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侯魏击的命真好,不显山不露水就从魏文侯手里顺利接班,老爸留下的这份家底也相当殷实。所以,就算他把吴起这个军事天才赶走,魏国的实力也没有受到多大影响。经过最初的磨合与调整后,魏武侯重振雄风,把魏文侯开创的霸业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三次考验
魏文侯很早就注意到了对接班人的培养。经过多年在卿族斗争中总结的血淋淋的教训,他深知一个继承人的重要性,搞好了,能够发扬光大,搞不好,整个家族都有可能陷入堕落的深渊。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魏文侯在魏击还小的时候,就请田子方这样的儒家名流担任家庭教师,教育他如何为人处世,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有优秀的名师教导,有优越的家庭环境,所以魏击还很年轻时,就成了当时魏国政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小伙子人长得帅,家庭出身又好,举手投足之间尽显皇家风范,所以,他还成了无数魏国少女们的梦中情人。当时有一句谚语很能说明问题,“嫁人要嫁太子击。”魏击到街上走一圈,总能收到一筐绣球和鲜花,堪称盛况空前啊。
当然,魏文侯需要的是能够独当一面的接班人,而不是少女杀手。很快,他就派魏击出去接受任务,考验他是否够资格做魏国未来的国君。公元前412年,魏击率军攻打秦国的繁、庞二地(约在今陕西韩城东南),将当地百姓迁入魏国境内,成为魏国的保护费征收对象。这是魏文侯对儿子的第一次考验,结论是:魏击圆满完成任务。
这样一来,魏文侯就更加信任儿子了。
第二次考验是在公元前408年。这一年,魏文侯派大将乐羊攻打中山国,魏击随军。中山国虽然不大,可立国已久,根基深厚,军事能力不容小觑,而且路途遥远,中途还要穿过赵国境内,这对于乐羊和魏击来说都是极其艰难的考验。这次考验进行了两年,魏军才啃下这块硬骨头。
打下中山国之后,魏文侯把它封给魏击,作为他的领土。这是对魏击的第三次考验,看看他的治国能力到底如何,“儿啊,我就把中山国交给你了,你好自为之吧。”
中山国,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平山县一带。中山国的先祖是北方狄族鲜虞部落,为姬姓白狄,最早时在陕北绥德一带活跃,后来势力壮大,逐渐往中原发展,转移到了太行山区。中山国立国时间超过350年,在战国时期也算一个重要的国家,可司马迁在《史记》里却极少提及,其余史书也语焉不详。
魏击在中山国做地主,当然也不是光杆司令。魏文侯派了一大批精明能干的干部协助他,这使得魏击迅速获得治理国家的实际经验,为他以后掌握魏国大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死了,魏击回到魏国接班。从这一刻开始,世上没了太子魏击,多了一个魏武侯。
结盟
魏武侯的不幸是,他上任的第二年,开国元老李悝就去世了;幸运的是,李悝建立的那些政治体系依然运转良好,这让魏武侯没费多少工夫,就度过了调整期,进入了秩序良好的发展期。
怕啥呢。国内稳定和谐,有相国田文坐镇;国外阻击敌人,有吴起当关。所以,魏国就成为从晋国脱胎出来的三国里最强大的一个国家。现在美国常常宣称自己能够双线作战,多战场投入兵力。其实,魏武侯时代的魏国就能做到。公元前393年,魏国两线作战,同时派兵攻打郑国与秦国,并在郑国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筑城,建立军事基地,扼制郑国的势力。双线作战,这是强大如楚国都无法做到的事情,魏武侯在吴起的帮助下做到了。
魏武侯清楚,双拳难敌四手,魏国要冲破楚国、秦国、齐国、郑国等传统大国的围剿,只能与兄弟国家韩国、赵国联合起来,一致对外。这也是魏文侯一直以来都倡议的事情。经过与韩国、赵国的艰苦谈判,公元前391年,魏国与韩国、赵国正式结盟。
团结起来有力量,这下子不得了了。魏国、韩国、赵国拧成了一团,在中原地区横冲直撞,无人能挡,重新展现了当年晋国的霸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国联军的第一个目标是宿敌楚国。
就在他们结盟的这一年,吴起领衔的三国联军大举进攻楚国。楚国军队虽然数量庞大,还保持着“千乘之国”的规模,可是已经陈旧破败,在悍勇的联军面前基本上不堪一击。两军在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碰撞了两次,都以楚军大败为结局。
联军再接再厉,攻克了楚国军事重镇大梁(今开封附近)和襄陵(今河南雎县),重创了楚军精锐部队。昔日威风八面的楚军被打得无还手之力,这在吴国进攻楚国之后,还是第一次。联军继续向楚国腹部地带挺进,楚国国都危在旦夕,举国震惊。
楚悼王慌了,只好派使者向联军求和,但被联军拒绝了。联军的目的是来灭亡楚国的,任何求情都不能打动他们。楚悼王无计可施。这时,他想到了秦国。当年吴国伍子胥率军攻打楚国,逼得楚昭王狼狈逃窜。最后,是楚国大夫申包胥历尽险阻,到达秦国,在宫廷外哭了七天七夜,这才说服秦哀公派兵拯救楚国。现在,也只好把秦国当作最后的救命稻草了。
楚悼王做了两手准备,一面派人携带钱财去秦国,贿赂秦惠公,让他出兵攻击联军后背;一面派人去齐国,试图说服这个传统大国帮助自己解除危难。
幸运的是,这两手准备都奏效了。秦惠公乐呵呵地收下贿赂,派兵攻打三国中实力最弱的韩国,攻取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六座城池。联军被迫放松了对楚国的紧逼。不久,齐国相国田和也率军攻占了魏国襄陵(今山西襄汾县),减轻了联军对楚国的压力。
形式越来越不利,魏武侯只好命令联军撤出楚国。
魏武侯非常恼火秦国的背后插刀,在联军撤出楚国之后,他命令吴起调转矛头,重点攻击秦国。这一边,秦惠公也打算跟魏军决一死战,于是倾全国之力,聚集五十万士兵,进攻东进路上的魏国重镇阴晋(今陕西华阴东)。这一场决战对于双方来说都非常重要,因此,魏武侯亲自出征,以鼓舞士气。
当时吴起手下只有五万左右的士兵,敌众我寡,实力悬殊。为了鼓励士兵全力杀敌,魏武侯与吴起犒劳全军,在宴会上,立一等功的战士坐在前排,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餐具,享用猪肉、牛肉和羊肉;立二等功者坐在中间,餐具和肉食种类相应减少;没有功劳者坐在最后,不使用贵重餐具。这种按照军功,而不是按照职位和爵位排座次的方法,极大地激起了士兵们杀敌立功的动力。因此,当秦国重兵到达阴晋城外时,魏军有数万士兵主动穿好盔甲,背好干粮,申请迎战敌人。
战前一天,吴起发布动员令,兄弟们,国家危在旦夕,大家要跟我一起同心协力,奋勇杀敌,“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三军战士都举起手中的武器,刀啊剑的,呼应吴起的口号,一时群情振奋,同仇敌忾。
第二天,决战一开始,魏军就主动向秦军发起攻击。虽然在数量上魏军占据绝对劣势,但他们个个以一当十,反复冲杀,将五十万秦军打得落荒而逃。
这是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请让我们记住这场战争的主角——吴起。
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魏、韩、赵三国结盟的过程里始终存在不和谐的音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魏国太强势了,几乎每次都占主动地位,攻城略地的时候也分去了最大的一份,这让赵国和韩国非常不满。
在三国之中,赵国仅次于魏国。可按照他们签订的协议,赵国被排除于中原之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魏国在中原沃土上吃香的喝辣的。凭什么呢?他们越想气越不顺,特别是在赵敬侯上台之后,赵国经济军事实力有了长足进步,决定也要到中原分一杯羹。于是,在公元前383年,赵国国君赵敬侯出兵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卫慎公抵挡不了,向魏武侯求助。魏武侯一看,火了,居然欺负到俺头上来了,于是就派兵进行支援,在卫国的兔台(今河南清丰西南)大败赵军。
这标志着,三国的第一次结盟土崩瓦解。兄弟仨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分家过日子了。
再结盟
与父亲魏文侯相比,魏武侯也是一个志向远大的领导,办事雷厉风行,颇有魅力。唯一的区别是,他没有魏文侯谦虚待人、“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气魄。所以,虽有军事天才吴起在手,也不好好珍惜,导致他最后离开魏国,去了老对头楚国。这一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两国之间的力量对比。
公元前381年,对于魏武侯来说,绝对是生平最艰难的一年。
这一年,赵敬侯再次攻打卫国。魏武侯一看,你反了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负俺小弟?于是派大军攻打赵国本土。赵国的实力毕竟还不如魏国,顶不住,就向楚国求助。大家注意了,这时候楚国已经获得了吴起,对军队进行了一番改革,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再也不是当年那支被吴国和魏国揍得连妈都不认识的楚军了。楚悼王派吴起援助赵国,于是,吴起就与他的老东家兵戎相见了。
吴起太熟悉魏军的作战风格了,因此他没有跟魏军正面交锋,而是协助赵国军队,攻击魏国的大后方,使得魏军顾头不顾腚,两头忙。赵敬侯趁机展开反攻,夺取了魏国的棘蒲邑(今河北魏县南),不久又占领了黄城(今河南内黄西)。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就在楚国和赵国不断骚扰的当口,中山国又惹出麻烦了。魏文侯时,魏国曾经把中山国收入囊中,成为制约赵国的一块飞地。中山桓公不忘灭国之痛,经过二十余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终于在这一年成功复国,结束了魏国的殖民统治。这对于魏武侯来说打击太大了,现在,他已经丧失了面对赵国的战略优势。
怎么办?
魏武侯想到的还是跟赵国、韩国结盟,以避免多条战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局面。既然单干的路走不通了,那就趁早改呗。他腆着老脸,笑嘻嘻地给赵敬侯写信:“兄弟,俗话说打虎还得靠亲兄弟,咱三家到底是一个妈生下来的,不如咱还是放下武器,重新结盟吧。以前那些都是误会,误会……”
赵敬侯也不想做得太过分,邻居之间关系搞得太僵,对谁都没有好处。更何况,以前结盟时,三国联手闯江湖,赵国也是获益匪浅,跟着强大的魏国抢了不少战利品。
就这样,魏、韩、赵三国再次联合在一起了。
团结起来不但强大,而且可怕。这种力量,齐国人最清楚。
公元前380年,齐废公攻打北方国家燕国,攻占了桑丘(今河北徐水西南)地区。当时燕国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国家,之后他们会在战国时代有浓墨重彩的演出。燕简公向邻居赵敬侯求救,赵敬侯立刻通知魏武侯与韩文侯。这哥儿仨立即派兵驰援燕国,打败了齐军。
过了两年,齐国人不服气,也许是上一次没被收拾好,他们又入侵燕国。与上一次一模一样,一样的开局,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局——不,对于齐国来说,结局更惨。这一回,三国联军追杀到齐国本土,一直打到齐国灵丘(今山东高唐南),抢了不少粮食和奴隶方才退兵。
再过了两年,齐废公被权臣田午所杀,田午自立为王,是为齐桓公。齐国陷入内乱,一片混乱。魏武侯见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主动联合燕、鲁、卫等国,一起讨伐齐国,打得齐桓公叫苦不迭,就差磕头求饶了。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魏武侯是懂得个中三昧的。
魏、韩、赵三国第二次蜜月期的结束,还是因为卫国。
公元前372年,卫国卫慎公死了,卫声公即位。卫声公全力协助魏国牵头的军事行动,攻取了齐国的薛陵(今山东阳谷东北)。哪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赵国新上任的国君赵成侯见魏国和卫国都倾其主力攻打齐国,后方空虚,就想趁机攻打卫国,捡点儿便宜。他采取闪电战的战法,迅速攻占了卫国七十三座城池。
卫声公打不过赵国,找魏武侯评理,要求他维护正义。卫国一直跟着魏国混,按期缴纳保护费,所以魏武侯只能出面,要赵国归还卫国的领土。赵国不干了,“你凭啥呢,这年头,拳头是硬道理,有本事你来抢回去啊。”
大家一摊牌,兄弟就没法做了。魏武侯说:“行,拳头上的事情,就用拳头解决吧。”
魏武侯亲自率领魏军攻打赵国,在赵国蔺邑(山西省柳林县孟门古镇)大败赵军,再败赵军于怀邑(今河南省武陟县)和浍邑(今山西侯马市附近),把赵国收拾得服服帖帖。
这是魏武侯亲自指挥的最后一战。两年后,他去世了。他的两个儿子魏缓和魏罃争位,后者最终胜出,是为魏惠王。魏武侯把老爸留下的霸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虽然在为人处世方面不及魏文侯,倒也不失为一代枭雄。在这之后,魏国每况愈下,渐渐没落,一代巨人终成矮子。那都是后事,此处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