。
或许是天妒英才吧,就在这位年轻的霸主捞起衣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他得了一次重病,在公元前558年初,医治无效去世,享年二十八岁。当晋悼公去世的消息传出之后,晋国人民纷纷奔走相告,为国家失去了这样一位贤明的国君而哀伤。
晋悼公确实是一位白璧一样无瑕的人,他待人和气,谦虚谨慎,是春秋时期不可多得的性情人物。历代晋国国君都杀过大臣,唯独他没有。他缓和了王族与卿族之间的矛盾,使得晋国走向了稳定和谐的发展之路。可谓生得伟大,死得也光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