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在能源、原材料工业、重型成套设备制造业、汽车、铁路机车、轮船和飞机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床制造业、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具有其他地区难以替代的战略地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任务就是要把东北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先进的机械装备和武器装备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途径是:由于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领域,短期内民营企业还难以替代国有企业,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重新焕发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的活力,增强搞好国有大型企业的信心;要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改变企业“大而全”的状况,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实行必要的财政支持政策,调整企业的税负,增强企业的自我积累能力,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重视资源枯竭型城市和矿区的产业转型,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决定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自然资源、工业基础、农业生产规模、科技队伍等方面的优势,解决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问题,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增强东北地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现代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把东北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化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基地,大幅度地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构成中的比重,并运用高新技术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从而实现东北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的快速增长。实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既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转变思想观念,以解决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种矛盾,同时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
1.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的发展基础
东北具有全国大多数地区发展经济难以企及的条件。该地区的经济优势主要表现在:
(1)自然资源丰富。在目前全国已探明的主要矿藏储量中,东北地区的铁矿石储量占22%,石油储量占45%,原煤储量占10%,镁矿、金矿、钼矿、镍矿和铝土矿都居全国前列;东北地区的森林面积8.67亿亩,约占全国森林面积总和的50%。
(2)具有完整的重化工业体系和配套能力。石油开采、石油化工、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重型机械制造、发电设备制造、造船、机车、汽车和飞机制造、机床制造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工业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
(3)具有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铁路营业里程占全国的18.3%,铁路的密度是全国平均密度的2.17倍,公路通车里程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8.8%,大连港和营口港的货物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吞吐能力的8.8%。
(4)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和科技力量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该地区人口总数的4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有高等院校142所,占全国高等院校总数的11.6%,每万人中在校的高等院校学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0%。东北地区共有自然科学研究机构700多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为215.18万,占全国的9.9%。截至2004年年底,东北三省的总人口为10743万人,东北的人口城市化程度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
2.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优势
(1)工业领域的优势主要集中于与资源有关的重化工业领域。无论是从资产占行业的比重还是从销售额占行业的比重来看,东北三省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和炼焦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在全国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2)东北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较高,其中,辽宁省的轴承系列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5%左右,铁路轴承为26%,汽车轴承为29%;冶金矿山轴承为21%;轻型客车、车用柴油发动机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4%和21.6%;中央空调和冷冻冷藏系列国内市场占有率为30%以上;铁路内燃机车,累计总产量占全国总拥有量的40%以上,内燃机车中速柴油机国内市场占有率为50%;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0.6%,组合机床为35.5%,自动生产线占70%;航空发动机市场占有率为60%。吉林省的铁路客车市场占有率为50%,城轨客车市场占有率85%。黑龙江省生产的冶金设备市场占有率为44.7%。大型锻压机械设备市场占有率为35%。矿山设备市场占有率为100%。石化容器(锻焊结构)市场占有率为95%。大型铸锻件市场占有率为40%。专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为100%。60万千瓦、30万千瓦发电设备的市场占有率为30%。铁路货车市场占有率为33%。
(3)有着完整的材料工业体系,其中石化、冶金等材料体系形成了从上游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完整产业链,石油化工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地位尤为突出,这两个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在20%和10%以上。
(4)拥有石化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化学矿、海盐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原油加工能力和加工量居全国第一。东北三省的原油加工量、汽油、柴油和燃料油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均在25%以上,其中汽油、柴油接近1/3,塑料树脂、合成橡胶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也超过15%。从原油开采、炼油、乙烯到化工产品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深加工产业链;东北三省在产业布局上形成了以大庆、吉林、抚顺、大连、锦州、锦西、辽阳等一批大石化产业基地,具有一批位居全国前列的化工企业,其中有8家企业排全国化工行业前20位。东北石化工业产能大,所占市场份额居国内前列,在国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冶金工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一是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矿石资源,例如,鞍山地区已探明铁矿石储量约占全国储量的1/4.二是东北的冶金工业以辽宁为主,已形成包括勘探、矿山、冶炼及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完整冶金工业体系。三是具有一批位居全国前列的冶金企业。如钢铁行业的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本溪钢铁公司、辽宁特殊钢集团、凌源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化钢铁集团公司等5家钢铁企业位居中国500强企业之列;有色金属行业的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铝加工基地。
(6)在材料工业领域,一些非金属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居于全国前列,例如,营口大石桥的镁质材料,菱镁制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出口量占国际市场交易量的55%左右;牡丹江地区的碳化硅、碳化硼材料,硅硼粉体材料占国际市场的40%,国内市场的80%,工业制成品占国际市场的15%,占国内市场的80%,成为国际绿碳化硅粉体材料的最大出口基地,年出口量达2万多吨,占国际市场的60%。
(7)一些新材料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例如,长春在激光材料、显示材料、半导体发光材料,牡丹江在碳化硅、碳化硼材料,大庆在新型化工材料、大连在发光材料、鸡西在石墨材料、长春在汽车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产业集群或产业集群的雏形。
(8)东北三省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7%和12%,水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3%左右。东北的农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东北三省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5%,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主产区;人均粮食产量580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47公斤,粮食商品率高达60%以上,居全国首位。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产业振兴的任务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与我国其他区域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有着显著区别。认清这种区别,是明确和制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任务的前提。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仍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所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发展目标不是“截长补短”,即加快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的发展,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甚至听任重化工业的自然衰退。而是要通过深化改革、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扩大开放,提高东北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构成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产业构成有显著区别,东北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和重型机械装备制造业具有的显著优势,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短期内难以替代的战略性地位。振兴东北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国防科技工业和现代大农业,把东北建设成我国能源、原材料的供应基地、现代化的装备制造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的供应基地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
1.辽宁省工业振兴的重点
振兴辽宁工业的重点是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通过结构调整、企业改组和技术改造,把辽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生产基地。
(1)加速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工业重点发展中、高档轿车、轻型客车、大中型客车、载货车、矿用自卸车和专用汽车、汽车发动机和具有竞争优势的汽车零部件;船舶工业重点发展超大型油轮、大型多功能化学品船舶、超大型集装箱、大型滚装船等附加价值高的船舶,使辽宁的造船工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时速200公里以上客车、重载货运交流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及柴油机等,以满足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求;航空工业重点发展新一代航空飞行器、航空发动机及核心部件,开发和制造通用飞机,加快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加强航空工业基础科研能力建设,加大对航空工业基础、共性技术投入力度,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直升机、支线飞机及飞机发动机等核心部件的设计制造能力。
(2)机床行业要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高尖端和高档数控机床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到2010年重点发展高速数控车床、数控铣镗床、高速立式加工中心、龙门五面体加工中心、多轴联动加工中心、车铣中心和柔性自动线、柔性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工业CT系统产业化。
(3)重型机械要全面提升设计技术和制造工艺的信息化水平,研制一批高端产品和成套设备。开发的重点包括大型、连续、自动化的金属冶炼、轧制设备制造技术;全断面掘进机的制造设备;大型水泥成套设备、港口码头大型集装箱装卸搬运成套设备;矿山、码头散料装卸运输系统成套设备;大型自动化立体仓储成套设备及城市大型自动化立体停车设备;重型精密成型设备技术、轿车锻造线和冲压线设备;建成国内输变电设备的研发基地。
(4)机器人要在产业化生产和应用上取得更大突破。引导和促进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突破一批机器人共性技术,并朝着智能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工业机器人重点发展点焊、弧焊、喷漆、切割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包括仿人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医用机器人、军用机器人。
(5)石化工业重点是提升现有装置与技术水平,降低能耗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促进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石化工业向集约化、大型化、高级化和系列化发展。产品重点发展成品油及相关产品、乙烯及三大合成材料,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工产品、专用催化剂等,把辽宁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石化生产基地。
(6)按照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精品钢材生产基地的要求,钢铁工业要突破和应用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积极开展汽车板生产过程中的控轧控冷技术的应用开发,促进汽车板性能大幅提高,以此带动相关钢铁材料性能、品质的全面提升。以中厚板和棒线材为主要对象,大力开展超级钢的开发研究,逐步完善不同规格和品种的超级钢生产技术、超级钢生产企业关键设备的改造;大力加强超级钢应用研究,尽快实现超级钢产品在汽车、机械制造以及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开发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技术,重点开发钢铁生产的共性平台技术、界面优化技术以及工程化新技术,包括大吨位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冷热薄板轧机集成技术、熔融还原—薄带连铸集成技术、钢铁工业内部产生废弃物再资源化及社会大宗废弃物的物质循环技术等。
(7)建设以化学建材为重点的新型建材基地。发展PVC型材、铝型材、新型墙体材料、防水材料、装修材料、装饰材料、自发光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
(8)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辽宁工业的支柱产业,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应达到12%以上。重点发展应用软件、网络建设与安全的支撑软件、与数字化设备相匹配的嵌入式软件,把沈阳、大连、鞍山的软件产业建成国内一流的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生物工程与制药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产业链建设,包括汽车电子产业链、现代中药产业链、IC装备产业链、数字城市交互平台产业链、光电通信产业链、机床数控系统产业链、传感器及智能仪表产业链和镁制品产业链,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吉林省工业振兴的重点
吉林省工业振兴的重点是依托现有支柱、优势产业,以扩大国内市场为主,建设五大产业基地,通过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1)汽车生产基地。依托一汽,支持一汽,服务一汽,加快发展汽车工业,扩大整车规模,增强零部件配套能力,促进汽车贸易和服务,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以一汽集团为龙头整合现有零部件企业资源,加快对外合资合作和技术改造,引进国外零部件企业和技术,提高关键零部件整体竞争能力,形成汽车电子电气、发动机附件、底盘、转向及传动等七大配套系统,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
汽车产业技术领域重点围绕安全、节能、环保等前沿技术,研究环保型清洁汽车技术研发,重点进行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汽车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辅助电源系统和用于电动汽车的SOFCS的研制、汽车主动安全控制系统的研发、车辆监控调度系统研发与车载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研制在内的汽车电子等关键技术。同时,加强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提高整车研发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以吉化、吉林油田为龙头,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发展精细化工、高性能合成材料和特种材料,提高加工制成品比重,逐步改变长期形成的基本化工原料基地产品结构,建设国内重要的综合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
化工产业技术领域重点研究开发环境友好技术,攻克一批新型催化剂、新型反应工程、聚合物改性与加工、苯酚烃化合成苯二酚生产等显著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关键技术,开发精细化工产品。
(3)农产品加工基地。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玉米大豆精深加工、畜禽乳精深加工、长白山生态食品三大产业,建设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把农产品加工业建成第三个支柱产业。
在农产品深加工技术领域,要将玉米深加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放到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技术升级的首要位置。围绕玉米资源优势的转化,加强淀粉基高吸水性树脂、醚化淀粉和酯化淀粉、黏合剂及淀粉基可生物降解聚氨酯等在内的淀粉高分子树脂的研究和开发,变资源优势为高科技产品优势。以产业化和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组织好专用玉米生产基地,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选择和企业运作,尽快建立起饲料、酒、糖、可降解塑料等现代玉米加工体系。
(4)现代中药和生物药基地。依托长白山中药资源和吉林省在现代中药、生物制药技术、人才及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和生物药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切实提高新药研发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加强标准化和规模化建设,积极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改进质量控制指标、方式和方法,建立从中药种植、新药研发、临床实验、规模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条和标准化产业体系;加快与国际接轨,提高和扩大中药和生物药产品的出口能力。中医中药产业技术领域重点围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和“长白山现代化中医药研发化学平台”的建设,实施医药现代化产业建设工程。
(5)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为核心,发挥信息技术的先导作用和产业化基础,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形成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
光电子信息产业技术领域要紧跟国际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步伐,重点研究能带工程技术,开发新型人构改性半导体材料(异质结构、量子阱和超晶格材料),加强光电集成化技术和红外探测器阵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研制光电子集成芯片。
在光显示和光存储领域,重点加强蓝光LED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完善平板液晶显示技术,为争夺高清晰度显示屏市场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完善光纤通信和光子连接技术,注重微电子与光电子的结合技术研发,开展大规模、多功能、高速化、大容量的光电子集成电路和高性能半导体激光器、新型光电系统集成技术的研发。
3.黑龙江省工业振兴的重点
(1)推进装备制造业产业群的现代化。以数字化技术改造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依托,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大型骨干企业,加快重点产业专业配套协作生产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实现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产业集聚。重点发展水电、火电、核电等电站成套装备,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电站设备制造基地;发展重型机械装备、重型数控机床,建设我国重要的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发展新型微型汽车、轿车及发动机,快速、重载铁路货车及铁路起重机,支线客机、新型多用途飞机和直升飞机,走国际化合作的道路,建设我国一流的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基地;发展数控量仪、精密复杂刀具、精密高速重载低噪声轴承,新型农业装备和农产品加工装备、焊接技术与装备;增强军品核心研制能力,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形成现代化的武器装备研制基地。
(2)围绕石化工业产业群,建设国家一流的石化工业基地。充分利用石油、天然气、玉米、煤炭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实施“以化补油”战略,延长产业链,发展精细化工,加速构建以大庆为龙头的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石化产业带,将大庆建成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型石化基地。重点提高炼油企业集中度,推行炼油化工一体化,扩大乙烯及合成材料生产规模。加快发展有机原料、化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加工、轮胎及橡胶加工。加快发展煤化工产业,推进煤炭液化项目。
(3)发展能源工业产业群,建设东北地区能源基地。加大原油勘探力度,寻找外围油气资源,研究推广采油新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努力增加原油产量。稳定东部煤炭生产规模和接续产能,加快西北部煤田勘探开发,加快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加强煤矿安全技术改造,提高原煤洗选率,加快洁净煤技术产业化进程。进一步优化电源结构,争取建设一批大型坑口电站,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大型热电厂项目,建设一批常规水电、抽水蓄能电站及大型风电场项目,建设和完善500万千伏电网骨干网架,继续改造城乡电网,增加国网覆盖面,保证东北地区用电量增长的需要。
(4)发展绿色、特色食品工业群,建设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快食品工业产业升级步伐,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比重。健全以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绿色、特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特色食品工业基地。
(5)发展医药工业产业群,建设我国“北药”生产基地。以哈药集团为龙头,以医药园区为重点,推进医药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大北药开发力度,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特色医药,建成医药强省。重点发展现代中药、抗生素、生物制药、化学药品、新型药物制剂和制药器械。
(6)发展森林工业产业群,建设我国重要的森林工业基地。加快林业管理体制改革,培育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两大体系,调减天然林资源采伐量,大力发展以纸浆原料林、大径级用材林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壮大优势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加快发展林区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重点发展林板、林纸一体化和家具制造。壮大林区绿色、特色食品和林药深加工等新兴产业,建成国内最大的山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途径和政策
1.继续发挥国有大型企业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的骨干作用
由于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数量多,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问题,如企业冗员问题、多年累积的欠银行的债务问题,企业办社会问题,企业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但是,东北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如重型机械制造、大型发电和输变电设备制造,汽车、飞机、铁路机车和大型船舶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以及高技术武器装备制造,这些企业有机构成高,资本总量大,迄今仍然是我国工业的骨干和脊梁,国有大型骨干企业仍然是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依靠对象。
从理论上讲,民营企业的产权与利益关系明晰,但是在实践上,我们必须看到,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而且大多数是独资的中小企业,资本社会化程度低、总量小,技术人才也比较少。尽管国家在产业准入政策上已经放宽,但是短期内民营企业还难以大规模进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基础产业和装备制造业。
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剩余资本的投资倾向上,更愿意投向资金回报率高、周期短的房地产行业,对于资金利润率低、建设周期长、技术创新风险大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意愿和倾向普遍较低。因此,必须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对国有大企业的信心。应当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但试图依靠外资和民营资本来替代国有大企业是不现实的。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改组,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比重高,在经历了多年的改制之后,目前国有企业的资产及其产出的份额仍然在60%以上。积极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仍然是现实的选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进战略投资,稀释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实现国有控股或参股的股权多元化;二是改革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经营者的待遇;三是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龙头骨干企业的产权实行国有控股,大量的零部件加工配套生产按照专业化的原则从大企业分离,民营资本可以从这些环节进入;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给予适当的补助;五是对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依法按程序实行破产,核销银行呆坏账。
3.推进企业主业与辅业分离,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状况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2月关于加快东北地区中央国有企业调整改造指导意见提出:企业要根据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切实解决企业摊子过大、经营范围过宽、主业不突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进一步精干、壮大主业,放开搞活辅业;要抓住辅业实现产权多元化、职工转变身份、转换经营机制等环节,重点解决分离改制企业的产权关系、劳动关系和隶属关系,使辅业改制后真正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要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企业的问题,有步骤地剥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费用由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贴。
4.调整税收政策,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能力
2004年9月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东北三省从事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年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50%以上的生产企业,扩大其增值税的抵扣范围,以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同时,财政部、税务总局还决定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所得税实行优惠政策,一是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可在现行折旧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折旧年限;二是缩短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三是提高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四是对低丰度油田和衰竭期矿山在不超过30%的幅度内降低资源税适用税额标准。
5.设立专项资金,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
2003年开始运用国债资金支持齐齐哈尔车辆集团、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航天风华科技公司、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大连船舶重工公司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的调整改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6.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由于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加快东北地区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性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形成,继续改变军民创新体系分割的局面。以“小核心、大外围、适度竞争”为目标重组军品科研、生产体系。武器装备系统总体、关键分系统和专用配套零部件、特殊元器件和原材料的科研生产能力,构成体系核心,对武器装备发展发挥主导作用;军民通用分系统、零部件、元器件和原材料的科研生产,面向社会化大协作,亦军亦民、寓军于民,成为体系协作层。核心层与协作层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形成主体精干、结构优化、水平和效能高的军品研制、生产体系。打破军工生产自成体系的格局,对重复专业、重复产品、重复厂点,进行跨行业调整。逐步建立起围绕市场化采购方式,面向全社会工业基础组织资源、实现配套。由主承包商、分系统(部件)转包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组成的生产组织结构。把现代军事工业植根于整个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之上,形成开放的、合理分工、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7.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
通过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改变过去长期形成的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逐步建成产业适度多元化、市场竞争力较强、人居环境良好的新型产业基地。重点是要以扩大就业和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发展接续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走适度多元化的道路。一是依托资源优势,搞好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不断延长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一批优势主导产业群;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接续产业,使之成为未来支撑地区经济增长的新一代主导产业;三是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通过新老主导产业的顺利交接,逐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