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18700000011

第11章 艺术品鉴定

古旧牙雕艺术品的鉴定,先要鉴定其用料的真伪,在这个基础上,再鉴定作品的年代,以及它的做工、艺术风格,分析它的品位和价值等。

一、牙雕用料的真伪鉴别

我们在第二节“牙雕的主要材料”中,对象牙、犀角,已作了详尽的介绍。这里,主要举一些与真象牙、真犀角相像,经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坑害、欺骗顾客的材料,作一点分析。

人造象牙

人造象牙是用化学方法合成的有机物,俗称“冲牙”。知道有这种有机化合物,识辨也就不难了。因为人造象牙质量轻,光泽差,无牙纹,并且容易老化、发黄、变脆。有的人造象牙故意做出牙纹,但死板呆滞,呈规律的平行线条,与象牙自然的人宇纹、网状纹不能相比。从形状上来说,象牙必然是月牙形弯曲状,其中,牙尖约整枝象牙三分之一的部分为实心,其余是空心的,这种形状使牙雕的艺术品必然受到材料的限制和约束,而用人造牙制成的工艺品是不会受材料限制的,因此,人造牙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或大、或小、或高、或曲、或直的各种形状。

与象牙相仿的动物牙齿

①鱼牙。海洋里的大鱼的牙齿,如海象、海猪的牙齿,我们通称为鱼牙。鱼牙亦弯曲,但与象牙相比要短得多,最长的也只有一尺(约33厘米),它弯曲的弧度相应的比象牙大得多,呈镰刀形。鱼牙的表皮有一层珐琅质,因此,比象牙稍硬,带脆性,光泽也不及象牙柔和。鱼牙亦有心,呈脑髓状,或杂乱无章。鱼牙没有象牙所特有的人字纹、网状纹,它的大小和形状,也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大件雕刻作品,而以小件和拼镶的中件形式出现。

②虬角。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提及:“象牙之伪者为海马牙,京市呼为虬角,其价值为三与二之比,但虬角之佳者尚高于劣牙,故伪制并不太多。且象牙牙质细密温润,虬角纹粗而糠,极易分别也。”它的墨绿色泽沉稳,亦无大件制品,一般只是制成短小的筷子、团扇、羽毛扇的扇结、扇柄,以及小形的挂件等,大多系清代晚期和民国时的北方产品,其雕刻当归人北京牙雕系列。其实,虬角制品也是用鱼牙雕制而成的,只不过它是煎色后再施雕刻,颜色可以渗入牙的中心部位,并具有鱼牙和鱼牙雕刻的一般特征。

③兽骨。一般指的是牛骨和骆驼骨。兽骨经过加工、漂白、磨光、上蜡等工序,色也白净,近似象牙。但是,它的含钙量高,量轻、性脆、质松,有细小的黑色棕眼。它无心、无纹,光泽枯槁。由于骨壁较薄的缘故,骨雕产品不能雕成实心的大件和中件产品。

曹明仲《格古要论》中提到的“毛犀”,它的角谓之“鳌犀”,大概是最像犀牛角了。但是,仔细观察,便可辨出其表面虽与山犀一样,有花斑,但它的花斑中没有“粟纹”,它的“纹理似竹”,所以“此非犀也”。至于“毛犀”是什么样子的牲畜,曹明仲未作介绍。

有人曾经提出:“毛犀”即现今生长在青藏高原的牦牛。对此,我们不敢妄加断论。读者有兴趣,不妨作进一步的考证。

现今市场上,有人用野牛的角制成仿古犀角器,招摇撞骗,我们不可不防。犀角呈深赭色,旧者多古铜色,其表面凹凸呈起伏状,被称之为“天沟”“地冈”,所以浑厚苍深。野牛角虽然在外表、外形上,酷似犀角,但质薄、量轻,举灯观望,且无犀角所特有的奇妙花纹,即曹明仲所言“粟纹淀花儿好”者,一点也不精彩。

二、象牙艺术品真伪优劣的鉴别

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一书中提出:“牙以质论,质之佳者即新亦佳,惟作工今不如昔,故牙器仍以旧者为贵。今日可常见之牙器,有笔筒、臂搁、画轴、笔管、人物牙牌、棋子等,种类甚多。”

牙器虽以作工为贵,惜从来制之者均系匠人,故世只重其器而不名其人焉。这个观点,实事求是,也符合当今收藏品市场的实际状况。换句话说,对于象牙艺术品真伪的辨别,除了从材料的真假上进行鉴定之外,确实需要在真的器件上,先进一步判断它的真实年份,年份越久者价越高。象牙雕刻在年代上也有做假者,我们不可不辨。然后再鉴定它的艺术风格和做工。

象牙雕刻艺术品的表皮都会老化。年代久了,表面就开始泛黄,再由淡黄逐渐变成姜黄、深黄,直至浅棕色。并且,同一件象牙器上,颜色还往往深浅不一。伴随着色泽的变化,有的器物表面,还会出现一根根短头发丝样的线纹,我们称其为“雀丝”。

牙器的年份愈久,雀丝就愈多、愈黑、愈深和愈长,进而就会表现出裂纹。作伪者做旧,往往是将新的牙雕作品放进自制的烤箱,用红木屑烧成的烟去熏,使之发黄、产生雀丝,并通过对烟的温度的调节,控制色泽的变化和雀丝的多寡。或者采用化学药物与烘烤相结合的方法,达到目的。但是,这样的象牙器物,它的“旧貌”由于是速成的,表皮有色却无光,无包浆,雀丝的裂痕亦不自然,嗅之,有一股烟呛味。

从雕刻品的艺术风格来判别

我们以两尊观音像为例,进行分析:其中一尊为清代初期的艺术品,另一尊则是近代的仿制品。清初的雕刻,衣纹线条简练,有明代牙雕的遗风。由于深浅刀法并用,圆浑而挺拔,衣着线条下垂而坦然,给人以沉稳的感觉。观音的面相端庄,双目微闭,眉低卧,耳垂肩,既有亲善相又有庄严相,且胸微瘪,手指纤长,尤其是左手指的造型,谓之兰花指,显得自然、优美。近代仿制的观音像,衣纹线条繁复,立体感不强,刀法也软弱。刀口虽圆,但口面太宽,面相圆润不够,相面太大,且胸凸、指粗,略感摩登,再说观音手捧的滴水瓶,与明代造型也不吻合,莲花底座的造型线条亦显得生硬。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它们的包浆、色泽、雀丝的对比中,进而区别它们的真伪。

注意旧料新雕

所谓“旧料新雕”,就是用旧的牙雕器,改雕成“古代名品”,或旧的牙雕有损坏,取其一部分改头换面,甚至用“龙骨”新做,用来充当古代的牙雕制品。对于这样一类假货,我们可以从材质、工艺两个方面作出鉴定。在工艺上抓住时代的特征和地区风格,对照不同时代和地区的风格来判断它是全真、半真半假,还是全假。

款识辨析

象牙雕刻虽属雕虫小技,传世之器比之其他门类的古玩艺术品也为数甚微,但是,它往往也同书画作品一样,都有落款,尤其是名家作品,非落款不可的。因此,造假者在款识上也动了不少脑筋。例如象牙素身小酒杯,属于旧象牙器,但是作品的落款却是后来加上去的。这种作伪方法,我们称其为“后加款”。象牙杯高5.2厘米,口径4厘米,牙的质地细腻,纹理清晰,车痕线条也简洁明快。从造型上看,杯壁较厚,且光滑圆润,中部稍有收缩,风格敦实。杯底中心部位有一自然微凹的小黑点,状似一粒黑芝麻,应是牙心。杯口略外撇,小圈足,足边加阔。由此可知,这件象牙器是用牙尖中心部位的材料制成的。杯的表皮牙色泛黄,深浅不匀,口沿处有数条细小纵向短裂痕,乃老化所致。因此,从取材、造型、皮色、裂痕等方面推断。这只象牙杯应该是清道光时期的作品。然而,底足下所刻“道光年制”四字小篆,却是后加款。因为,刻款上填入的“金粉”色彩泛暗,实际上是铜的化合物,道光年间没有这种金属粉末,而且落款中的“光”和“制”,与当年同样款识的风格也不一样:“制”字太偏,显得局促;“道”与“年”二字间隔稀松;再说刻款的刀痕又比较新,与杯底车刀痕对照,新旧毕现。有人或许会问:同是道光年间的牙雕,再加款有何必要呢?我想,这同瓷器中用民窑款充官窑款的性质差不多,都是想借此增值而已。爱好者在收藏选择时,务必小心留意。

关于款识辨析,除了要注意“后加款”的作伪方式,还应该警惕以假冒真,尤其是对有落款的名家牙雕作品,如:清末民初的微雕家于硕,他的作品在书刻方面,多以行楷书的面目出现,运刀偏侧,笔划粗细不一而自然奔放。因此,整篇书刻不仅清新秀丽,且气势连贯,像是一气呵成。目前,于硕的作品也有仿冒的。仿冒品的微刻,字形欹斜,运刀偏直,笔划的粗细一致,实际上与江湖上刻钢笔杆的匠人毫无分别。有鉴于此,我们在选择名家作品时,为慎重起见,就更应该先具体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特长、师承、风格变化等情况,然后再根据牙雕的造型、图案、刀法、拼镶技巧、落款的书法、字形、位置、牙质的老化程度,进行综合分析。最后,还可以观察作品所配的底座和装潢盒,看它材质的新旧、精美程度以及盒上的签条书写是出于哪位名人之手,但这些毕竟是鉴别的次要因素。

三、犀角艺术品真伪优劣的鉴别

犀角雕刻受材料来源的限制,制作、使用都不如象牙广泛,历史上专事犀角雕刻的高手也不多。因此,现在民间流传的犀角旧雕作品,数量很少,作品上留有名款的更少。但是,正因为稀少,就更显得珍贵,所以历来有人用伪品仿冒,仿冒的手法也多种多样,我们不可不察,不可不防。除了用相似的角雕艺术品仿冒之外,这里再揭示几种主要的假冒方法。

切片贴皮法

曹明仲在《格古要论》中,曾经谈到这种方法,是指造假者先将好的犀角削成薄片,然后贴在坏犀角的表面,达到掩盖缺陷的目的。现在的造假者则变本加厉,将犀角薄片贴在假的犀角材料(诸如野牛角之类)做成的器物上。这样,从外表上看,全然是犀角艺术品,其实骨子里却是假货。做这种假货的人,通常心狠手辣,要价非常高,我们切不可被他那种一本正经的气势懵住。

因为,假货不可能做得“天衣无缝”,我们只须找出它的接缝处,便可大白于天下,接缝处往往很隐蔽,需要我们不动声色地去耐心寻找。另外,也可在阳光下观察,看它的花纹斑点有否人为拼凑的破绽。镶拼法据《格古要论》揭露,那是在坏犀角上,用局部修补的办法遮住劣处,以次充好。方法为:先在坏犀角上作适当修理,然后根据修理面积的大小、形状,用好的犀角材料进行镶拼。为了掩饰,造假者在容易露馅的地方,往往雕镂一些图案、花纹,以蔽人耳目。现在,有些祖传的犀角艺术品,由于保管不善而出现裂损、霉变,原来的艺术形象被破坏了。物主也往往用镶拼法进行修补,然后变卖给别人。

对这类伪劣品,曹明仲的辨伪办法是“验底面花儿大小远近”,从整体上去检验犀角的质地。因为,犀角有一定的透明度,借助于放大镜,举灯观望,我们就可以看到里面(底面)的花纹、斑点“大小远近”,非常自然地排列着。若非如此。就说明有人做假。

药染法

《格古要论》中记载:“有原透花儿不整齐,用药染黑者,则无云头雨脚,黄黑连处纯黑而不明。”这是对作伪犀角的质地,仔细观察后得出的结论。

用犀角雕琢的器皿,从整体上看,它的质地应该比较滋润。

所谓“滋润”,指它作为有机物的各种性能,都十分完好:外表光润、肥腴而不干涩,里面显示的“粟纹”又很好看。“粟纹”,指像鱼子一样的花纹,但它不是一个个轮廓清晰的点,倒像是在薄纸上点一滴水彩,四周有所渲染而“淀”出一朵朵微小的花。一般说来,质地滋润的犀角雕,都选“成株肥大,花儿且好”的犀牛角为原材料。“成株瘦小分量轻,花儿又不好者。只能用作药材。”

犀角艺术品,质地即使滋润,也有好差之分。据《格古要论》记载,唐宋以来,人们从质地优良与否的角度,又将犀角雕划分为5个等级:

(1)极品——“通天犀”

指“有通天花纹(犀),备百物之形者”。至于何谓“通天花纹”,《格古要论》未作解释。我们知道,那是指犀角中心显现的通贯达端的缕缕白丝似的形状,像天空中袅袅上升的白云。出现如此形状,古人觉得匪夷所思,甚至赋予神话色彩,以为它能“出气通天”。其实,犀角与鹿角、牛角不一样,它由皮肤的角质化纤维组成。这种角质化纤维之所以在犀角壁层内,呈现袅袅直升的丝絮,属于鼻骨周围皮肤神秘生理机能的反映,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现象。再者,这种犀角特别肥大,角壁很厚实,“其色黑如漆,黄如粟,上下相透,云头雨脚分明”,可以用来雕刻各种精美的艺术品和器皿,所谓“备百物之形”,也非常少见,所以就弥足珍贵了。

(2)珍品——“重透纹犀”

指“黑中有黄花,黄中有黑花者”。这种犀角,角壁的底色黄、黑兼而有之,自然过渡,有“淀花儿”的粟纹,“黑底中显黄花,黄底中呈黑花”,双重透花,并且,也“上下相透,云头雨脚分明”。

所谓“云头雨脚”,指粟纹的渲染与粟纹“淀”出的花儿形成一个个统一体。这种犀角不仅厚实,花纹也有变化,所以也显得珍贵。

(3)珍品——“正透纹犀”

指“正透者(黑中黄花),古云‘通犀”’,即黑底上透出黄花,且“云头雨脚”分明者。此类犀角跟“重透纹犀”一样,角壁厚实,花纹也很好看,因此而珍贵。

(4)正品——“倒透纹犀”

指“倒透者(黄花有黑)”。古人将纯黑的地子上透出黄花,称为“正透”。因此,黄花中再显出黑颜色,就被视为“倒透”,而且花纹也不漂亮,角壁欠厚实。《格古要论》曰:“此等次之。”

(5)正品——花犀、斑犀

指“有花如椒豆斑者”,这些斑点都生在犀角表面,并且颜色又比较深。所以没有通天犀、通犀那么耐看。花犀、斑犀是因斑点的大小、色泽不同而命名的,价值都低于通犀。

除上述5个品种之外,其余都上不了等级,如《格古要论》所说,连“黑犀无花而纯黑者”,也不甚值钱,只能用来制作棋子。

做假者之所以要采取药染法,就是想以次劣的犀角冒充通犀,牟取暴利。次劣的犀角,底色多灰褐,粟纹透出的黄花儿也大小参差不齐。他们将底色染黑了,却不可避免地使原本黄褐自然连结的色泽状态,也变得“纯黑而不明”,导致“云头雨脚”的消失,破绽也显而易见。

攒打法

《格古要论》揭露,这是将原来“透花儿不居中”的犀角,“用汤煮软”攒打后使之“端正”。透花儿“不居中”即粟纹不规整,因此淀出的花也不好看,影响价钱。于是,作伪者把这种犀角放到热水中煮软,然后对准“透花儿不居中”之部位,用木槌反复敲击,使粟纹规整、花儿居中。但是,这种强制势必会带来“后遗症”——心细的人用放大镜观察,就可以发觉犀角壁层中的粟纹,有的不圆了。粟纹不圆,其实正是作伪后的破绽。再说,犀角生硬而熟软,犀角器具和艺术品不可能用熟犀雕制,这也是常识。

款识做假

明、清时期犀角雕刻的盛行,造就了一批颇有造诣的雕刻高手,出现了众多绝世精品。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流传至今,引世人注目,价格不菲。于是,赝品也跟着出现。

明、清时期的犀角雕刻精品,一般都留下雕刻高手的姓名或题款,今天我们仍能见的作品,如明代鲍天成、尤侃、蒋烈卿,清代尤通、方弘的作品,上面都有刻款。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刻有上述名家姓名或题款的赝品,有的是很一般的犀角器皿,有的却是假货。我们务必谨慎,小心受骗上当。

识辨名家犀角作品,“一看造型,二看质,三看款识与雕工”。

因为犀角得之不易,雕刻能匠一般都不轻易下刀。总要反复揣摩它的天然形状、色泽,再精心设计构图,然后才肯因势造型。

现在我们见到的犀角作品中,之所以绝大多数为容器,也正是因势造型的结果。制作时,一般都从犀角的中部切断,利用其原来的椭圆形口和漏斗状态,加工成各种酒杯或鼎、壶、碗、钵、洗之类。所以,它们的外形特征是侈口、椭圆形,有点像花卉中的马蹄莲。犀角很珍贵,制作容器时,对它的尾部,艺匠们都舍不得割弃,再说犀角尾部的质地很厚实,运刀得心应手,因此成为能工巧匠的一方用武之地。这样,犀角容器的底部就显得格外精彩,有的被弯成了精致的把柄,有的被琢成雕满纹饰的独脚底座或仿古彝器中的四柱。

犀角容器中,酒杯居众。传世的犀角杯中,仿古杯和乘槎形杯最引入注目。

乘槎形犀角杯盛行于元明时期,它是附会于神话传说而雕琢的一种新形酒杯。“槎”,原指用竹木编成的筏。这里所说的槎,乃古代神话中往来天上人间的木筏,称为“星槎”。《博物志》中,就有人乘坐星槎到天河,遇见了织女的记载。元代,由于封建统治者对道教一体尊崇,致使道教盛行,社会弥漫欲以得道成仙的风气,连当时著名的书画大师赵孟兆页、黄公望。后来也都一度弃官成了道士。因此,当著名工匠朱碧山创制星槎形酒杯后,这种造型的酒具便风行开来,并且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朱碧山创制的槎形酒具,用白银打造而成,外观造型作枝干权橱的老树,树皮纹理清晰。然而,这器具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坐于舟中的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他的头巾、衣领随风飘拂飞举,寓意星槎正飞速行进着。

这样的景况,也正是元明时期众人所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犀角的外形轮廓,与朱碧山创制的星槎形酒具很相似,犀角雕又向有制成酒杯的传统,因此,星槎形犀角酒杯应时而出,明代著名犀角雕刻大师几乎都制作过这种酒杯。槎形酒杯与其他犀角杯不仅在造型上有区别,而且它都用整枝犀角雕刻而成。制作时,不拦腰切断,而是从中部至后部,纵向对半剖开。中部用以盛酒,后部为雕刻重点。犀角细端为它的前部,一般都不事雕琢,完整地保留,但是,细端当中钻孔,犹如导管,与中部的杯相通。这样,使用时先将酒注于中部的杯中,所谓饮酒,即通过端部的。导管口吸吮,这真是欲仙欲醉,意境不同凡响了。

犀角酒杯的制作;在明代当然是槎形杯为大宗,及至清代,却是仿古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之所以如此,首先与这一时期掀起的仿古热潮有关,尤其在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好古,他指令艺匠为皇室制作的金、玉、瓷器,乃至竹木牙雕仿古,于是,各类工艺美术都争先恐后附风。再说,犀角本身的色泽古色古香,制成仿古器具更显典雅庄重,问世后大受欢迎,也在情理之中。用犀角仿古酒杯饮酒,在文人骚客眼中看来,还能激起怀古的情思,因此受文人的推崇,更成为名贵的热门货。仿古犀角酒杯的造型,直接取自殷、周时期的青铜酒具,如爵、觥、觚、尊,精工细作,也确实惹人喜爱。

除容器之外,犀角雕作品中还出现一些圆雕神、佛形象,如观音菩萨、弥勒佛等,但这类雕刻,精品罕见。2001年北京市瀚海公司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明代的“犀角布袋和尚”就非常引人注目。这尊“布袋和尚”垂目团臂,掩住唇鼻,将佛教禅宗“不立文字,直指内心”的向佛成佛的精髓,极其准确地表达了出来。结果竟以天价109.73万元成交。犀角圆雕的人物,通常受到犀角顶尖而底粗的限制,雕成的作品,往往脸部太小,身部却过于臃肿,比例失调;再说,因为脸部太小,雕刻稍不精细,脸面神态走样,或呆板乏味;在这上面“功亏一篑”的还真不少。

因此,这件犀角雕布袋和尚能达到如此艺术成就,非常不容易,应该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孤品。

雕刻艺术中所说的“工”,指刀工的精湛与否,甚至还包括它的纹饰精美与否。犀角雕中的名家作品,刀法娴熟,线条挺拔流畅,纹饰多为花卉、人物和山水。花卉主要是荷叶、葵花,山水、人物则表现重峦叠嶂、丛林枯木、溪流瀑布、缭绕烟云以及文人雅士、狩猎图和神话故事等。而且都雕得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仿古杯则采用阴刻或浅浮雕,有意追求青铜器的效果,构图很注意疏密、繁简、深浅、动静的对比,使刻画的对象主次分明,形象生动,外表纹饰多为蟠螭、蕉叶、兽面或云龙。画面之工丽,线条之流畅,都是一般工艺雕刻无法比肩的。

材质的真假优劣,前面已有所述及。做成器物之后,更要仔细观察。因为,名家雕制时很注意利用角壁上不同的自然色泽。

就整枝犀角而言,一般情况下,它的顶端较细处颜色较深,有的甚至接近于黑色;它的中、后部颜色则逐渐变浅,近似于棕黄或棕红色,且有光泽。倘若是容器,名家都选用中、后段颜色较浅较好的部分。制作槎形杯,则将后段留出,专事神话故事人物的雕琢表现。倘若是人物圆雕作品,因为名家选用的是整枝犀角,顶端表现人物的头部,从顶端到尾部,色泽上的变化就很清楚,由深至浅渐变,过渡非常自然,没有明显的划分界限。现在市场上的一些赝品,或以次充好,或以假乱真,大多进行过人工染色,这样便导致犀角色泽的变化,显得生硬而没有过渡感,界限很明显。我们在选择时,千万不能忽视对这方面的防范。

对于名家犀角作品真假的识辨,在造型、做工和材质上,如果有比较明确的判断,款识的认定也就八九不离十了。这就好比产品质量的检验,到最后综合、权衡,再贴上一张“质量合格证书”或“次品”、“废品”标签。因此,造型、做工、材质三个方面,只要有一个方面站不住脚,就可以断定它是赝品。现在中国民间遗存的犀角作品,绝大多数是清代制作,明代或明代之前的作品极少。因为明清时期成名的犀角雕工艺大师,也就那么几位,如前所述,像鲍天成、尤通、方弘等,他们的作品一般都有落款,所以,要鉴定其真伪,不很困难;我们只需通过对同一个人的不同作品的对照,就可以作出判断。另外,大师们的作品,款识上表现个性特征,我们也应该注意,例如鲍天成的作品落款,往往以印章篆刻的形式出现,有的在杯底刻两方小印:“天成”、“恭制”;倘若是两个小杯相连为一体,则在其中一个杯底上刻“天成恭制”;也有索性落款“鲍天成”的。方弘作品,落款则多为“方弘斋”。

当然,也有名家做成作品后不落款的,但造型、做工都精巧之至,用材亦属上乘,对此,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因为,从今天的角度去看,犀角乃稀世珍品。做成艺术品之后,倘若造型、纹饰上能反映出一定的艺术功底,刀工又比较娴熟,我们都应该视之为精品,值得珍藏的。

同类推荐
  • 中国书法全集4

    中国书法全集4

    《中国书法全集4》主要内容分为“父与子:领时代风骚”、“唐朝两位‘广大教化主‘”等章节。
  • 正方形的乡愁

    正方形的乡愁

    本书是摄影家阮义忠继《人与土地》《失落的优雅》之后,又一再现二十世纪70—90年代真实台湾的经典摄影。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阮义忠着意寻找不变的价值,跋涉于旧日的乡土、温淡的老镇,记录下遇见的每一张纯朴面孔。80张照片及其背后文字,投递给我们那些已散落无踪的乡愁:成年对童真的乡愁,游子对家园的乡愁,车水马龙的都市对田野农耕的乡愁。黑白的正方形影像,隐藏着最深沉的情怀。
  • 影视艺术鉴赏与实践

    影视艺术鉴赏与实践

    本书介绍了影视艺术与技术发展及其规律,系统阐述了影视创作理论,并对国内外优秀影视作品加以鉴别,赏析。
  • 当代中国译制

    当代中国译制

    有人说如果没有翻译,西方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传到中国;如果没有翻译,中国的四大发明也不可能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果说译制是电影在世界各国沟通交流的桥梁,那么译制工作者就是世界电影的普罗米修斯。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译制的过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翻译或者配音,因为诸多的译制生产元素,再加上生产之外的政策要素和市场要素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的译制文化。显然,当代的译制文化不仅仅涉及外来作品的引进,而且包括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国产影视作品的对外输出,由此才能说明译制的全部意义。希望通过此书,把我们对译制工作的热爱、体验和认识奉献给广大读者。
  • 观赏石鉴赏与收藏

    观赏石鉴赏与收藏

    中国的赏石文化,有着极为深邃的文化传承。观赏石缺少了文化内涵,将失去收藏价值;赏石收藏的精致理念,也是收藏价值的保证。《观赏石鉴赏与收藏》一书系统地介绍了赏石文化的渊源、传承与内涵,中国古今名石图谱、观赏石的意韵与鉴赏、观赏石的命题与配座、观赏石的收藏价值与投资等方面的内容。作者将以收藏鉴赏家的丰富经验、文化学者的深厚修养,带你踏上访石的旅途,体验惊鸿的心悸,获取文化的滋养和享受收获的喜悦。
热门推荐
  • 修仙红包群

    修仙红包群

    四个初一的学生,无意间加入了只有神仙才能进入的天庭红包群,抢最好的红包,装最炫的逼。利用天庭仙气,狂升等级攻击力;开展天庭小卖铺,随便摆几包辣条,几分钟成为百万富翁;购买技能点数,解锁升级各种吊炸天的技能。神仙就是我们后盾,千年牛逼技能就是我们的手段,大把的钞票随便挥霍是我们的性格,吊打所有不服!读者群:579977251推荐一本书:《神仙红包群》
  • 幻意缘

    幻意缘

    神非神,物非物,一念之间;欲之则来,挥之则去,一念之间矣。万物皆有灵,灵即意念而生,万物更替,岁月流传,唯执念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别人修真修的是体质,而我修的是意念,上帝为你关上一扇窗,其实他早已帮你打开一扇门,天生外在天赋弱于别人,但不可放弃,爱拼才会赢。我没有远大的报复,也没远大的理想,我只想活的潇洒,活的开心,活的自在,怎么想怎么做,探险历险是我的爱好,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看遍世间山川,赏遍天下美景,活得潇洒才是真的潇洒。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切都那么身不由己
  • 星御默示录

    星御默示录

    星域,一座帝王之星,如今没落,千万异族涌现,亿万生灵,无家可归,流离失所,星域外一片安宁,却暗藏杀机,为报家园,他们又该如何选择……
  • 重生之沈慈日记

    重生之沈慈日记

    前世,沈慈的日子过得一团糟:婚礼当天提出离婚的丈夫;身世凄楚患有绝症的小三……沈慈最终被道德绑架,净身出局。既然上天眷顾得以重生,那好吧,重活一世的沈慈只想好好地爱自己!
  • 在最美的一刻,我遇见了你!

    在最美的一刻,我遇见了你!

    霸道的辰少居然一夜间被一个小丫头强上了。居然他还是受!没办法!只好扮猪吃老虎一步一步诱导着“小可爱”扑进他的怀抱!!
  • 佛说灯指因缘经

    佛说灯指因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夏已尽,爱未央

    夏已尽,爱未央

    经历了上一次爱情的失败,女主也是好久才走出来,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女主命犯桃花,纠结其中,最看不起前任的回头,却为之纠结。最憎恨第三者这一角色,差一点自己沦为自己最讨厌的人。最接受不了的是姐弟恋,却偏偏深陷中。缘分天注定,总有一个人可以在爱情领域是属于你的私有物品。故事中有温情,有虐恋,读者们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喜欢大起大落的看这里~女主,蔷薇:我不会选择,但是我会排除,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但是,我知道什么是我不想要的,精神上的门当户对更重要,每段爱情都是一个自我延伸的故事,你是什么人便会遇上同类或是救赎者。我要做自己喜欢的人。
  • 吝男时代:美女约不约

    吝男时代:美女约不约

    八仙过海,遗下宝物,偶得臭袜,改天换地!历史偏差?法宝在手,天下我有!大胸上司?走你!萝莉?哥不约!哎,那边的美女!你钱掉了!美人如玉,非好即差,有妻就该矜持,与其共拥天下!吝气八方,时代沉浮由我。待我归去,定是腥风血雨!
  • 玉颜乱:帝京烟痕

    玉颜乱:帝京烟痕

    她是王孙之女,却一朝成孤,进入帝王家!玉乾殿上,少年将军情深一瞥,淹洇了她女儿心思,从此执念!双十年华,为了家国大义,远嫁北纥,再一次,家国千里,茫然无路!宫变、屠城、返家、托孤、她是他的红颜,是他毕生挚爱,亦是他换的苟安的卒子!她步上后座,却无喜色,远离家国在这情爱里无处挣扎,逆境中无地栖身!顺安围城,栾水河畔,他浴血而来,一次次血雨之中力挽狂澜,救她于水火之中!三国鼎立,黎民流落,少年良伴,北纥君主,谁是她的过眼云烟?谁是她的终生痴恋?骄傲美貌如她,大是大非面前,情爱底下,即使血染前路,亦是不肯妥协。坚毅豪迈似他,即使对她爱似珍宝,亦不肯稍加透漏,万千心事,只为佳人,博一笑。………………家国,少年情事?天下清平,生死相偕?试问,如是卿,当做何选?
  • 匆匆那年续

    匆匆那年续

    之前看了匆匆的网络剧,最后的分离揪心的不行,只能自己脑补一个完美的结局给他们。这个只是本人乱写,文笔有限,请各位看官原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