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骨文的辨伪
1903年,第一部将甲骨文公之于世的著作《铁云藏龟》发表,作者刘鹗在自序里明确指出甲骨文是“殷代人的刀笔文字”。这样,甲骨成了学者、古董商们极力搜求之物,作伪以牟利者也随之出现。
《铁云藏龟》中已杂有五片伪片,作伪活动直至殷墟被科学地大规模组织发掘后,方渐渐杜绝,前后约有三十佘年。
甲骨文的作伪并不高明,鉴定时须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看甲骨之新旧。甲骨埋人地下三千余年,被有的学者称做“亚化石”,自然有一种古朴感。作伪者常用大版新鲜牛骨来刻字(因龟甲较难刻契,且易碎裂),故凡遇大版牛骨刻辞须谨慎。如英国驻安阳长老会牧师明义士(JamesMellonMenzies)于1914年起开始搜集甲骨文,结果初次所购之大骨版,全系新鲜牛骨仿制,收藏不久,即腐烂发臭。
第二,若能目验实物,可看切口之新旧。即便是利用出土甲骨新刻文字,因切口新,作伪者常用粘性泥土涂抹。将甲骨浸泡水中不久,即可用刷子刷去泥土,切口便一目了然。而真品则因土色深入刻痕内,一般是洗刷不掉的。
第三,看内容是否符合卜辞的文例文法。因有些作伪者并不懂甲骨文的内容,多数是胡乱抄袭真片上的文字,东拼西凑,甚至倒写、刻错亦浑然不觉,因此,在鉴别时要注意看刻辞是否连成文句。一条完整的卜辞,由前辞(又叫叙辞,写占卜日期,以干支表示,同时又写占卜者名字,通常是商王的史官)、问辞(又叫命辞,是要问的事)、占辞(商王看了卜辞以后所下的是非结论)、验辞(占卜后结果的应验情况)这样四部分组成,不过许多卜辞都不完整,一般只具有其中的几部分。
第四,看刻辞格式。在龟甲上的刻辞分两种式样:刻在左右边缘部分的,由外向里读,确切地说,刻于左甲边的文字,从左向右读,刻于右甲边的,则从右向左读。另一种是龟腹甲的中缝两边文字,皆由里向外刻,即在中缝左侧的文字,由左向左读,在右侧的,由右向右读。在牛骨上的刻辞,一般刻在骨的边缘,是由外向里读。几条卜辞刻在一起,一般由下而上排列。
第五,看字体。商代甲骨文跨越了自盘庚到帝辛十二位商王计二百七十余年,卜辞年代明确可以判断的是武丁到帝乙八位商王。
在这段时期内,文字写法有过变化。有学者根据这些变化和其他考古成果将殷墟卜辞分为五期,第一期为武丁时期,字体相对大一些,第五期较小,有些在写法笔画上也有不同,可以从甲骨学工具书(如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查对。
第六,看贞人(卜人)名字。贞人即当时替商王占卜之人,为史官。贞人生活于一定的时期,贞人名是断代的依据之一。早期与晚期的贞人不可能共主占卜之事,故不应在同片甲骨上出现。不少专著对此有研究,且列表对照,一目了然(如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总的说,甲骨文辨伪较其他文物的鉴定要简单些。只是遇到利用出土的无字卜骨仿刻全部真片或一片甲骨上真伪参半须倍加小心。前人在这项工作的研究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一般西人所著录的甲骨书中伪刻较多,如《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柏根氏旧藏甲骨文字》、《金璋所藏甲骨卜辞》等,引用时要注意。如《金璋所藏甲骨卜辞》第668片左上部“癸丑王卜贞旬无祸王占曰吉。等三条卜辞系真迹,而下半部字虽大而清晰,于文义却不通,系伪刻。作伪者有的本是刻字出身,便被古董商相中,专干伪刻卜辞勾当。如董作宾《甲骨学五十年》中提到的蓝宝光,便能仿刻完整的真片,其工细程度几可乱真。幸而此人不懂文例文法,否则在甲骨上大肆创作”,会给今日的辨伪工作平添许多麻烦。
除商代卜辞外,1954年起又发现了大量西周甲骨,其中有字的不少,时距殷墟卜辞的发现已半个世纪,作伪之风无存,当然也就谈不上辨伪了。但是利用旧有的甲骨重新契刻文字既已成功,在现今商品经济的形势下,文物市场难免有鱼目混珠的情况发生。不论是以新刻的甲骨文冒充旧物还是作为一般的习作出售,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甲骨的伪制
相对于其他的古玩伪制品来讲,甲骨的伪制方法简单、成本不高,因此,在发现甲骨的早期伪制情况较为常见,伪制品的数量也就较多。在1914年,久居安阳的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亲身往小屯村收买甲骨,所得甲骨共五万多片,其较为可靠的仅一千三百余片,其余皆是伪制品,且有的甚至在不到几天内就腐烂发臭。
伪品数量之多,由此可以想见。
清末民初,甲骨文的发现虽然震动了海内外,但是真正知道和十分重视甲骨价值的人尚不多,有的甚至完全持否定态度,如当时的著名学者章太炎。以后,甲骨的价值誉满海内外,中外博学之士和古玩收藏家纷纷赴小屯村购买,不绝于途,甲骨的需求量急居上升,供不应求的情况显得十分突出,因此一些古董商就用伪制的方法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甲骨以有文字的为最珍贵,在王懿荣收购时即以字论价,每个字高达二两五钱银子,相形之下,无字的甲骨就显得没有多少价值。所以,当甲骨的价值由一般的作为药品的“龙骨”的价值猛增到为几千年前的商代古物时,一些牟利之士,就在同时出土的无字的甲骨片上仿刻一些文字,或者在有字的甲骨片的空隙部位增刻一些文字,以获得更多的金钱。也有的伪品连材料都是用新鲜龟甲骨片炮制而成,然后再在上面乱七八糟地刻上一些符号,可说是伪品中的劣品,因为无论从材料上还是字体上,这种伪品都是最容易辨别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伪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变得越来越高明了。他们一方面选用同时出土的无字甲骨为原料进行刻字;另一方面也不断地改进刻字的方法。他们先用拓印的技术,把有字甲骨的字一个个拓印下来,然后再把它们翻印到无字的甲骨片上,依印描刻。这样的文字几乎与真品无异,难以辨认。一切伪制完毕之后,就把这些伪制品埋进被掘过的地方,以显示这些:甲骨是挖掘时遗留下来的。这主要原因是由于地质地层因时间的延长而形成不同的地质结构,时期特征较为显著,经过挖过的藏有甲骨的土层虽然也是新土,但人们只会认为那是被遗漏的,如果是在投有发现的地方伴有新土出现甲骨。则就容易为人怀疑。另一方面,当时去小屯村收购甲骨的人,为了避免上当受骗,也往乐意收购那些自己亲眼看见它们出土的甲骨。因此,每当收购者劲来时,伪制者就把他们带到埋有甲骨的地方,当场挖出,眼见为实,采购者也就信以为真,且考证上面的文字与通常所见的文字样式没有多大区别,也绝不会相信乡民们能伪造出水平如此之高的古文字。因而,每得一片甲骨都欣喜万分,以为是真品珍品。对于真正的真品;挖掘者是绝不会轻易出售给一般的买主的,更不会出售给那些素不相识的上门采购购者,而是把它们卖给作伪的人作样,或者只卖给熟识的知交,或者是等到社会上对作伪品高度警惕时,那些真品持有者就以“高额垄断”价格卖给各式各样的买主。
在当时的作伪地方冲,除了小屯村外,在山东潍县和北京两地作伪之风都比较盛行。解放前,山东潍县是一个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多文人,好古玩,当时的许多古玩商人也都是那里人。由于营利和谋利是商人的本色,因此在贩卖古玩时伪制古玩的人也就大有人在。在甲骨文发现伊始,最早赴小屯村购买的也就是潍县的两个古董商人范维卿和赵执斋,并且在不到几年里双双成为巨商大贾。风气所染,山东收购甲骨的人也就日渐增多,渐渐地潍县也就成了甲骨收购的一大集散地,中外买主都经常光顾,真品供不应求,再加上祖传的作伪经验和技术,于是就开始伪制甲骨。其方法是将小屯村的甲骨无论有字没字、片大片小都成批成袋地买来,有文字就照旧卖出。无文字的就按照商代铜器中的天干地支等文字的形状笔态描刻上去,然后以醋进行刷洗,使新刻的刀痕老化。再把它们埋进土中,约一年左右再重新挖出。这样,无论是色调、字体都与真品相差不多,如果没有一定的辨伪经验和甲骨学知识则根本无法辨别。
当时的北京也是古玩最集中的地方,古玩市场的繁荣,伪作也就难免,甲骨也不例外。但北京的甲骨伪制者却不是古玩商人,而是一些技术颇高的象牙雕刻工人。清王朝时期,北京特别流行象牙雕刻品,上至高官贵族下至普通官吏都以佩带和收藏象牙珍品为荣,由于市场需求量的增大,大批的象牙工人也就应运而生。
但自辛亥革命以后,王子皇孙、高官贵族被赶下了历史舞台,牙雕的买主越来越少,牙器也就越来越不流行,往日大量的牙雕工人纷纷失业。其中有的改行,另谋生计。也有一些人为生计所迫,就以伪造古物古玩为职业,并瞄准了刚刚引起轰动的小屯村出土甲骨。但北京的伪制方法与山东的又不一样,他们是组织一批人去小屯村专买出土的无字甲骨片,因为无字甲骨比有宇甲骨的价格低得多。运到北京之后,这些牙雕工人运用其十分高超的雕刻技术,仿照有字甲骨的文字或其拓片或商代钟鼎铭器上的文字刻上字。刻成之后,再把它们运回到小屯村,和当地地主相勾结,悄悄地埋入小屯村的土地之中。当那些不知底细的人来村购买时,就当场挖出,充当真品出售。由于北京伪制品的雕刻工匠都是名家高手,雕刻技巧十分高超,其中尤以在北京西河沿的姓萧的兄弟二人技术最为精湛,所伪刻文字神态和甲骨文几乎无二。因此,在当时,即使是一些鉴别能手也往往为其所骗。
在谈到甲骨伪制者中,不能不提到以伪制甲骨而闻名的蓝保光。蓝保光系河北省人氏,看去文质彬彬,且心灵手巧。但自幼染有抽大烟的恶习,不务正业,过着流浪漂泊生活。据他自己讲,他自幼就喜欢在各种器物尤其喜欢在骨头上刻字,因而为一些古董商所看重。起初,他们雇用他在铜器和箭头上刻字,伪造假古董,十分畅销。当甲骨文发现之后,便开始伪造甲骨。和其他的甲骨伪制者一样,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是随意乱刻,后来就照真品临摹。为了提高刻写技巧,他还随身携带一本小册子,专门临摹甲骨文字。如果碰到以前没有见过的字或没有摹写的字,他就及时把它临摹在这个本子上。正因为如此,他所刻的“甲骨文字”比其他伪制品更显得畅达纯熟,给人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很少有一般伪制品那种断续不齐的漏洞,从而欺骗了不少购买者,甚至一些甲骨专家都为其所骗。但是他对甲骨文一字不识,更不知卜辞中的行款规律,所以往往把刻辞的位置和左行右行弄倒了。因此,如果掌握了甲骨卜辞中的规律、特征,再尽可能地认识一些甲骨文字,对蓝氏的伪制品也是可以辨别的。
三、甲骨的辨伪与缀合
由于甲骨存在着如此严重的伪制现象,因而无论是收藏或是研究,首先面对的严重问题都是辨别其真伪。其次,随着甲骨发现的越来越多,甲骨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同时人们在发掘实践过程中又目睹了一些比较完整的甲骨片有破碎的现象,就当场把它们拼合起来,以保存其完整性。于是,人们又进而联想到其他出土的甲骨片也一定存在着同样的破损现象,一些研究者就根据甲骨文的内容和残断部位的齿痕进行有意识的拼合补缀。一旦补缀成功,新获的完整甲骨的价值不亚于发现一块完整甲骨的价值。
因为它使零碎的甲骨内容完整化,无论是给甲骨文字的研究,还是甲骨内容的研究都有极大的意义。因而甲骨缀合工作渐渐成为一项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并且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人们又采用了电子缀合的手段,使缀合工作更加科学化。
辨伪方法
辨伪工作是古玩收藏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技术性也较强,甲骨辨伪更是如此。因为从时间上讲,甲骨片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内容上讲,在所见的甲骨文中还有近五分之四的单字至今不能被识读,这就更增加了甲骨辨伪工作的难度。
(1)辨骨片之伪真正的殷墟甲骨由于埋藏在地下的时间很长,表面看来它的骨质较为粗糙松散,其实却非常坚硬。这是因为一来长期在地下受到持久不断的压力作用;二来已发生了化学变化,成为一种生物化石。颜色已有白色变为黑紫色,而且如果上面有土锈的话,土锈也象铁一样坚硬,有的甚至比甲骨本身还坚硬,难以去除。因此,对于含有土锈的甲骨的真伪鉴定,只要用手去抠一下它上面的土锈,如果一抠即掉,落下的土锈用手一碾即碎为黄土状者,则此甲骨当属伪品无疑。其次,真品的殷墟甲骨上还有一种象焦皮一样的东西,而且这种焦皮无论用什么利刃去刮都刮不掉,即使刮掉上面一层,底下一层仍是这样。反之,如果刮去表面一层焦皮后,底下一层不呈现焦皮状,显出一块白斑,或其颜色与周围的颜色有异,则此甲骨也属伪制。再次,从颜色上看,有的甲骨在紫黑色里稍显黄色,但也是表里一致。如果表面的颜色显得老旧,里面的颜色显得新嫩,则此片甲骨也系伪制。这是对于甲骨片真伪的鉴定,但是稍后的赝品往往是以小屯村同时出土的无字甲骨伪制而成,所以从原料上讲,这种赝品与真品就不能去辨别’而要正确辨别它们,也只有从伪刻的字体、内容去辨别。
(2)辨契刻之伪辨契刻之伪即是辨别甲骨上所刻文字的真伪。首先从刻划后的刀痕来看,新刻文字的笔画痕迹与旧刻真品比较起来色调较浅。作伪虽用了土锈烟薰法加以伪饰,但如果用碱开水加以洗涤,新旧之色即可尽露。这主要是因为旧色是经过几千年的地层变化与化学变化而形成的“天然之色”,其笔迹颜色和整个骨片的颜色已浑然一体,不可区分。反之,新刻字的笔痕,表面上看来虽然与旧色无异,但那是经过后天加工弄上去的,是人为的,故去除它也就较为容易。其次,从字的形态来看,真品的字体无论是宽大粗劣,还是细小精匀,仔细观摩都有一种自然之美。伪品虽然临摹十分逼真,但却显得十分笨拙,看上去有失自然之神韵。这就如同上了高年级的学生去模仿刚刚启蒙的小孩写字,无论怎样相似、逼真,也只是相似、逼真而已。再次,可以通过对伪品的归纳、分析,而看出它们的破绽与漏洞之所在,反过来再以此去鉴别甲骨之伪,这就是以其之矛攻其之盾。大致说来,伪刻甲骨文字经历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杂凑单字面而又正倒不分。最初的作伪者由于对甲骨文知识一点也不了解,对甲骨文也一字不识,所以往往拿到一片甲骨连正倒都不分。正看甲骨则把甲骨文正抄下来,倒看甲骨就把甲骨文倒抄下来,然后再伪刻时就乱七八糟、东拼西凑地刻上一些甲骨文字,这不但无甲骨文行款的章法可言,而且字体也就出现了或倒或正的现象。因而,这一阶段的伪制品最容易辨别。第二阶段为杂凑单字而无倒字阶段。这一阶段虽较前二阶段进了一步,字体没有倒字的现象,但由于不识甲骨文,不懂款式,对于懂得一定骨知识的人还是比较容易从内容上看出它的破绽的。另外,这一阶段的伪品,多刻在大片的出土的无字甲骨上,喜作大字,小片甲骨、小字均少见。
第三阶段为杂凑成句成行的卜辞阶段,此时有意识照原片整片、整行、整句模仿。第四阶段是仿刻全段而又排列整齐,但有时却又限于伪刻的甲骨片与真品甲骨片的形状和大小不同,所以在款式上却又不能不作一些改变,而有的正是因为这一改变而露。出了款式上的破绽。第五阶段为仿刻全段而又全依原来的款式。前文所述的伪制高手蓝保光大多采用这种方法。第六阶段是改编为新奇文辞者。这一阶段的作伪者已粗识甲骨文,并且对其款式有了一定了解。
最后为了帮助读者辨别比照,现将已断定为伪品的部分甲骨片号,胪列如下,以供读者与真品相辨析,进而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
《铁云藏龟》:57·1、84·1、130·1、254·1;
《邺中片羽初集》:26·1、31·6、37·6、37·8;
《龟甲鲁骨文字二》:2·28·12、2·29·12、2·29·16;
《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中的伪品可分为二类,其编号及分类分别如下(据陈梦家之说)
全部伪刻者,共71片:
1、2、5、13、312、748、749、750、751、971、973、978、982、994、1080、1082、1514、1515、1517、1519、1531、1532、1533、1539、1540、1545、1552、1556、1561、1567、1568、1571、1605、1611、1612、1613、1618、1621、1625、1626、1627、1628、1631、1632、1636、1639、1640、1642、1650、1652、1653、1654、1658、1680、1684、1688、1691、1704、1707、1712、1727、1733、1751、1795、1796、1797、1826、1827、1989、2175、2177
部分伪刻者,共46片:
976上部、977上半、983上左、1226上半下右、1507中右;1520中下、1523中右、1528上中正中、1537正正中下、1541中部、1557中三行,1574上半,1576上中、1580正面、1584中下、1586右半、1598中下、1599下半、1604正面、1609左下二行和右三行、1610正面、1615一行三行四行、1617正面、1619正面中右、1622正面、1624右半、1633右四行、1634正面右三行、1635正面、1675左半、1676上中、1678上右、1686中下、1693上中、1695上半、1697左半、1698左中、1703正面、1705正面、1706上半、1726上半和下左、1728中下、1734中下、1740正面、1798上中、2176正面限于篇幅,只列如上诸片为要。另有一些伪片,可参阅上文诸甲骨学家的作品中所列。
除了辨骨片之伪和契刻之伪外,还有辨缀合之伪,拓本之伪和释文之伪。辨缀合之伪就是由于研究者对甲骨文的识读不一,有的认为缀合文字可通、文例相符、内容顺畅,而有的则持完全不同的意见。辨拓本之伪就是由于在拓印时没有把所拓甲骨的部位搞清楚,或误甲背为甲腹,或误分肩胛骨,或把完好的当作有破纹的,或又反之等等,以致在照拓片重新印刷制图时摆错了位置,造成错误。辨释文之伪就是辨别对甲骨文字的误识,或甲骨文字在拓印传抄中发生的伪误。这三种辨伪基本上属于甲骨文研究中的辨伪范畴,与收藏鉴赏的联系不甚紧密,故不详论。
缀合
对于缀合工作的重大意义,前文已有所述,在此,只就一些缀合的技巧与注意事项作一申述。
第一,龟甲上的断裂齿缝与盾纹(指龟甲上的象盾形一样的花纹)对于正确的缀合有重大的启示作用。所谓缀合,就是使两片残断的甲骨能够完全吻合。缀合起来的甲骨,不但文例(义)通畅,而且首先必须是两片的齿缝部位与盾纹紧密衔接,这也是判断缀合正确与否的第一个前提条件。齿缝与盾纹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在有了计算机之后,可以把甲骨片的各种形式输入电脑,通过电脑来发现齿缝与盾纹的衔接情况,这样做既省力又准确。
其次,辨明甲骨的部位对缀合但有启迪作用。对于要缀合的甲骨,首先判明它属于完整龟甲牛骨中的哪一部分,然后顺藤模瓜,有的放矢地找到可能与它缀合的相邻部位的甲骨。这样做,就不致于大海捞针。
第三,甲骨上的卜兆对于缀合也很有帮助。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卜兆本身留下的纹理在缀合后是否一致,这是缀合正确与否的一个检验标准。另一方面,卜辞是根据卜兆纹理的方向而决定其刻写方向的,所以知道卜兆纹理就可进而推知卜辞的款式,再进而联想其他卜辞中与此相关的款式和内容。缀合起来就较为方便。
最后有一点需要指出,做缀合工作最好是根据甲骨实物,这样可以更好地看清甲骨的部位、色泽、裂纹,卜辞书体、齿缝和卜事等等,比用拓本、摹本缀合更少出差错。缀合工作也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既要博闻强识,又要善于发现。《甲骨文合集》中共有缀合片1600多版,在缀合成果上是空前的。
四、甲骨文收藏的意义
甲骨文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今就甲骨文与诸学科的关系,从四个方面作一简要的叙述。
甲骨文与古文字学。
迄今为止,甲骨文仍然是我国最古老而又有科学体系的文字,其形体结构和字体变化,对于古文字学来说,诸如检验汉人的“木六书”理论和考察汉字的本源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还表现在可以据以纠正《说文解字》的违失和解决以往考释金文及其它古文字所遗留下的若干悬而不决的问题。其中,特别是《说文解字》,直到今天仍然是学习古文字的基础,书中舛误之处倘若不予纠正,必致谬说流传,贻误后学。除此之外,还可与金文相互发现或纠正金文释读中的错误。金文亦是商周文字,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字数不多,西周铜器刻铸长篇铭文的风气大盛,有多至四五百字者,与甲骨文之间有明显承袭关系。原来金文不识的字,由于甲骨文的发现,经过比较研究,可以认识,原来解说错了的,可以得到纠正。
甲骨文与考古学。
考古学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中,殷周考古在考古学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殷周考古中又以甲骨文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所以,研究甲骨学无疑也就是大大地推动了考古学的研究和发展。具体地说,过去根据文献记载,商人迁都,前八后五,活动地点以河南省为中心,到过山东、河北,由于甲骨文的发现,确定它是商代后期的文字资料,进而可确定殷墟中与甲骨文共存的其它文物皆为晚商遗物;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发现很多地方有与此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存,从而得知商氏族的活动范围不只在今河南、山东、河北,还扩展到辽宁、山西、陕西、安徽、湖北的大部地区,以及江西、内蒙古和四川一部分。近年来考古发现殷墟以外的商文化遗址,从而对整个商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其次,由于殷商文化体系的确认,可以比较上下地层关系,深入探索夏文化。夏商文化的确定,连结了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历史,填补了考古学上的空白,意义实为巨大。
甲骨文与古文献考证。
中国的古文献如《尚书》、《诗经》、《易经》、《春秋》,《左传》、《山海经》、《世本》、《竹书纪年》以及诸子百家等先秦古籍,有的写作时代就成问题,有的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篡改或增删;或辗转传抄产生许多讹误。王国维的《古史新证》、唐兰的《古籍新证》、于省吾的《群经新证》和诸子新证等等,便是运用甲骨文、金文等考证古文献中存在问题的一种尝试。可以说,它对古文献的一大重要作用,就是印证古籍,纠正古籍记载的舛误,从而确定了史料的价值,如对《史记·殷本纪》的考订,《尚书》、《山海经》、《竹书纪年》等史料价值的确定。
甲骨文与商史研究。
于省吾曾说:“研究古文字的主要目的,是为探讨古代史……”中国古文字中的某些象形字和会意字往往形象地反映了古代社会活动的实际情况。可见文字的本身也是很珍贵的史料。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甲骨文的目的,当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文字考证上,而应该掌握甲骨文这一文字工具,利用这项地下出土的第一手材料,结合文献记载和其它考古资料,深入研究商代的历史。90多年来,甲骨学商史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有份量的、理想的、合乎科学体系的商代吏正式出版,关于商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专史也很缺乏,而商代社会历史没有真正研究透彻,与之联系密切的夏代及周初的历史研究也就受到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