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国家是秦国,但这并非秦始皇一个人的功劳,这与前人几百年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其中,秦穆公平定十二国,统一西戎,建立了一套基本政治制度,为后来的秦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穆公,赢姓,赵氏,名任好,全名赵任好。其实从地理位置来看,秦国当时处境极为尴尬。北方是一片荒漠,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难以有效拓展,南方是南霸天楚国的天下,东方由如日中天的晋国把持,西方则是戎族人的传统领地,秦穆公是如何突出重围,成就一代霸业的呢?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野人”救驾
公元前647年,晋国国内发生五十年不遇的大饥荒,几乎到了人人相食的地步。晋惠公向秦穆公发来求救信。本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秦穆公慷慨地伸出了援手。两年之后,换到秦国发生灾荒,八百里秦川滴雨不降。秦穆公想到了晋惠公,向他借粮食。
惊人的一幕发生了,晋惠公不但拒绝了秦穆公借粮的请求,反而趁机讨伐秦国。
秦穆公那个气啊,“这不一白眼狼吗?”他一把撕掉晋惠公发来的战书,喝道:“君欲国,寡人纳之;君欲粟,寡人给之;今君欲战,寡人敢拒命乎?”于是亲自率军迎击。
曾经是秦晋之好的两国军队,在韩原(今山西河津)相遇了。双方展开一场恶战,一时间硝烟滚滚,喊声震天。眼看战场的局势慢慢倒向晋军,晋惠公按捺不住,为了抢夺战利品,居然甩开主力部队,单枪匹马冲上前去。结果一个不小心,拉战车的马匹陷入了泥沼里,不能自拔。秦穆公见此情形也冲上前去,准备捉拿晋惠公。没想到其余的晋军迅速包抄上来,反而将秦穆公包围住。
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旁地里杀过来一群拿着菜刀木棍的“野人”,奋不顾身地解救秦穆公。最后,他们不但将秦穆公解救出来,还活捉了晋惠公。
秦穆公回到都城后要重谢这一群“野人”,他们却说:“大王,您不要谢我们,这是我们报答您的不杀之恩。”
这是怎么回事呢?
秦国人将住在都城内的居民称为“国人”,住在都城外的叫“野人”。这跟我们现在有“城里人”和“乡下人”之分是一个道理。从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看出,“野人”是二等公民,地位比较低。拯救秦穆公的三百多个“野人”就住在岐山脚下。
岐山有一个王室牧场,喂养着秦穆公从各地精选的马匹。一天,有一匹名贵的马从牧场偷偷溜出去,被那三百多个“野人”逮住——这只倒霉的马最后就变成了美味的马肉火锅。“野人”们打着饱嗝,剔着牙缝晒太阳时,发现为秦穆公喂马的官员循迹追来。铁证如山,他们就全部被抓了起来,关在黑屋子里。
按照秦国法律,“野人”们犯下的罪行是死罪。喂马的官员把案宗送到秦穆公案前,等候他签字。秦穆公看了之后生气地说:“这些人真是太可恶了!”
老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旁边的官员都垂首不语,猜想这群“野人”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秦穆公说:“这些人吃马肉居然不喝酒,这太浪费了!太过分了!吃马肉怎么能不喝酒呢?”
喂马的官员战战兢兢地说:“那,应该怎么处置他们呢?”
秦穆公说:“给他们酒啊!来人,送一坛好酒给他们。”
于是,这群“野人”不但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还得到了秦穆公赏赐的一坛酒。死里逃生的他们发誓,以后如果秦穆公有难,他们一定拼死相救。这次他们听说秦穆公在韩原打仗,就赶来相助,恰好救了秦穆公一命。
秦穆公的那坛酒终于体现出了应有的价值。
善待败军之将
对于军人来说,打仗胜利了,享受封官加爵的待遇,自在情理之中;而一旦兵败沙场,等待他的自然是阶下囚的命运,甚至可能为此丢命。楚国名将子玉战功累累,可当他遭遇城濮大战的失败后,也不得不含恨自杀。
成王败寇,古今同理。
秦穆公可能是少有的几个敢于挑战这一规则的老板。
还是说故事吧。
百里奚把自己的儿子孟明视推荐给秦穆公,秦穆公看了很是喜欢,任命他做将军,统领秦军。孟明视年纪轻轻就执掌秦国军事大权,自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想做出一番事业来。机会很快就来了。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逝世,秦穆公认为自己称霸中原的时机到了,就命孟明视为主帅,西乞术和白乙丙为副帅,借道晋国,准备偷袭郑国。百里奚与蹇叔都极力反对这次军事行动,但结果是,反对无效,秦军按期出发。
这一年冬天,孟明视率领的大军来到滑国(今河南省滑县),碰到了一个叫弦高的郑国牛贩子。弦高是个爱国商人,他在洛阳就听说了秦军讨伐郑国的消息,于是一边派人回郑国报信,一边赶着牛群去迎接秦军。弦高冒充是郑国的使者,对孟明视说:“将军一路辛苦了。我们国君知道将军将要去郑国做客,特地派我来慰劳你们。”
孟明视听他这么一说,以为郑国已经做好了防御准备,再去已无意叉。怎么办?军队出动之后不能空手而回啊——孟明视思量了一番,顺手就把滑国灭了,抢了几百车金银财宝和女人,耀武扬威地往回走。走到崤山地带(今河南陕县东南),被早已埋伏在此处的晋军杀了个全军覆没,三个主帅全部被俘。
在晋襄公母亲文赢(晋文公的妻子,秦穆公的女儿)的帮助下,孟明视三个人逃出晋国,回到了秦国。他们来到都城外面时,碰到了穿着丧服的秦穆公。秦穆公哭着对他们说:“我没有听从百里奚和蹇叔的劝告,使得你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错误的仗。全都是我的过错,才让你们受到失败的侮辱!”
秦穆公并未对这三名败军之将进行处罚,还是让他们带领军队。
过了几年,公元前625年春天,孟明视主动请缨,要率军进攻晋国,以雪前耻。秦穆公同意了。这一次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人率领四百辆兵车,秦军精锐尽出,使得他们信心满怀。
可惜,这又是一次错误的战争。准备充分的晋军在彭衙(今陕西白水东北)击败了秦国人。
失败像一记耳光重重地打在孟明视脸上。他回去后,自己钻进囚车里,等待秦穆公的处罚。
可秦穆公还是像往常一样安慰他:“没事儿,下次咱再找他们好好干一票,连本带利地捞回来。”
秦穆公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经历过失败的将军绝不是好将军。孟明视是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有经历过失败的打造之后,才会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连续两次失败的惨痛经历打醒了孟明视,这介自视甚高的年轻人开始脚踏实地地做事了。他小的时候不爱读书,现在想起来,没有文化真可怕,于是报名参加了补习班,认真学习文化知识。以前他不关心国家大事,每天下了班就呼朋唤友到酒吧喝酒,现在也注意到国家政治,关心起普通百姓的生活。他把自己的家产和工资拿出来,救济家境贫寒的士兵。他跟士兵一起埋头训练,同吃窝窝头,同住大宿舍,打成一片。这使他获得了军心。
就在这一年冬天,晋国联合宋、陈、郑三国人犯秦国边境,占领了邑汪(今陕西澄城西)及彭衙两座城池。孟明视很清楚,现在敌我实力悬殊,不能贸然出击,就命令士兵坚守城门,即使晋国人一再挑战也不理不睬。不少秦国人都骂孟明视是胆小鬼,要秦穆公另选良将。秦穆公也不管,继续让孟明视执掌军队。
公元前624年夏天,孟明视觉得复仇的时机已经成熟,就主动请缨攻打晋国。他对秦穆公说:这次要是再打不过晋国,我就不再回来了。
孟明视带领五百辆兵车出发了。东渡黄河后,孟明视下令将所有的船只烧毁,说:“这次我们背水一战,有进无退,一定要打胜仗回来!”
俗话说,哀兵必胜。没有后路的秦军英勇杀敌,杀得晋军落花流水,不但夺回了邑汪和彭衙,还占领了好几座晋国城池。
秦国人第一次打败了中原霸主晋国,在诸侯国中威信大增。周围十二个小国纷纷归顺,使秦国扩地千里,成了当仁不让的霸主。
秦国人的风头太盛,连周襄王都惊动了。周襄王派大臣召公赏赐给秦穆公十二面铜鼓,允许秦穆公代表自己在西部行使权力。
从上面这两个小故事可以看出,宽以待人、用人不疑是秦穆公突出重围、获得霸主地位的两大法宝。其实,这两句话里包含的道理谁都明白,可总是没有几个人愿意不折不扣地实施——我想,这也正是霸主和寻常小混混之间的区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